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媒體戰「疫」的「一天」

2020-02-24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本報見習記者 朱麗娜

2月7日,蚌埠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張婷婷(左四)採訪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李光早(左一)。劉晨 攝

2月14日,成凱在蚌埠火車站取景拍攝微視頻《逆行者》後拍照留念。成凱 供圖

以往的正月,安徽省蚌埠市這個「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總是熙熙攘攘,車水馬龍。今年,因為疫情席捲全國,和全國千萬個小城一樣,它沒有了往日的喧囂,煙火氣消失了,變成了空曠的大街、冷清的車站、緊閉的店鋪。

但沉寂的背後,是一場已經悄然打響的城市保衛戰。

和許多守護城市的「逆行者」一樣,蚌埠報業傳媒集團立即取消假期,全員返崗,充分發揮地方黨報的融媒體平台力量,快速進入抗擊疫情的「戰時」狀態,在疫情防控的戰場上,站好疫情防控、輿情堅守兩道崗,記錄著民生,也傳遞著民聲,為小城人民築起信息安全的防線。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近日連線採訪了蚌埠報業傳媒集團的記者、夜班編輯、新媒體編輯、發行員等多位一直奮戰在崗位上的普通員工,摘錄下了他們「一天」的戰「疫」工作故事。

凌晨4:00—中午11:00

「讓讀者看到報紙,定定心」

這段時間,不到凌晨4點,《蚌埠日報》發行部綜合站站長和中榮就已經走出家門,開始了一天的工作,3萬多份報紙等待著她和同事們整理、打包、派送。

在抗擊疫情時期,《蚌埠日報》不但沒有減少刊期,還在周六、周日增出報紙。報紙每天加印6000份,在社區、超市、藥店設置近160個安全贈送點,免費向市民贈閱。

騎著電動車將分得的1200多份報紙送至30餘個送報點,是和中榮這段時間最主要的任務,因為疫情的原因,單位、藥房、超市、社區上班時間不同步,有時一條街和中榮要重複走三遍,送完報紙基本已經到中午11點了。

工作量變大了,但是責任和意義也更重了,在當地很多百姓心中,報紙依然是最準確和權威的信息來源之一,有的讀者拿到報紙後就趕緊翻開,邊看邊說:「這時候就得看看報紙,定定心!」

和中榮說:「發行環節是報紙投遞的『最後一公里』,疫情期間的工作讓我對這句話更有感觸了,我們送的不僅是一份份報紙,也是為讀者送去一份份安心。」

早晨8:00—每個深夜

「每一篇稿子,都沉甸甸的」

早上8點,新聞採訪中心記者李揚在蚌埠市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的餐廳匆匆拿了個雞蛋,就開始去多家企業採訪復工情況。這段時間,因為李揚住的小區實施全封閉管理,他索性將指揮部當成了「家」,身上的外套從大年初一到現在就沒有換過。「我其實第一時間就知道小區要封閉,但如果當時回家拿生活用品和衣服可能就沒法出來了,我是記者,也是黨員,不能在這時候不小心當了『逃兵』。」

為了研究疫情的應對措施,指揮部常常開會到凌晨,李揚也常常寫稿到凌晨兩三點。「感覺每天都在『戰鬥』,因為疫情不等人,記者是在跟時間賽跑,一些重要信息如果晚一秒發布,少一個市民知道,就可能會影響市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所以自己累點沒什麼,新聞能快點出就好。」李揚匆匆和記者說完,就又投入到工作中。

醫院,是融媒體採集中心記者張婷婷最常跑的地方,由於主跑醫療口,年前武漢疫情剛發生時,她就提前進入蚌埠市各大醫院,採訪應急預案、診療專家組籌備進展,進入發熱門診了解人員、物資準備以及隔離病區設置情況。在蚌埠出現疫情後,她更是多次到醫院,採訪一線醫護人員以及出院患者情況。

採訪蚌埠第一批馳援武漢醫護人員的經歷,令張婷婷特別難忘。第一時間得知消息後,她立刻一家家醫院核實出徵人員情況,連線採訪了多位在前往武漢的高鐵上的醫療隊員。

深夜結束採訪時,張婷婷的手機滾燙,心裡感動翻騰:「面對危險,這些『逆行者』挺身而出沖往生死一線,我想他們的偉大或許就在於能夠在危難中舉起希望,所以我覺得我寫的每一篇稿子都是沉甸甸的……」

下午3:00—凌晨2:00

「回家路上,又調頭回去看看稿子」

凌晨2點是新聞部夜班編輯陳祺下班的時間,但最近他下班回家走到半路上,還多次調頭回報社再看看稿子。「因為越是現在這樣重要的關口,越是不能出錯,作為編輯的責任是很重的,心裏面想的都是稿子。」

從下午3點開完選題會,陳祺基本每天都得工作10多個小時。為了保證安全,10多個小時不能摘下口罩,哈氣就一直在眼鏡上,時間一長,眼睛非常難受,人的精神也容易恍惚,特別是重要稿件基本都是晚上發回來的,陳祺一遍一遍在心裡提醒自己,打起精神,不能出錯。

「疫情訊息的稿子,我們都要比平時的稿子多看幾遍才放心,有時聽到別人用《蚌埠日報》刊登的闢謠信息反駁網絡謠言,會覺得自己的辛苦沒有白費。」陳祺說。

24小時在線

「細緻服務,珍惜媒體平台的羽毛」

疫情出現後,蚌埠報業傳媒集團充分發揮融媒體平台優勢,通過報網端微等多平台實時聯通,形成了「隨時貼身翻手機、海量數據點網站、權威參考看報紙」的全方位傳播態勢。

「疫情報道期間,我們發布中心所有人員都是24小時在線狀態,一分鐘不看信息,都有可能錯過重要信息的編輯搶發,用晝夜在線、分秒必爭來形容毫不誇張。」全媒體發布中心微信總監成凱說。

抗擊疫情期間,蚌埠發布和蚌埠日報微信平台由一日一更改為一日三更,不僅要第一時間發布全市的疫情數據、確診人員近期活動軌跡,還要發布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政策、通知公告,報道抗疫一線感人故事等。截至記者發稿,蚌埠報業傳媒集團旗下的新媒體傳播矩陣發布疫情防控相關報道達3100多條,總閱讀量已過5000萬。

成凱介紹:「2月6日蚌埠發布推送的一條當日最新通告《疾控再升級!剛剛,蚌埠發布「十個一律」!》,僅一天時間閱讀量就近70萬,這也是我們第三個閱讀量60萬+的微信推送。」

疫情期間,「蚌埠發布·新媒問政」這一網絡問政欄目得到了很多市民的點贊,市民想要諮詢相關政策或有情況要舉報投訴,都可以在微信後台留言,由平台小編即刻轉給相關責任單位,實現網友的訴求一鍵直達。

王宇宇是新媒問政欄目的一名編輯,她覺得這段時間24小時在線時間都不夠用。微信後台收到的網友留言源源不斷,每條都與民生息息相關,「小區封閉了,生活物資怎麼辦?」「公共運輸停運了,我如何去高鐵站」……王宇宇看到留言後即刻與相關單位的問政聯絡員進行溝通核問,第一時間回復,有的時候收到回復的速度太快,讀者會追問:「後台回復我的是真人還是機器人?」

每天直面網友成百上千條留言,對於王宇宇來說也是直面許多壓力和負面情緒。王宇宇說:「非常時期,市民難免會有一些焦慮或負面情緒,我們要用耐心和細緻的服務化解市民的抱怨和質疑,暢通了民意才能讓老百姓安安心心待在家裡。妥善處理每一條留言,珍惜平台的公信力,才能換來老百姓的口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N0LdHAB3uTiws8K4V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