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劍橋大學教育博士裴先慧:教育在21世紀應該給學生什麼能力?

2020-08-18   曼漢學院

原標題:專訪劍橋大學教育博士裴先慧:教育在21世紀應該給學生什麼能力?

8月19日晚8點,由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985高校上海校友會聯盟聯合主辦,曼漢集團承辦的第二屆「曼」談教育論壇將在線上開始,論壇將著重討論後疫情時代的國際教育和職業發展。

今天小曼將為大家介紹本次論壇的第三位嘉賓——裴先慧。多年的教育研究經歷,使得裴先慧博士身上有了許多哲學的意味,而她在與小朋友們的接觸中又盡顯「大孩子」的樣子。

在本屆「曼」談教育論壇上,裴先慧博士將給我們帶來主題為「培養終身學習者-教育在21世紀應該給學生什麼能力?」的演講。

裴先慧

英國劍橋大學教育博士

澳門聖若瑟大學客席學者

曼漢學院金牌導師

國際教育創業者

專注教育,初心不改

作為土生土長的澳門人,裴先慧博士一直對教育事業情有獨鍾。她曾參與到澳門諸多不同的中小學及高等院校教學及研究工作,並在英國劍橋大學獲得教育哲學碩士及教育哲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範圍包括:融合教育及特殊教育課程設計,學生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能力對學習的影響,以及教育研究方法-質性研究。

裴先慧博士現任英國劍橋大學學士學位課程的專題指導老師,澳門聖若瑟大學碩士課程的客座教授,以及英國北安普頓大學碩士課程的客座講師。裴博士還在英國劍橋創辦了Building Joy,該機構旨在從心理學與教育學角度,讓孩子在有趣的樂高遊戲中提高自我調節能力、邏輯及解題能力和社交能力,在寓教於樂的環境中獲得快樂,提升自我。

在近幾年,裴博士致力於課程研發、升學輔導,以及教師專業成長培訓。在之前發表在Support for Learning期刊上的一篇論文中,裴博士討論了如何投過適異性課程教學模式(Differentiation curriculum design)提升學生的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能力,協助老師回應學生的不同需要,以及課堂的目標。

兒童教育,全人發展

早些時候,裴博士在一場清華教育沙龍中提到了自己眼中的「早期全人發展國際教育框架」。

裴博士提出了 OECD Baby PISA框架,也就是針對5至5歲半小童的 「國際學生能力評估研究」,該框架包括四大方面:幼兒的語言能力(Emergent literacy)、幼兒的數理能力(Emergent numeracy)、情緒管理能力(Self-regulation)、社交人際能力(Empathy&Trust)。

"

在國際上除了看重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數理能力這些學習方面的能力之外,還更重視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以及社交人際能力。這些能力不僅和我們自身的日常生活有著緊密的關係,更是評估研究國際學生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裴先慧

"

除了OECD Baby PISA框架之外,裴博士還提出了針對小孩各項能力發展而開發的「早期全人發展國際教育框架」。結合全人教育發展、尊重本土文化、面向國際共融和全球化公民素質四大發展導向,這個國際框架更強調兒童的自主學習發展,學力專業知識的提升,國際視野的培養,以及達至公民素質提升的體現。

為能有效培養學童達至這四大學習能力指標,框架強調情緒管理技能(Emotional Intelligent Quotient,EQ)、文化共融技能(Cultural Intelligent Quotient,CQ)、資源分配技能(Financial Intelligent Quotient,FQ)、人際關係技能(Social Intelligent Quotient,SQ)、學科能力技能(Intelligent Quotient,IQ)、逆境抗壓技能(Adversity Quotient,AQ)這六個方面的發展領域。

在實際的課堂操作中,為能有效培養兒童的感官認知能力,早期全人發展國際化教育框架也鼓勵師生們多透過不同的感官認知元素來進行學習活動。例如聆聽學習(Listen & Learn)、觀看考察(Watch & Observe)、溝通交流(Speak & Interact)、動手體驗(Hands-on Experience)、感受回應(Feel & React)及反思回顧(Think & Reflect)。

無論現在還是未來,兒童的教育都將是成長過程中的重中之重,校園的培育和家長的參與,二者缺一不可。裴博士也建議家長們要多與其他人交流自己孩子的優點,繼而達到反思自己對孩子關注度、與孩子相處問題以及如何提升孩子自信心的目的。

8月19日晚8點,裴先慧博士將發表主題為「培養終身學習者-教育在21世紀應該給學生什麼能力?」的線上演講。

演講內容包括:

  • 為什麼要「讀書」?
  • 發展全人教育的重要性
  • 提升學生「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 及「自我認識」(Self-awareness) 的能力

私 MH-PHD4 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