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經常「假裝」聽不見?別誤會他們了,簡單4個步驟就能解決!

2020-04-06     開心爸爸的日記

案例

前段時間,有位粉絲媽媽,在頭條後台給開心爸爸留言說了這樣的一件事:

因為疫情的緣故,除了高三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在家中上網課,按部就班的跟著節奏學習。不過同樣是上課,網課和老師課堂教學之間的差距是肉眼可見的。這位媽媽的孩子就是這樣,每次上網課都是千不甘萬不願的,讓他寫作業也是喊上100遍都不理一次的。

最後這位粉絲媽媽說: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種「喊100遍都不理一次」的情況呢?如果孩子已經是這樣了,作為爸爸媽媽該如何教育呢?

說實話,有類似困擾的可不只是這位粉絲媽媽,保守一些的說,至少有90%甚至更多的爸爸媽媽都被類似的問題所困擾。

開心爸爸隨手在網上一搜,就看到了很多爸爸媽媽的吐槽:

「昨天上班的時候,都說了只剩下5分鐘,讓孩子快點穿衣服了,結果我等了大半天人家也沒出來,過去看的時候差點氣了個半死,人家正坐在地上認真的玩積木呢!什麼穿衣服,什麼著急出門的事情,早就忘到一邊去了。」

「出門的時候,和孩子說的好好的,公共場合不要大喊大叫。結果一到商場就忘得乾乾淨淨,怎麼說怎麼喊都不理,最後只能是把他揪回來了事。」

「和孩子說過100遍,吃飯的時候要專心,不要干別的事情。每次都是答應的好好的,但是一到吃飯的時候就忘記了,不是玩玩具,就是左顧右盼,還動不動就要跑到別的地方,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教育了!」

其實開心爸爸很理解爸爸媽媽的無奈,面對動不動就「假裝」聽不見的孩子,簡直就是無從下手。

一味的威脅教育吧,雖然說能夠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用得次數多了,效果是直線下滑的,而且威脅教育已經被證實了,對孩子來說效果並不好,還會造成一些不好的影響;但不威脅的話,孩子又是說什麼都不聽,真的是讓人束手無策,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回到剛開始那位粉絲媽媽的問題上來,當孩子出現了「喊100遍都不理一次」的情況,作為爸爸媽媽,到底該如何教育他們呢?

分析

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要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一般來說,孩子之所以會有「喊100遍都不理」的表現,主要是下面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孩子生理髮育不成熟導致的。

對於孩子,特別是對於一些小月齡的孩子來說,他們之所以會「喊100遍都不理」,實際上他們是真的沒聽到,而不是故意不理爸爸媽媽的。

腦科學的研究表示,孩子的大腦出生後依舊處於發育階段,隨著年齡的增加,大腦的發育越來越成熟。1歲之前的孩子,他們的大腦更多的是處於「單通道」的狀態,也就是某一個時間段內,只能是專注於一件事情。換句話說,如果孩子這個時候正在玩遊戲的話,就算是爸爸媽媽叫上100次,他們的大腦也不能及時的「切換」到下一個狀態,自然就會有「假裝聽不到」的表現了。

3歲之前雖然孩子的大腦有了很大的發展,功能也比較完善了,但本質上還是「單通道」的狀態,很難及時的從一件事情,轉變到另外一件事情上。所以,想要讓這個年齡的孩子,真的響應到爸爸媽媽的要求,確實是有點「強孩子所難」了。

6歲左右,孩子的大腦已經發育到了成年後90%以上的水平,包括我們所說的「雙通道」能力,可以做到做一件事的時候,再分心去做另外一件事,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們才具備了及時響應爸爸媽媽要求的能力。

所以,很多時候,孩子們的「不聽話」很大程度上不是他們不想去聽話,而是限於生理髮育的限制,真的聽不到做不到而已。

其次就是爸爸媽媽做出的榜樣並不好導致的。

對於孩子來說,第一任老師就是爸爸媽媽了,可以說平時在家裡面爸爸媽媽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會怎麼做。包括一些生活習慣,也包括「聽不聽話」。

如果爸爸媽媽在家裡,有一人或者兩個人都是類似的情況,叫上好幾遍都不理,或者只是不咸不淡的回應一聲「哦」的話,時間長了孩子也會耳濡目染的學會,當爸爸媽媽叫他們幹什麼事情的時候,也是會有樣學樣的不理,或者「哦」上一聲了事的。

之前就看過一位網友的分享,他晚上回家一般都會先工作一陣子,妻子叫他吃飯的時候,他總是用「馬上馬上」「我知道了」或者直接就是不理會來應對,等到自己手頭上的事情做完了,才會去響應妻子的要求。結果他發現,自己的孩子突然間也變得和自己一樣,吃飯的時候總是說「我一會就過去了」「玩完玩具再過去」,寫作業的時候也是「我先喝口水再寫」「我想休息一會再寫」,可以說,只要是孩子不想馬上做的事情,總是會想出各種各樣理由來推辭的。

後來他明白了是自己的榜樣出了差錯,就積極的改正,並且用這件事情和孩子競爭,看誰變化的最快,好一陣子才把孩子的這個壞習慣糾正了過來。

可以說,有一部分孩子的這個習慣,就是模仿爸爸媽媽的榜樣而學來的。

最後還有一部分孩子,是因為爸爸媽媽太嘮叨了,引起了孩子的反感導致的。

想必很多爸爸媽媽都聽說過一個心理學的效應,叫做「超限效應」。簡單的來說,超限效應就是指某人受到的刺激過多、過強或刺激的時間過久,從而變得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應用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的話,就是爸爸媽媽說的次數太多了,雖然說「叫了孩子100遍」這只是一個誇張的說法,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爸爸媽媽叫孩子的次數,也是在幾十次上下,明顯的孩子已經有了超限效應。

而最直接的後果,不是孩子變得不耐煩,隨便敷衍一下爸爸媽媽了事,就是孩子開始有了逆反心理,爸爸媽媽越是叫他們他們越是假裝聽不見不理會。

建議

了解了孩子出現「叫100遍都不理」的原因之後,我們就可以著手來通過合適的教育,幫助他們逐漸改變現在的狀態,慢慢的能夠對爸爸媽媽的要求及時響應了。

關於這個問題的解決,開心爸爸有4個方面的建議,也就是4個步驟。

第一步,讓孩子注意到自己

很多時候,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都是只顧說出自己的要求,而對於孩子的反應情緒什麼的完全是不管不顧。實際上,這樣並不對,教育孩子和溝通一樣,讓對方感到受尊重才是最基本的前提。而真誠的看著別人,讓對方注意到自己,這才是正確溝通的第一步。

對於教育孩子也是這樣,爸爸媽媽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讓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身上,讓孩子注意到自己,這樣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提出要求。

至於如何讓孩子注意到自己,方法很多,爸爸媽媽完全可以根據孩子平時的興趣點來選擇不同的方式。比如開心爸爸就習慣站在開心對面,等他注意到自己;也可以選擇加入到孩子的遊戲中,順勢讓他注意到自己等等,不管是什麼方法,最終的目的,還是要讓孩子意識到爸爸媽媽就在自己身邊,而且看樣子是有事情要和自己說。

可別小看這一步,看上去並不起眼,卻是後續溝通以及教育的關鍵基礎。甚至可以說這一步直接決定了爸爸媽媽教育的效果。

第二步,用孩子能理解會去做的方式來說

當孩子注意到了爸爸媽媽在身邊,並且把注意力轉移過來之後,爸爸媽媽就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了。這時候的要求,要用孩子能理解,並且有著很明確指令的方式來說。

孩子能理解的要求,一般來說就是簡潔明了而又有明確指令的要求,也就是提前給孩子指出了實現的步驟,而不是只提要求,如何做還得孩子自己去想。

比如讓孩子收拾玩具這件事,爸爸媽媽就可以用兩句話來要求孩子。

第一句話是「我們要睡覺了,玩具也要睡覺」,簡單的話,讓孩子明白現在我們不能玩了,需要把玩具等東西收拾起來。第二句話是「汽車要放到玩具箱中」,這個要求其實也很簡單,收拾的是汽車這個玩具,怎麼收拾呢?放到玩具箱中。

很多時候,越是簡單的明了的要求,孩子越能夠聽懂也就能夠做的很好。

第三步,耐心等待孩子的回應

經過了前兩步的鋪墊,爸爸媽媽也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也把自己的要求告訴了孩子,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的等待孩子的回應了。當然,開心爸爸這裡說的回應,不僅僅指的是孩子語言上的回應,更多的是指他們真的聽懂了,並且實現在了行動上。

當然對於很多孩子來說,就算是爸爸媽媽做到了前兩步,他們也大都是回應爸爸媽媽幾句,想要真的轉變到爸爸媽媽要求的事情上,還是得等較長的時間。

這時候爸爸媽媽該如何去做呢?

最基本的是要耐心,教育孩子本身就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孩子本身發育情況導致他們做什麼事情,都不可能像爸爸媽媽那樣很快的做完並且做好,所以,耐心是必須的。

如果孩子只是口頭上答應,而沒有實際性行為的話,爸爸媽媽可以再次對孩子施壓,比如站在孩子對面,默默的注視著他們,或者是直接要求孩子把剛才的話再次重複一遍,不管是哪種方式,都是再次提醒孩子,接下來要做什麼事情了,並且委婉的表示這樣做爸爸媽媽很不開心。

一般來說,經過兩次重複,孩子就可以把注意力轉變過來,進而轉移到爸爸媽媽要求的事情上了。

第四步,對孩子的及時回應給與正向的鼓勵

最後就是總結的環節了。

對於孩子,能夠聽爸爸媽媽的話,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開端,也是一個很好的總結機會。

爸爸媽媽一方面可以對孩子的回應,給與表揚,讓他們知道積極響應爸爸媽媽的要求,答應爸爸媽媽是一件正確的事情。爸爸媽媽更喜歡這樣的孩子,老師以及周圍的人也會喜歡這樣的孩子。

另外一方面呢,就是幫助孩子總結,怎麼做更好,比如正在玩玩具的時候,如果實在是入迷的不行,完全可以和爸爸媽媽約定多玩3分鐘再干別的,或者和爸爸媽媽約定先干別的,回來還要繼續玩這個。

在這個環節中,爸爸媽媽也可以聽取孩子的心聲,了解他們是怎麼想的,這樣的話結合到自己的教育中,效果自然就會更好了。

寫在最後的話

看到這裡,您是不是對「叫100遍孩子還是不理」這件事情有了新的理解呢?

很多時候事情並沒有爸爸媽媽想像的那麼嚴重,並不是孩子「假裝聽不見」,而是他們真的沒聽到,或者就算是聽到了也很難做到,這是受到生理髮育的限制。

而爸爸媽媽呢,掌握孩子的發育規律,採用科學的教育方式,這樣才能更好的實現自己的教育目標。

那麼,您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嗎?是怎麼解決的呢?歡迎大家留言來聊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_9crZHEBiuFnsJQVqCU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