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第七屆內容未來融合論壇辯論會在韓國首爾市國會大廈(劃重點)舉行,此次辯論會主題是「韓國遊戲進入中國市場,以及如何保護遊戲版權」。韓國文化產業省內容政策局局長金賢煥(音)作為小組成員參加了會議。
會議背景介紹指出,自薩德事件以來,2017年3月起韓國遊戲就再也未能進入中國市場,與之相對,中國遊戲卻在韓國勢如破竹。
為此,辯論會主要討論解決韓國遊戲產業面臨的「進軍中國難」,和版權保護的問題,並相應提出了一些或正面、或灰色的解決方案。不過,這場辯論會中途變成了批評會,與會者毫不留情地批評起造成今天局面的始作俑者韓國政府,指責其在韓國遊戲面臨進入中國市場的困難時,保持漠視態度。
韓國中央大學教授、韓國遊戲學會會長鄭貞賢(音)認為,韓國遊戲已經兩年多時間被排除在中國市場之外,政府應該放低姿態屈服了。但同時,他也表示應對中國遊戲予以管制。
與進入中國市場的迫切相比,此次辯論會上,遊戲版權保護雖然還是主議題之一,但過去一直叫囂中國遊戲抄襲韓國遊戲的聲音小了很多,主要是無法進入中國市場的現狀深深刺痛了韓國遊戲業。
「韓國遊戲之死」是從2017年3月開始的。根據韓國政府機構KCCA發布的《2018年下半年和年度內容行業趨勢分析報告》,2017年韓國遊戲出口同比增長超過80%,但到2018年,這一數據驟降至8.4%,韓國媒體普遍認為是無法進入中國市場所致。
沒了中國市場,韓國究竟失去了多少?數據顯示,2016年韓國出口到中國的遊戲一共獲得了近1.3萬億韓元的收入,約合人民幣77億元。要知道,按照Mobile Index的統計,韓國手游市場一年收入也不過4.45萬億韓元,約合260億人民幣。
特別是經歷2018年版號審批暫停到年底重啟,大量海外遊戲都取得了版號,進入中國市場,唯獨韓國遊戲依然交白卷,韓國關於韓國「中文化」的討論越來越熱切。
雖然在2017年之前,已經有很多韓國遊戲進入中國,不受影響。但由於一方面很多韓國產品生命周期巔峰已過,部分高人氣產品也是IP授權,能夠貢獻給韓國本土的收入並不高。
韓國遊戲面臨中國難,中國遊戲這邊又是另一番光景。隨中國遊戲加碼出海,不斷在韓國市場攻城略地的行為,也刺激到了一直以「遊戲宗主國」自居的韓國。
今年6月份,GameLook統計發現6月10日韓國Google Play 暢銷榜Top100共有31款中國產品,比例接近三分之一。時至今日,Google Play暢銷榜TOP10中就有3款,不僅《夢幻模擬戰》登頂過榜單,最近《萬國覺醒》也對韓國國民手游《天堂M》的位子虎視眈眈。
韓國電視媒體報道中國遊戲
為此,部分韓國媒體不斷渲染中國遊戲威脅,甚至一度叫囂要採取手段管制中國遊戲以示報復。
雖然被認為無作為,不過韓國政府的確有一系列示好動作,有意推動韓國遊戲進軍中國市場。今年6月,韓國外交部委員長正式拜會了中國駐韓大使,主動傳達了希望韓國遊戲能拿到版號的殷切希望。
8月份於韓國仁川舉行的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上,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長官朴良雨,表示與中國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非正式」地討論了韓國遊戲進入中國的問題。
儘管文化產業高層一直有所動作,但韓國政府一直沒有公開表態,這也是韓國遊戲業界、從業者批評的著力點,認為韓國政府不願拿出誠意協商。
韓國政府靠不住,韓國遊戲廠商轉而開始尋求其他救濟方法。
辯論會上,律師金成旭(音)詳細地解釋了版號問題,對中國遊戲發行條件十分熟悉。他指出想要在中國發行遊戲,需要獲得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以及ICP經營許可證,而這些證明外資無法獲得,因此需要中國公司代理發行。
根據這一特點,金成旭介紹了現階段在中國發行韓國遊戲的方法和可行性:
和一些中小廠商確認後,韓國手機遊戲協會副主席金賢圭(音)提出了另一種解決方案,版號是遊戲內購系統上線的前提,因此韓國遊戲也可以通過廣告變現的形式,變道進入中國市場。不過金賢圭同時也提醒,這種方法要當心遇到不良廣告平台或代理跑路的風險,因此進入中國市場依然要謹慎。
從辯論會風向來看,韓國遊戲行業對失去中國市場的感受正在加強,也從過去的抱怨為主,開始積極尋找方案。數據層面,沒有中國市場對韓國遊戲行業的影響比許多人印象的還要大,也的確讓人始料未及。
不過,韓國遊戲能否進入中國市場,可能不是一個能夠短時間解決的問題,需要長期的對話交流,並拿出足夠的誠意。因此,與其保持對立情緒,中韓兩地遊戲開發者走向合作,共同賺全世界的錢,未嘗不是一種好方法,如風靡全球的PUBG Mobile,不失為優秀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