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馬荃老街

2019-10-23     鷹潭優生活

仲秋時節 天空高遠

秋雲飄逸,秋水如鏡,

陽光透亮,溫婉平和

正是走進郊外

迎秋看景的好時節

我們走進馬荃吧

馬荃鎮,原名洪崖鄉,

1949年為紀念馬荃烈士而改名。

馬荃有深厚的紅色記憶,

革命烈士歐保太的故居在這裡,

馬鞍峰下的上天寺,

曾是紅軍錦南革命根據地的辦公地點,

邵式平同志在這裡戰鬥和生活過。

一路晴方好,陌上正青黃

隱約秋聲里,聽人說稻香

一眼望去沃野平畦,

房屋錯落有致分散在道旁。

稍稍駐足,發現了更大的驚喜:

幾隻白鷺自遠方結伴而來,

連同優美的弧線,

一起落入村口的香樟樹上,

我輕易獲得了天籟之音

路旁有一土地廟,

土地神源於遠古人們對土地權屬的崇拜。

土地能生五穀,

是人類的'衣食父母',

因而人們祭祀土地。

土地廟作為人們集中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自然隨之興盛起來,

余江也不例外。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

且為基層信仰,

多半造型簡單,

簡陋著立於樹下或路旁

我上前仔細看了貼著的楹聯

上聯:社對青山千古秀 ;

下聯:廟朝綠水萬年長 。

很寫實,很應景,很傲嬌

也不知出自哪位才子之手

七八點鐘的馬荃街道,

還比較寧靜

一排木質老屋,

上下兩層,

典型的江南商戶風格,

已被歲月的風霜颳得斑駁陸離。

屋後的幾處老宅,

屋脊飛檐,陳磚舊瓦,

默默訴說當年的繁華過往。

行人暫時還少,

守住老屋,

守住歲月的大多數是老人

閱盡千帆後擇一隅終老,

細數時光

街上多是地道的本地人,

在此生活了幾十年,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門口椅子上用早點的奶奶,

也愛和你嘮嘮家常,

歲月靜好的模樣。

來料加工,定做衣服

現在已經少了很多客源

這位姐姐賣衣服做衣服多項經營,

店裡收入細水長流

一對鮮肉攤前的夫妻,

讓我投去祝福的一瞥

不再驚天動地的表白,

只有相濡以沫的感動。

珍愛眼前人,

真心愛護著彼此的情意,

相濡以沫,暮暮朝朝。

街邊一棟平房,院落整潔。

一棵古樟蒼翠挺拔。

女主人在樹下搖著井水,

洗幾件衣服,

陽光透過枝葉泄在她臉上,

一派樟樹人家的風采,

更添了幾分寂靜

一抹明黃與灰色交替,

不變的是頂上不染纖塵的藍天

偶然抬頭,

對上那一眼綠葉,

為行人送去一分生機和欣慰

生存是一種形式

生活是一種態度。

大爺的春華秋實:東南西白瓜;齊了

側門進去,就是一個小菜市場

菜市場是城鎮最接地氣的地方,

這裡充滿了濃濃的煙火氣息,

嘈雜的叫賣聲,

你來我往的討價還價,

還有當地人才聽得懂的方言……

都說「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

可食物在成為美食之前,

是在菜市場躺著啊。

菜市場那種熙熙攘攘的市井氣息,

我們能體會其中的美妙。

小巷深處的菜市場

滿足了鎮上居民的生活所需,

一副小鎮慢生活的模樣

馬荃街已經從清晨中醒來,

一座鄉鎮的包羅萬象在這條小街里體現得淋漓盡致。

「這人情味三個字,可以分開來用,變成人、情、味!

是人的世界,情的天地,和有味道的人生!」

這裡沒有鄧埠城的繁華與新潮,

也不很破舊與滄桑

這是眾多餘江鄉鎮的一處縮影,

每天數萬人呼吸著同一片天空

來源:今視余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ujk_G0BMH2_cNUgCl3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