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薛兆豐到詹青雲,知識和環境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2020-09-15   曼漢學院

原標題:從薛兆豐到詹青雲,知識和環境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近期小曼迷上了辯論賽,就回頭把《奇葩說》第六季又看了一遍。在這一季中圍觀「神仙打架」之餘,我就好奇去查了查奇葩們的背景,真的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清華大學博士、哈佛大學博士、耶魯大學博士,保送清華,直升哈佛......可謂是集高知、高管、高學歷「三高」於一身。

除此之外,最讓小曼著迷的就是,《奇葩說》擔任導師的經濟學家薛兆豐說的一句話:

我們在什麼地方,跟什麼人在一起非常重要。

他之所以會這樣說,跟他的留學經歷是離不開的。

沒有感情的經濟學家

到今天經濟學家薛兆豐已經52歲了,他在經濟學領域起步卻比較晚。40歲時才在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40到42歲時,他又在美國西北大學法學院做博士後研究。

他說在他30多年的學習過程中,他覺得最短暫卻又是最重要的時光是在西北大學度過的。

他還說:在更好的地方,我們才能有更好的機遇。

在薛兆豐眼裡,西北大學的優勢在於,這裡有全世界最好的經濟學家,他可以接觸最前沿的知識,頭兩個禮拜,就把他所敬佩的、在世的經濟學家全部都見了一遍,這是在普通大學呆5年時間也比不了的。

負債百萬上哈佛

同樣的,在詹青雲的眼裡,上哈佛比負債百萬更重要。

出身貴州小山村的她,從小學到高中的時光里,經歷了6次轉學,從鄉村小學到縣城中學,再到省重點中學。頻繁的轉學導致她的成績並不是那麼優異,直到高二那一年,她才終於獲得了首次第一名。

後來,她選擇了香港中文大學讀大學,在學校獲得政治學博士學位後,又申請去哈佛法學院讀了法學博士的學位。

為了能到哈佛深造,她不惜背上了一百多萬的債務,也要完成自己的夢想。在很多人眼裡,可能也包括我在內,這完全是一個瘋狂的舉動,

但是她認為:

「那些曾經使我悲傷過的一切,也是我最熱愛的一切。」
「是趁著年輕,我偏要勉強。」

不斷尋求新挑戰

成功的人都敢於冒險,攜程CEO梁建章也一直堅信「人生就要不斷尋求新的挑戰」。

梁建章的人生經歷也頗具傳奇色彩,他年少成名,13歲就以「電腦小詩人」聞名,十四歲讀大學,21歲就拿到了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碩士學位,他坦言「在美國大學的學習,對我的幫助很大」。

2007年,在攜程最耀眼時,他卻選擇了退隱,這也是梁建章的第一次退隱,隨後而來的就是商業上精彩的三進三出,當然這是後話了。

退隱之後,他把一門心思放在了學術研究上,在美國求學的那幾年裡,他完全迴避掉了在國內日夜不停的投資事宜,度過了難得的「安靜」時光。

在美國師從美國人力資源經濟學家Edward Lazear和諾貝爾獎獲得者Gary Becker,在他們的指導下完成學業研究。

史丹福大學教堂

對於他們來說,正是因為校園學習的那段時光,也正是因為他們去了頂尖的大學,也因為跟著最好的導師做最前沿的研究,從而造就了更好的自己。

對於你而言,在你這個人生最關鍵的階段選擇出國求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既然重要,那我們就要把準備工作做得更好。

眾所周知,近年來各名校的錄取率逐年降低,作為中國學生,想要實現名校夢,想在國外留學,不管硬實力如學習成績(GPA)和標準化考試成績(托福、雅思、GRE、GMAT、SAT等)足與不足,都需要足夠強大的軟實力,如學術背景、實踐經驗、活動經歷和研究經歷等等,從而在數萬名同質化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學術研究被認為是批判性思維、獨立學習思考能力、邏輯性表達及理解能力三個核心評判標準的最高體現形式,然而這也是國內應試教育面臨國際化教育時最大的軟肋所在。

在歐美國家甚至中國港台地區,學術研究都是高中、本科及研究生階段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而這正是國內應試教育極度匱乏的背景。

如果說有意願出國留學的話,在畢業之前就需要積極的尋找可以提升自己科研背景的機會,讓自己的科研經歷更加的充實,提升留學申請背景,這樣的話才可以使得我們有更大的機會申請成功。

今天Bryce就給大家帶來了最新的科研項目,本次項目涵蓋通信、哲學、醫學幾大領域熱門方向。即將帶領大家完成科研的導師分別來自劍橋大學、曼徹斯特大學、雪梨大學、愛丁堡大學、卡斯商學院、貝勒大學。

你將收穫:

1、快速融入海內外學術場景,培養自己跨學科的學術能力;

2、在科研過程中,積累學術人脈,獲得學術推薦信;

3、 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學術會議及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

4、在標化成績同樣優秀的數萬名同質化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5、培養團隊協作能力、領導力、批判性思維,發掘興趣特長,探索未來職業方向。

快來看看有沒有適合你的科研方向吧,歡迎私信小曼了解項目詳情哦;

如果沒有合適的也沒關係,私信小曼即可獲得全部在招生的科研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