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具一定得收拾整齊?育兒專家:這樣做是在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2019-08-08     開心爸爸的日記

導語

前段時間開心爸爸在知乎上面看到了這樣的一個問題:

家有孩子,最讓爸爸媽媽們發愁的是什麼?

下面一個「每天都是在收拾玩具中不斷循環」的回答,得到了很多爸爸媽媽們的共鳴。相信每個爸爸媽媽都有過無奈給孩子收拾玩具的經歷。

面對著形形色色的玩具,以及孩子不斷買買買的需求,爸爸媽媽們只能是不停的付款不停的買。一個不小心家裡面的玩具就能堆成山,幾個超級大的收納箱都快放不下了。其實這只是一個開始,讓爸爸媽媽們更愁的事情在後面呢。

孩子每次玩的時候,總是喜歡把所有玩具都扔出來,扔得滿地都是。從這一堆亂麻般的玩具中找到一個自己最喜歡的。然後扔下這個滿地狼藉,和被小偷翻過沒什麼兩樣的犯罪現場,拍拍屁股就跑了。

對於很多媽媽們來說,幫助孩子收拾玩具,真的是一件費時費力的事情。所以針對孩子動不動就把玩具扔一地的情況,不同的媽媽們有了兩種不同的做法。

第一種媽媽選擇把家裡面收拾的乾乾淨淨的。

開心爸爸就認識這樣的一位媽媽,家裡面收拾的那是一塵不染,就連孩子的玩具也是規規整整的放在該在的地方,所有的物品都顯得井井有條。我們什麼時候去她們家,都是窗明几淨,幾乎不敢下腳的那種感覺。

第二種媽媽們選擇讓孩子自己擺放玩具。

第二種媽媽就不像第一種媽媽了,家裡面也是正常收拾,走進去就是很普通的景象。孩子的玩具扔的滿地都是,坐在沙發上都能不小心翻出一個小汽車來。進了孩子的玩具房,更是凌亂到無法下腳了。

哪種家庭孩子會更喜歡呢?是整潔的呢還是雜亂無章的呢?

今天開心爸爸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關於孩子玩具收拾的那些事情。可能最後的結論和媽媽們想的很不一樣哦!

收不收拾玩具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一個滿地都是玩具的場合和收拾的乾乾淨淨的場合,對孩子來說有什麼樣的影響。

破窗效應

心理學上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小區院裡面停著一輛車,大家每天都是熟視無睹的從這輛車前面走過。突然有一天,這輛車的玻璃不知道被誰敲了一個洞,接著第二天,那扇玻璃全被砸開了。慢慢的,那輛車的玻璃杯全部砸破了,甚至連汽車輪胎都被人卸掉了。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破窗效應。一扇完好的窗戶,是沒有人選擇去打破的。而一扇有一個洞的窗戶,很快就會被破壞的更加厲害。這個心理學效應放在孩子玩具的收拾這件事情上,依舊適用。

如果玩具每天都是收拾的整整齊齊,該放在哪裡就放在哪裡的話,對於孩子來說,這些就像是展覽館陳列的物品一樣的玩具,就相當於一扇完好的窗戶。在「破窗效應」的心理影響下,孩子們更多的是選擇視而不見,不去打破這份完好。不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有追求完美的傾向。所以,那些被收拾的很好的玩具,孩子下次再去碰的機率,實際上是很低的。

而如果是亂丟的玩具,給孩子的心理影響就完全不一樣了。隨處可見的玩具對孩子來說,就像是面對著一扇已經有了一個洞的窗戶,他們很有興趣也很樂意去繼續把這個洞弄得更大一些。體現在玩具上,就是會對現有的玩具,不停的把玩。

所以,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喜歡一個滿是玩具環境的。

玩具亂扔是創造力的前提

曾經看過這樣的一項研究:一個人的桌子如果每天都是收拾的整整齊齊,書籍擺放整齊,筆排放有序的話,除了說明這個人愛乾淨,還能說明這個人缺乏創造力。並且例舉了一大堆的名人事例。比如畢卡索的書桌,簡直不能用一個混亂來形容了。愛因斯坦的書桌也是一樣,亂到令人髮指。但就是在這種混亂的書桌上,他們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

按理說,一個乾淨的環境才能讓人心情愉快,然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創造上。但為什麼那麼多的名人的發明研究都是從混亂的環境中開始的呢?

國外有位心理學家的研究很好的回答了這個問題。

他說:當一個人處在很乾凈,什麼東西都擺放的井井有條的環境中時,大腦本身是處在一個不活動的狀態下的,畢竟擺放有序代表著東西都放在一個合適的位置,這是人人皆知的規律,根本用不著大腦去費力的思考。大腦一旦鬆懈下來了,創造力就沒有了。

而在一個雜亂的環境中就不一樣了,這裡會有很多奇奇怪怪的現象等著我們去發掘。比如坐在沙發上,會從沙發墊下面跑出一個小汽車;睡覺的時候,會有一個變形金剛「提前」躺在被子裡面;醒來一睜眼,一個洋娃娃就在自己的身邊......

這些情況一方面能夠激發起孩子的興趣,對玩具本身,以及對環境都會有著很濃厚的興趣,他們根本不用爸爸媽媽催促,自己就自覺主動的去玩玩具,和探索環境了;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培養出孩子的創造力。每一個不合常理但卻真實存在的場景,都為孩子的大腦打開了一扇新的門。推開了這個門,代表的是更多更強的創造力。

收拾玩具,更多的是培養孩子這幾種意識

通過上面的講述我們明白了,對孩子來說,收拾玩具這件事情並沒有那麼重要。我們覺得玩具要收拾的乾乾淨淨,至少也應該達到「從哪裡拿過來的就要放回到哪裡去」的標準,實際上這樣做,正是幫助孩子把破窗修好了,既打擊了孩子玩玩具的樂趣,又人為的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真的是得不償失。

那麼,還該不該讓孩子收拾玩具呢?

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讓孩子收拾玩具這件事,目的並不是在於讓孩子真的像成年人一樣,把東西都收拾的乾乾淨淨的,更多的是應該培養他們這幾個方面的意識。這才算是讓孩子收拾玩具的真正意義所在吧!

玩具亂可以但並不代表可以不衛生的意識

很多爸爸媽媽們看到開心爸爸上面的講述,可能覺得既然一個亂糟糟的環境,對孩子最好,那乾脆自己就不收拾玩具了,原來是什麼樣的,還就是什麼樣的,省了自己很長的時間。但是玩具亂放和不衛生是兩碼事。

我們說的玩具亂放,更多的是指把玩具放在沙發上、床上這些原本就比較乾淨的地方。就算是看上去亂一些,但卻是比較乾淨的。把玩具扔在上面,也不會變得多髒;而如果是把玩具隨地亂扔,或者是廚房衛生間都扔的話,這就是不衛生的行為了。本身地面就沒有床上面乾淨,如果一直都是把玩具扔在地上的話,玩具也會沾染上很多的細菌,通過孩子的手,最終進入到身體裡面。

所以,對於孩子玩具的亂,爸爸媽媽們還是應該有一定原則的。

分類的意識

收拾玩具還可以培養孩子的分類意識。

一般來說,3歲左右的孩子已經擁有分類歸類的想法了,比如他們會把同樣的小汽車放在同一個地方,把變形金剛都扔在沙發上等。當然也有一種理論認為這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實際上這只是說法的不一樣,本質上都是孩子已經有了分類意識的雛形。

這個時候的孩子們更多的是依賴自己的本能去做分類這件事,對他們來說,並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形容的話,那就是「我願意這樣做」。那麼如何才能讓孩子的分類意識更加清晰,更加準備,更加合理呢?

這就需要爸爸媽媽的引導了,特別是在收拾玩具時的引導。

比如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來收拾玩具,拿著小汽車的時候,就可以問問孩子,寶寶知道汽車是在那裡行駛的嗎?如果沒有油了汽車要去哪裡加油呢?最後開車的人要把小汽車停在哪裡呢?這些問題看上去比較簡單,實際上正是引導孩子一步步的來清晰對分類的理解。

汽車在哪裡行駛,這是一種分類的方法,把所有的小汽車都放在公路上;汽車要去哪裡加油,這是另外的一種分類方式,那就是把小汽車都停在加油站;而最後一個問題,是代表著另外一種的分類思路,把汽車停在停車場。三個問題代表著三種思路,對於孩子確認分類的意識,以及開拓思維,都是很有效果的。

整理的順序意識

另外,收拾玩具這件事情,還能夠培養孩子整理的順序意識。

開心爸爸這裡說的順序意識更多的是一些能夠應用在別的方面的意識。比如從自己眼前的開始收拾;比如把玩具放起來的時候,大的可以放在中間小的可以放在四邊;比如按照區域來收拾,把自己眼前的都收拾完了再去收拾別的地方......

這些意識其實對孩子以後也是很有幫助的。

收拾玩具這件事情看上很小,實際上培養到的意識卻很多。像分類意識和順序意識對於孩子日後來說,也是很重要的意識。提前有了這種意識的萌芽,日後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是可以做的很好的。

這樣教育,孩子更喜歡收拾玩具

當然,孩子的玩具就算是亂,也是需要有一定條理的,不能真的就像是被小偷光顧過一樣,毫無秩序可言。所以適當的培養孩子收拾玩具的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培養孩子收拾玩具這個習慣上,很多爸爸媽媽都犯過程度不一的錯誤。比如「從哪裡拿的就放回哪裡去」「收拾不完不允許吃飯也不允許睡覺」「你要是不收拾,我就幫你把玩具全扔了!」......

實際上這些教育方式的效果都很一般,不是沒有給孩子一個更加清晰明了,容易實現的目標,就是讓孩子對收拾玩具這件事情更加恐懼了。一般來說,可以這樣去要求孩子,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

把收拾玩具這件事情,分解成孩子立刻就能上手的行為

對於不同月齡的孩子,他們能夠理解並且做到的行為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1歲的孩子,可以把一些玩具扔回到收納箱;而2歲的孩子已經可以把玩具適當的放好一些了。所以說,對於不同年齡的孩子,收拾玩具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而且收拾玩具根本不是簡簡單單收拾兩個字就能概括了的,它還包括把玩具撿起來,把玩具放到收納箱裡面,把玩具擺放好,蓋上收納箱的蓋子等步驟。所以說直接對這孩子說一句「趕快去收拾玩具」,往往孩子會不知道該幹些什麼,是去撿起那些玩具呢,還是把玩具扔回到收納箱呢?產生了疑惑自然就不知道該怎麼做了。

所以,在收拾玩具這件事情上,爸爸媽媽們還是應該主動的幫助孩子分解動作,給孩子一個更加明確的,聽到立刻就能上手去做的指令。這樣的收拾玩具,才更加有效一些。

找一個合適的收納箱

把玩具收拾到哪裡也是一件很有講究的事情。

以前開心有一套磁力片加磁力球,再加上雜七雜八配件的玩具,這些玩具被鼓鼓囊囊的塞在一個比較小的手提箱子中。開心很喜歡玩這套玩具,每天回來就樂此不疲的打開,找出磁力片和磁力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完成各種各樣的嘗試。

但是玩過後的收拾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一方面這種玩具很零碎,收拾的時候難免會丟三落四的,如果少上一兩個,時間一長就沒辦法拼好了。;另外一方面呢,這個玩具收拾的時候需要把磁力片和磁力球分開存放,收拾起來往往需要很大的耐心和很長的時間。別說開心了,開心爸爸自己都不想好好的收拾。

最後呢,開心爸爸買了一個更大的收納箱,就算是磁力片和磁力球組合在一起,也是能夠不用拆開直接扔到收納箱裡面的。這樣一來,開心自己都能很快的把玩具收拾好了。

對於別的玩具來說也是這樣,如果有一個很大,孩子們不用考慮把玩具擺到合適的姿勢就能隨意扔進去的話,他們自己收拾玩具的接受程度,也會高很多。

對孩子的進步,不吝惜鼓勵

最後就是對孩子進步的鼓勵了。

就像是很多好習慣的養成一樣,收拾玩具最終的固化,還是需要爸爸媽媽更多的正向激勵。當孩子按照爸爸媽媽的要求,把玩具收起來以後,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爸爸媽媽更應該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肯定,「你能把玩具都收拾起來,媽媽很開心」或者是更加具體一些的,「你這幾個玩具收拾的很不錯」。或者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鼓勵,這種鼓勵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他們會在這種語言的鼓勵下,下意識的重複被爸爸媽媽專門表揚的行為,進而把收拾玩具這件事情做的更精更好。

最後

所以看到這裡,您應該對該不該讓孩子收拾玩具,以及孩子不收拾玩具就是沒出息這些問題有了答案了吧?

實際上,對於孩子來說,更喜歡一個比較混亂的環境,這樣才能激發出他們更多的創造能力。而爸爸媽媽呢,更應該順應孩子的成長趨勢,在維護了孩子各種能力的前提下,讓孩子變得更好,更樂意去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收拾玩具。

最後,對於滿地的玩具,您是如何做的呢?留言一起來說說吧!

最後,對於滿地的玩具,您是如何做的呢?留言一起來說說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1URg2wBvvf6VcSZ6JX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