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朝,言官制度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人數達到了歷代之最,一直保持在200人左右,這個群體的人往往官階很低,權力卻很大,對上可以規諫皇帝,彈劾、糾察百司百官,還能巡視地方官吏,但凡有不合理的地方,都可以斗膽直陳,連皇帝都奈何不了。
比如著名的海瑞,他為了規勸不理朝政、一心修道的嘉靖皇帝,硬是焚香三日、自備棺材,然後在上奏的《治安疏》中大罵嘉靖皇帝妄想長生、愚昧之極,氣的嘉靖皇帝當場下旨把他送進了詔獄,但冷靜下來,又不敢殺了海瑞,因為這樣會成全海瑞的鐵骨錚錚,而給自己留下暴君的罵名。後來海瑞不但活著走出了詔獄,還受到了重用。
明朝言官祖師爺:當著皇帝的面大罵宰相
不過,海瑞雖然剛烈,但明朝的言官祖師爺卻另有其人,他就是朱元璋時代的韓宜生。朱元璋出生貧寒,極其痛恨惡吏,他的一生中,上至王侯下到縣令,因為一點過錯而處決的不計其數,甚至還出現了「縣令帶著枷鎖判案」的魔幻場面。在這種高壓之下,言官韓宜生仍然能夠表現出「剛烈的秉性」,其戰鬥力可見一斑了。
而最能體現言官韓宜生品質的事情,莫過於他對宰相胡惟庸的彈劾。話說,明朝初期,仍舊沿襲前朝,設立了宰相的職位,而明朝最後一任宰相就是胡惟庸(前面還有三位,基本都被朱元璋處死),此人剛上位時,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但自從成了百官之首後,把持了批閱奏章、生殺予奪的權力,於是開始拉幫結派,編織自己的關係網絡,企圖與皇權抗衡。
一次,朱元璋和宰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三人圍坐著閒聊,正當聊得起興時,言官韓宜生突然冒了出來,他二話不說,直接當著面,大罵胡惟庸結黨營私、專權誤國,雖然這也有事實依據,但此情此景,君臣一片和諧,說一定朱元璋還在開開心心地表揚宰相胡惟庸,而韓宜生的不分場合,自然沖怒了朱元璋,因而當場被錦衣衛控制住了。不僅如此,一時氣憤不過的朱元璋,還給韓宜生起了個「快口御史」的外號。
下放陝西後,仍舊遠程頂撞朱元璋
當然,這個外號並不是什麼好聽的,它大概的意思就是「說話不過腦子,信口開河」,約等於現在網絡上的「噴子」「鍵盤俠」。不過,朱元璋氣消後,還是赦免了言官韓宜生,並把他送到了陝西當按察司,相當於從京官下方到了大西北,吹風沙去了。
按理說,頂撞朱元璋,能夠保命就該謝天謝地了,但言官韓宜生偏偏仍不安分,他到了陝西後,正兒八經、一絲不苟地做自己的分內事。剛巧,又有一次陝西官場地震,朱元璋二話不說,下令把陝西大大小小的官吏都抓了個遍,而且發揚了寧可錯抓,也不放過一人的精神,一時之間官不聊生。
在當地其他官吏還在瑟瑟發抖時,言官韓宜生又出馬了,他把朱元璋的旨意撥回去了,然後給朱元璋上奏章說,這裡自然是出了差錯,但是案子明顯牽連太廣了,很多人都是無辜的,應該重新審理。章奏到了朱元璋手裡後,朱元璋又氣懵了,居然「發配」到了陝西還跟皇帝老子過不去。然而,這次遠程頂撞的結局,依舊是朱元璋完敗,韓宜生大獲全勝。
家徒四壁,光明磊落,朱元璋不得不佩服他
所謂樹大招風,言官韓宜生眼睛裡揉不進沙子,自然得罪了很多人,於是各種路邊社、小道消息都說韓宜生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家裡奢侈得很。這話被朱元璋聽到後,二話不說,悄悄地跑到了韓宜生家裡,準備抓個兩面派的現行,結果看到韓宜生家裡,不僅人窮、連像樣的家具都沒幾件。正當朱元璋疑惑時,韓宜生直接把家裡的箱子、柜子都打開,直接「怒懟」朱元璋——「我就是這麼窮,沒錢可攢」。由此,朱元璋也極其佩服這個人了,而前文提到的海瑞,在坐牢時,經常朗誦韓宜生的詩文,以此激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