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息那點事兒,切勿招式用老、自困囹圄

2019-08-02     小四萬麻麻

美聯儲降息了!

美聯儲終於降息了!

美聯儲可總算是降息了!

作為一個財經媒體人,我剛剛鬆了口氣,卻發現還是自己太天真了,這事兒還沒完呢~

8月1日午夜,美聯儲降息鐘聲如約而至:降息25個基點,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下調至2.00%-2.25%。

只是這次降息不僅顯得有些拖泥帶水、不夠利落,還透漏著些心不甘、情不願的味道。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會議後暗示:年內未必再度降息,這次降息也不代表一長串降息的開始。


因此,一直期待著開啟寬鬆周期的特朗普表示:「美聯儲的決定讓人失望。」

降息作為振奮經濟的經典手段,即使在凱恩斯主義盛行後,依然是各國央行的不二法寶。

回望世界經濟發展歷程不難發現,這一次降息的形勢著實有些打破常規!

美國當前通脹合理、失業率下降、GDP穩定、股市穩中向牛,根本談不上衰退,難怪美聯儲降息降得心不甘情不願。

這一次打破常規的降息,表面上看似是美聯儲對特朗普的妥協,實際上反映的,是美聯儲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貨幣依賴困局」!


從「沃爾克的20%」到「鮑威爾的2.5%」


美國總統與美聯儲主席之間的矛盾,其實從未停止過,畢竟美聯儲的角色就是為了適時平衡經濟的冷熱,而美國總統卻總是恨不得把所有刺激經濟的手段在任期里都用上。

特朗普的執政政策,因為大力實行「減稅降費」,所以常被拿來和里根總統相對比。但其實相比於里根時代所面對經濟困局,特朗普要幸運得多,在貨幣政策的審慎方面,兩者的差異也很大。

1981年,里根上台,正值美國經濟深陷滯漲危機之際, 失業率上漲最高達到10.8%、國民生產總值下降了3.0%,通貨膨脹連續兩年維持在10%以上 ,以往百試百靈的財政措施也起不到效果。

面對這樣一個爛攤子,里根採取的措施是大規模減稅降費,同時重要的是——支持美聯儲當時的高度緊縮貨幣政策。

時任美聯儲主席的沃爾克為了解決長期未決的高通脹問題,強硬地執行了高度緊縮的貨幣政策,一度將聯邦利率抬升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20%。

20%的利率是個什麼概念?將近於當前美聯儲利率的10倍!

1982年,美國經濟出現極度收縮,商業界尤其是中小企業主,對美聯儲的不滿已經無法壓制,當時的一本雜誌封面還登載了一幅漫畫———通緝沃爾克和他的美聯儲同僚們。

從社會和幕僚們傳來的反對之聲,讓里根總統也十分猶豫:是否還要繼續支持美聯儲的緊縮策略呢?

面對強大的壓力,沃爾克據理力爭,他向里根建言:美聯儲提高利率是為了美國經濟長遠利益。

最終,里根妥協了,高利率狀態伴隨著里根的任期,乃至成為了里根經濟學的一個標誌,帶領美國成功走出了滯漲危機。

左:里根 右:沃爾克

而當時沃爾克的這句話:「美聯儲提高利率是為了美國經濟的長遠利益」,也得到了歷史的驗證!

事實證明,降息之於經濟,就像抗生素之於病菌,每一次服用,儘管治療了經濟衰退,也讓經濟對「特效藥」產生了嚴重依賴,下次生病就需要更加強效的藥才能管用。

里根時代之後的多輪加息和降息周期里,我們不難發現,利率騰挪調整的空間越來越小。

沃爾克的繼任者格林斯潘,享有「經濟沙皇」的美譽,受到政商界的一致尊重,他曾帶領美國經濟甚至世界經濟數次穿越衰退和危機。

但「經濟沙皇」的精準操控過程里,降息的利率區間依然不可避免地下降。

【10.5%-5.88%】【10%-3%】,到【6.5%-1%】,再到08年危機後的【5.25%-0.25%】,利率變動區間上限和下限持續地下滑。

利率操作空間的萎縮,反映的正是經濟對於貨幣政策的「成癮性」和「抗藥性」不斷增強。

如果沒有沃爾克在80年代拉高了利率,也許當前的美聯儲早已陷入負利率時代。

時光流轉回到當下,2008年金融危機帶來的降息寬鬆結束後,美聯儲於2015年開啟加息周期,為下一次經濟衰退,儲備「彈藥」空間。

出乎意料的地方在於:加息周期已經過去了三年半,但利率才剛剛攀升回2.5%,遠低於歷史峰值。

2.5%,曾經90年代降息的底線,如今竟成為了新一輪降息的開端。當降息區間上限為2.5%的時候,區間的下限會在哪?【2.5%-?】

鮑威爾的糾結可想而知:此刻開啟的「防禦式」降息,無疑壓縮了未來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不利於美聯儲的「彈藥補充」。

相比於里根的擔當,特朗普顯得有些急功近利。

相比於沃爾克的堅守死磕和格林斯潘的審慎有度,鮑威爾也少了些執著的風範。



歐盟與日本:回不去的從前

歐盟和日本就是貨幣政策「嗑藥」過度的典型代表,

1、有苦說不出的歐盟

歐洲的銀行業市場歷史悠久,14世紀末,歐洲市場的利息率為20%到30%,而到了16世紀中期,利息率己不及這個數字的一半;到了18世紀,利息率有時甚至降到3%以下。

歐盟成立後,歐洲央行的利率也一直不算高,但真正讓其陷入負利率狀態難以回頭的,是2008年金融危機與隨之而來歐債危機。

兩次危機的間隙太短,導致歐洲央行根本沒有喘息的機會。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在全球性的降息潮中,歐洲央行把利率從4.25%下調至1%。

在2011年短暫的恢復調升至1.5%後,歐債危機又逼迫得歐洲央行不得不多次降息。直到2016年,歐洲央行基準利率終於觸底為0。

如今,歐洲央行已經在零利率徘徊了三年多,利率調整已然開始以「基點」為單位(0.01%)。

這次的美聯儲降息配上歐盟內參差不齊的經濟現狀,歐盟即使看似降無可降,也逃不過再度降息寬鬆的困咒!

2、陷入流動性陷阱的日本

作為「零利率」的開啟者,日本央行的境遇則更加糟糕。

1990年的經濟泡沫破滅後,日本就開始實施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日本央行也高舉貨幣政策大旗,到1994年,利率已經降到了2%以下。但市場的反應卻並不樂觀:股票指數依舊在低位徘徊,1998年日本GDP陷入負增長。


1999年,日本開始施行零利率政策,希望能刺激經濟復甦。但並沒有顯著效果,日本央行隨後還推出了長達五年的量化寬鬆,終於使GDP增長率維持在正值。

好景不長,2008年金融危機後,剛剛從深淵中爬出的日本經濟又被拉入谷底。

此後日本持續進行量化寬鬆政策,安倍晉三上台後更加大了寬鬆的力度。

但流動性陷阱中的日本對貨幣刺激已然麻木,即使基準利率調整為負,所獲收效依然甚微。

日本央行在7月30日的貨幣政策會議上,以多數票贊成決定維持貨幣寬鬆政策的現狀,即引導短期利率為負0.1%,長期利率為零。

考慮到世界經濟的下行風險,日本央行將2019年度的經濟增長率預期下調至0.7%。

可以預見,對於經濟動力難覓、政策手段盡出的日本來說,低利率甚至零利率狀態將很難得到轉變。



切勿自困囹圄

美聯儲的反常式降息,被業內解讀為「防禦性」策略,避免等到形勢過差時再執行操作導致政策奏效太晚。

只不過回顧歷史,真正拯救經濟疲軟的從來不是什麼妙招,而永遠是新發現、新產業帶來的新需求。

新發現的大陸和市場,戰爭期間的武器、糧食需求,二次工業革命後的機械汽車,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下的新興產業等等,才是帶領經濟擺脫疲倦、飛速發展的核心力量。

隨著美聯儲貨幣政策的空間越發縮小,降息手段在美國是否也會陷入如歐盟、日本一樣「招式用老、用無可用」的局面。

網上曾有一句很矯情的話來描述成長,如今看來,似乎在國家經濟層面也能有所適用:

總不能流血就喊痛,

怕黑就開燈,

疲憊就放空,

被孤立就討好,

脆弱就想家,

不要被現在而蒙蔽雙眼,

最漆黑的那段路終要自己走完。

如果沒有刮骨療傷的決心,又何來煥然一新的重生?

太過依賴降息帶來的簡單粗暴效果,只會陷入效用邊際遞減的囹圄。

畢竟,真正的經濟需求,從來都不是貨幣放水創造出來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nKNUmwBtRl-7Ca7_8x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