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俗語想必,老一輩的人都聽過許多,反而是近代人很少聽說,因為如今年輕人都喜歡網絡用語,那麼我們回歸正題,有一句俗語「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因為三國演義的原因,三國歷史每個人都能說出一點點,對諸葛亮也不陌生。
諸葛亮作為劉備的頭號軍師,他的功績筆者就不詳說,總體來說劉備沒有諸葛亮,想要稱帝只有一個字,難!更別說後續的三分天下,在劉備最困難的時候,諸葛亮下山了,還為劉備作出一副《隆中對》,為其指明了人生路,把這位草鞋皇叔輔佐成蜀漢之帝,也因此諸葛亮在許多三國迷眼中,是一等一的頂級謀士,能跟他比肩的,跟大熊貓一樣罕見。
那麼為何會流傳「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句俗語呢?其實所謂的「臭皮匠」是指裨將,因為皮匠與裨將音相似,但流傳的時間長了,慢慢有了偏差,而裨將在古代泛指副將,追溯根源這俗語是關於三國時期一個典故,當時諸葛亮想要草船借箭,又怕被曹軍識破,在他苦惱之際,麾下三個裨將提出,可以利用皮衣皮帽來掩蓋草人。
諸葛亮聽罷後眼前一亮,不但感嘆三位裨將的智慧,也笑話自己也會千慮一失,因此有了「三個臭皮匠(裨將),頂一個諸葛亮」的說法,但對老一輩來說這俗語未必是秘密,那麼後面一句,想必許多人就不清楚了,它便是「一顆老鼠屎,壞一鍋好粥「,其來源於蜀國,與諸葛亮千絲萬樓的關係,這鍋好粥也預示著蜀漢的滅亡命運。
諸葛亮的智謀確實厲害,但依舊是凡人一枚,人力總有窮盡之時,最後還是沒能在臨死前,完成自己所設想的計劃。諸葛亮雖未能力挽狂瀾,也也為蜀漢留了根底,還將畢生所學傳授姜維,雖蜀國實力不能與,五虎將的時代相比,但憑藉蜀川之險而據守,也並不是不能撐下去。
但劉禪不單能力不行,還喜歡偏聽偏信,當時姜維曾上書提醒,曹魏很可能會偷襲成都,讓劉禪做好準備,但結果卻是後主劉禪直接投降於鄧艾。因為劉禪更信奸臣宦官黃皓的話,而劉禪也確實寵信黃皓,對姜維之言半信半疑,還相信臣宦黃皓對姜維的詆毀,劉禪最終沒有派兵把守關口。而對於無人防守的城池,鄧艾兵馬一到,自然是長驅直入。
劉禪最終還是沒能,牢記諸葛丞相的教導,親賢臣而遠小人,把關口白送曹魏,蜀漢最後的氣數也斷送在黃皓這顆「老鼠屎」上,之後劉禪投降曹魏,至此蜀漢名存實亡,讓人惋惜不已。如果劉禪能認清黃皓這小人,有些自己的主見,只要有少量兵馬守衛成都,曹魏兵馬一時半會焉能破城,但歷史就是沒有如果。
而以「老鼠屎」作為比喻的黃皓,也是古人為了告訴後人,奸臣與小人的危害有多嚴重,歷史上因小人奸臣而滅國,之後醒悟後悔也並不少見,想必劉禪便是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