蝗蟲的蝗帶個「皇」字,為什麼沒被皇帝強制改名呢?這就牽扯到避諱文化。為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尊嚴,封建禮制規定了一套避諱文化。
但是「蝗」字並不在其中!
蝗與水旱在古代並稱為「三害」,三害中以蝗災為最。水災旱災尚且能夠有倖免之處,而蝗災,那是沒有倖免。蝗蟲出動,遮天蔽日,遠距飛行,飛過的地方,顆粒無收,老百姓又拿它沒辦法,損失那是相當的慘重。
據相關統計,從公元前707年一直到公元1949年,蝗災至少發生了822起,大蝗災、特大蝗災,279起。蝗災的發展趨勢是由少到多。
當然,有交通信息不發達的緣故。先秦時,竹簡木牘記載,蔡倫發明紙才到什麼時候?越往清朝靠近,紙張印刷越發達,記錄的信息也越多,蝗災遺漏也越少。
先秦的蝗災都稱螽、蝝,文獻里找不到「蝗」字,「蝗」字最早出現在呂不韋的《呂氏春秋》,《禮記》的月令篇也有記載「蟲蝗為災」,司馬遷的《史記》更不用說了,比如秦始皇本紀有記錄「蝗從東方來」。
可見,「蝗」字並沒避諱。翻遍《二十五史》(包括《清史稿》)所記載的,只要出現蝗災,基本上都是「蝗」字。清朝編纂的《明史》志第四蝗蝻篇,都記載的是「蝗」字。比如「崇禎八年七月,河南蝗。」
為什麼這麼說?
避諱起於周,成於秦,盛於唐宋,總的原則是:
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也就是國諱,避諱皇帝父祖、皇族外戚等名諱;家諱,避諱家內父祖母祖名諱;聖諱,避諱聖人賢者名諱。
另外還有一種,十分特殊的避諱——個人諱,避諱長官名諱。俗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就是這樣來的。宋時,某州太守叫田登,為人強勢專制,強行要求州內避諱「登」字,觸者必怒,所以全州的人都將「燈」說成「火」。元宵節放燈,貼告示的人左右為難,說「放燈」會觸犯到太守。只好寫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相反,也有下官主動避諱上官的。
到宋代,避諱最為嚴苛,加上聖人賢者諱,很荒誕的是為避諱家諱「石」,徐積終生不用石頭做的器具,文人寫作莫不戰戰兢兢,唯恐出錯。清朝避諱達到頂峰,避諱容易引發文字獄。
顯而易見,避諱避的是名諱,觸犯名諱,得改名字。「蝗」字雖帶有偏旁「皇」,但並不屬於這個避諱範圍。另外,皇帝相關的稱號,比如「皇」,並沒禁用,除了宋徽宗,避諱「皇」、「上」、「聖」、「君」、「天」、「龍」等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SL2JXUBd8y1i3sJMg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