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市東北部的麟游縣,歷史悠久,西周時,麟游地屬西周轄。周平王東遷洛邑時,將岐山以西地賜給秦襄公,麟游歸秦轄;秦統一全國後,始置郡縣,麟游東部置漆縣,西部置杜陽縣(縣址在今麟游縣招賢鎮),均屬內史地。
麟游特產豐富,有農家養生五穀雜糧、珍品山核桃、甜玉米粒罐頭、洋槐蜂蜜……都是當地的土特產,除此之外,在麟游,還有著多種多樣的特色小吃,每一種都能讓你垂涎三尺,回味無窮。
血條面
麟游血條面的特點是:薄勁香、煎稀汪。「薄」是指血面擀得很薄;「勁」是指血面柔中帶勁,耐煮耐泡;「煎」是指湯很煎和,湯溫較高;「稀」是指面少湯多,味道鮮美;「汪」是指湯的搭頭很豐富,色彩搭配鮮艷,油多味香。
麟游血條面在過去,平時是吃不到的,必須到逢年過節、紅白喜事的時候才能吃到正宗的血條面。不管宴席場面多大,最後必須有一碗血條面,否則就過不好這個事。現在不一樣了,血條面想吃很方便,縣城裡有不少小吃店都在賣。
當地人愛吃,外地人也愛吃,小吃店門前經常能看見拿著飯盒提籃的人們排著長長的隊伍,有時要等上兩個小時,才能吃上一碗。另外,除了傳統吃法,現在有一些食店將血條面用砂鍋燉血條面,麵條細細和蕎麥餄餎很相似,配菜也很豐富,但不少人覺得還是不如最地道的血條面好吃。
玉米面攪團
顧名思義,攪團就是攪成的麵糰子。面是玉米面,鄉人稱之「粗糧」,區別於小麥「細糧」麵粉。攪團宜涼吃,也宜加湯熱吃,更宜炒著吃。清油鍋里放進去生薑末子和花椒,再放一把韭菜或者一把大蔥,一小塊一小塊的「金磚」倒進熱鍋里,加上鹽巴,澆上陳醋,幾翻幾攪,香噴噴,油魯魯,極好吃。
麟游宴席
麟游的宴席十分豐盛,婚葬喜事招待賓客的酒席:一般為八、九、十碗,有重八席(即八大八小)。這種酒席須有小海菜、蝦米等。盛大酒席「十二起」,即小碟涼菜十二個,大拼盤十二個,講究一軟一硬,軟是大品燴菜,硬是大盤炒菜。
十二起酒席須有海參、魷魚、雞肚、肘丸,零吃零上,酒有白酒、黃酒兩種,酒畢,上九碗肉菜加主食饃。招待賓客早飯較簡單,燴5個菜,喝少量酒,吃臊子麵或血條面,上四羅菜。此為豐盛酒席,一般人辦不起。
窮苦人家過事待客則很簡樸,早飯一般不喝酒,吃臊子麵或粉條豆腐湯泡饃,用涼拌豆芽及燴蘿蔔片作小菜。午飯燴炒幾個菜帶酒,後以蘿蔔片或豆腐作墊菜,上覆少量肉片,叫「猴兒頂燈」,作九碗加主食饃,娶媳婦則上十碗,取「十全」之意。
核桃乾糧
核桃乾糧的作法是先將核桃仁焙黃碾爛至出油,加調料、蔥花。用薄面片摺疊包好,擀成餅,上鍋烽出,層數繁多,酥軟、香爨,走親戚用的核桃酥,比月餅大一倍多,以核桃仁為餡子,外包一層薄麵皮,上鍋烙出,異常酥軟。
燴麻食
麻食是一種面製品,先用大拇指把面搓捲成核形中間空心的面卷,再和炒菜一塊燴制而成。製作麻食十分簡便,對配料沒有嚴格要求,可精可粗,可葷可素,普通家庭常以此調劑飲食花樣。
麟游縣為隋唐官員閒時避暑遊玩之地—宮井,因隋義寧元年有麒麟游觀得名。麟游縣的文物勝跡遍布,有魏徵撰文歐陽詢書丹的「九成宮醴泉銘碑」,馳名天下,稱之為千古絕唱和楷法第一宗;有高宗李治撰文並書的「萬年宮碑」,其文精鍊,書法類乎左軍,碑陰有長孫無忌、李績、尉遲敬德、褚遂良等三品以上48人的親筆題名;有砌築別致、保護完好的宮廷水井;有雕技精巧栩栩如生的慈善寺;有千姿百態武則天就浴的玉女潭;還有丈八寺、唐功臣贊像、仙游觀、蔡家河、後鼓峽、麟溪橋、東川寺、鳳凰山、石臼山、四堆山等名勝古蹟。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