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這座城市因為有三峽美麗的風景和三峽大壩、葛洲壩的雄偉壯麗景象而受到很多遊人的喜愛。宜昌,位於湖北省西南部,古稱夷陵,素有「三峽門戶」「川鄂咽喉」之稱,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這塊寶地上,有過太多人的足跡,發生過太多故事。長坂坡前,張翼德喝退百萬曹兵;亂軍陣中,趙子龍單騎救主……。
不僅如此,這裡還有著一些不容錯過的美食。
涼拌節節根
節節根學名叫「魚腥草」,原來是用作中藥,但是在宜昌人的改造下,已經成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食。節節根大多數情況下是以涼拌食用,不過也有菜館創新將節節根和其他菜搭配炒出一道菜,味道也很好。此外,節節根還可以作為配料和炕土豆、滷水豆腐乾搭配吃,增加不一樣的口味。新鮮的節節根香脆可口,有一股淡淡的藥香(這也是外地博友們吃不習慣節節根的重要原因之一。
紅油小面
紅油小面因其湯汁濃香麻辣,呈色鮮紅,色澤紅亮,爽滑帶韌,味道咸鮮香辣,遂得名紅油小面。宜昌口味偏向四川的麻辣,但是又沒有四川那麼麻,紅油小面發展至今,宜昌的老百姓不單單光吃面了,他們還喜歡在裡面或加上一把煮好的黃豆、或填上幾塊牛肉、或加一勺肥腸,增加小面的風味和豐富性。
白剎肥魚
白剎肥魚是一道傳統名菜,採用虎牙灘到南津關一帶出產的肥魚(回魚),和肥膘肉共蒸而成,魚肉鮮嫩,魚湯肥美,菜肴清淡,原汁原味,深受好評。在此基礎上,還製作有鄉球肥魚、牡丹珍珠肥魚等花色菜式。
油脆
油脆,宜昌的風味小吃之一。做油脆的,會先把糯米蒸成糍巴,然後將白糖、芝麻餡等加入到其中,做成一個稜子狀的,然後下鍋,在炸成金黃色時便可以撈出。油脆炸到恰到火候之時,會外脆內軟(比蘿蔔餃子軟多了),一口咬下去,內容豐富,感覺倍棒。
坑土豆
「土豆」就是洋芋,也叫馬鈴薯。炕熟後,外焦里嫩,吃在嘴裡感覺不油有種烤熟的香甜感。在宜昌,每個炕土豆攤位上都會有泡蘿蔔、辣椒、香菜等可以讓食客任意添加,有的攤位還會準備切好的魚腥草,這樣就讓一碗炕土豆不僅有油炸土豆的味道,還有其他配菜組合出來的香味和可口美味。走在路上要是肚子餓了,不用想別的,除了前面提到的蘿蔔餃子,最適合的就是一碗炕土豆。
紅艷膀
「天不想,得不想,只想吃頓紅艷膀。若是吃了紅艷膀,打個飽嗝三天香。」這是流傳在湖北省宜昌遠安縣的一首美食民謠。紅艷膀的確不同凡響,它即異於燒膀,也有別於鹵膀,與清沌膀更是迥然不同。工藝精細獨特,集煮、炸、蒸三道火工於一身。
蘿蔔餃子
雖然也叫餃子,卻和平常吃的餃子大不一樣,這裡的餡有辣的有不辣的,吃什麼口味一定要告訴老闆。蘿蔔餃子將蘿蔔切成絲拌上辣椒麵、花椒粉、蒜(蔥)苗、精鹽等調料、油炸時,先在特製的彎月狀鐵勺中放入底漿,再放上拌好的蘿蔔絲作餡,再蓋上漿,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色即成。食之外酥內軟、辣而不刺,味鮮可口。
在美食之外,山水相伴的宜昌城,在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凝練出眾多的文化符號,比如境內的酒文化。
宜昌,一個江邊客商往來必經之地,長江水域物流貿易集結之地,代代都有數不勝數的人們路經此地,想唐代李白、崔顥無數人,正是路經這裡去往武漢黃鶴樓。而看李白崔顥的詩,怎一個豪爽酒氣了得?
北宋名臣歐陽修,被貶宜昌夷陵區當夷陵縣令時,曾在江邊至喜亭創作了一篇散文《峽州至喜亭記》。
那時的至喜亭不在山頂,處於江邊水路交叉口繁盛之處,旅客下船打尖所在,從此往上的崖上有一天然山洞,偶有旅客打尖往此處探秘的,這便是後來的三游洞【前三游,唐代白居易、白行簡、元稹三人曾同游過此洞;後三游,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也一同來游過此洞】。
想來古時木船速度之慢,長路漫漫幾個月都在旅途中,其間的艱苦和百無聊賴,哪裡不以酒來慰藉?無怪乎李白嘆唱:自古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