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起筆落,天地廣闊」
文 / 張荊棘
一。
五年前的那個下午,我坐在離宿舍門口最遠的一個角落,左手拿著身份證,右手用那台三星note 2的前置攝像頭對著自己,「咔嚓」一聲後,對自己拍下了一張照片。
拍完後,我並沒有看照片里的自己長什麼樣,因為不用看,我都知道很醜。
所以在上傳微信公眾號的後台之後,我就將桌面上的這張照片刪除,接著趕緊清空了回收站。
就這樣,我活到今天為止最重要的一張照片徹底消失了。
就是那張照片免冠且手持本人身份證的自拍照,讓我得以註冊今天你們看到的這個公眾號:雜亂無章。
不過我想,無論給我重來多少遍,我想我都不會保留它,因為我從來沒想像過,雜亂無章可以擁有一百萬位讀者。
二。
所以我想,我比大多數的人都要感謝微信。
這幾天我在北京參加一個行業會議,期間去了好幾家大號的公司交流。其中有一個提問環節,有人問我和澤鵬:「你們還覺得微信是個好平台嗎?」
我當時跟澤鵬互看了一眼就笑了出來,因為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對於內容創作者來說,沒有比微信更好的平台。
人們最喜歡詬病的就是微信的難搞,你沒有辦法通過討好算法這種事情而獲得許多流量,你也不可以交一筆錢,就讓你的推送讓更多人看到,所以從商業的角度上來說,微信是一個很難搞的平台。
但對於我們這種普通到你隨便去任何一家大學都能撈出一大堆的年輕人來說,微信的嚴苛,恰恰給我們這種普通人一個仍然可以被人看見的渠道。
我還記得五年前剛做雜亂的時候,市面上除了和菜頭,連岳,大fenng這些人在做文字內容,其餘幾乎都是整合各種信息的營銷號。
那時候,甚至有有極端案例,靠10張自助餐卷就能夠在三天內吸二十萬粉。
但後來,誘導轉發就被禁止了,不過那些營銷號仍然有別的辦法,他們通過各種「新年簽」,「七月簽」去繼續吸粉,我記得沒錯的話,第一個做「新年簽」的號直接增了四五十萬粉,直接從一萬閱讀變成篇篇十萬加,不過沒過多久,這種抽籤活動也被微信禁止了。
所以如果不是微信在不斷維護微信公眾號的生態,一直堅持七年前我看到的那句「再小的個體也擁有自己的品牌」,像雜亂無章這種五年來沒花一分錢,沒有誘導過一次轉發的公眾號,怎麼可能做到現在。
很多人覺得在微信公眾號寫文章沒有以前容易火了。
但每當我跟我的團隊討論起這個話題,大家最後的結論都是:「算了吧,還不是自己寫得不夠好。」
不過上面這句話說出來的確容易得罪人,只是在這個被認為非紅利期的時期,雜亂和不會畫的粉絲和閱讀量一直在上升。
2020年,我們沒有花一分錢,
不會畫一年做到了一百萬,
雜亂漲了三十萬粉,比19年還多。
所以真的很難嗎?
寫不好罷了。
三。
以前我總覺得,像微信公眾號這種內容平台應該是標配,但近來接觸其他平台後我才發現:微信不僅不是標配,它反而是個異類。
因為除了微信,幾乎沒有社交平台願意放下自己的指揮棒,它們總覺得自己比用戶聰明,比用戶更懂用戶自己。
所以它們用算法,用平台本身的權力,擅自給用戶把「好內容」挑出來。
無法否認的是,他們的確挑出了很多「受歡迎的內容」,但我認為,那未必是「好內容」。
「好」不是算出來的,它應該是作者跟閱讀者共同創作的結果。
所以這五年里,我一直都挺「珍惜」微信公眾號這個內容平台的:
當別人在煽動情緒的時候,我會站出來說那未必是對的;當別人都在「精準打擊痛點」的時候,我們會寫一些「不痛不癢」的文章,通過這種方式告訴讀者「公眾號不都是這樣的」。
當然,我也清楚,我的「珍惜」其實微不足道,在時代的面前,它可能什麼都阻擋不了。
只是有時候,
還是會忍不住。
四。
做到2020,第五年了。
而因為「雜亂無章公眾號」而出現的「雜亂無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也第三年了。
這五年里,除了今年七月份發的一篇三百萬閱讀的推送,其實雜亂一篇過百萬閱讀的推送都沒有。所以我們就真的是從個位數的閱讀寫到十位數的閱讀,再從十位數,寫到百位數,千位數,再到一萬,兩萬,三萬,四萬,五萬,六萬,七萬,八萬,九萬,十萬+。
真的是一步一步,一點一點,這種成長的樣式,說實話連我自己都懷疑是不是假的,因為它的劇情太符合我小時候看的那種熱血動畫了。
但它就是這麼發生了,通過微信公眾號,通過後台的編輯器,通過每次的確認推送,通過我們那雙放在鍵盤上的手。
不得不說,即使我是當事人,還是覺得這五年挺奇妙的。
晚安。
作者/ 張荊棘
感謝/ 曾在雜亂上發過稿的所有作者 及 微信公眾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Q_-SW8BMH2_cNUgHtP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