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秒12幀的世界裡,窺探末世「俠義」。
近來,微塵定格動畫出品的黑白定格動畫《風雨廊橋》先後在A站與B站上線。在22分鐘的體量與粗糲的畫風中,故事以唐末亂世為背景,講述一個曾仗劍天涯的俠客,垂垂老矣後的抉擇。
與武俠精神共同出場的,還有定格動畫這一如今並不算常見的形式。真實的場景、道具、人偶共同構成鏡頭中的世界,逐幀的打磨匯聚成流暢畫面。文娛頭版(ID:wenyutouban)記者獨家專訪該片導演、編劇柳迪,聊了聊這部動畫的片中及幕後故事。
0
1
曾入圍昂納西的《風雨廊橋》
在2019年法國昂西國際動畫電影節上,柳迪隨入圍短片單元的《風雨廊橋》出席,彼時,現場觀影的法國人普遍將這部動畫誤認為「武士片」。一年之後,該片在國內上線,國內觀眾迅速get到了片子的核心——武俠。
談起創作源頭,柳迪回憶,長久以來,武俠片逐漸變成「武打片」,俠義精神消弭,「那段時間看了《龍門客棧》,片子很老,打鬥在如今看也比較粗糙,但能感覺到那種情節與精神的張力,《風雨廊橋》也是在這兒得來的靈感,我想做一部不一樣的武俠片。」
柳迪
避開對「大唐盛世」的描摹,《風雨廊橋》選擇了社會動盪的唐末。故事中,不見鮮衣怒馬少年俠客,只有老者抱著已經銹死的唐刀,為了果腹小心生存。片中角色並非相見即你死我活,而是在視線相交中各自揣測、思索,這也恰恰體現著武俠故事裡,武打之外的博弈。
開篇,衣著破爛的孤女從睡著的老者懷中偷走半塊餅,留下自己的撥浪鼓,還沒捨得吃,便被食人成性的軍官發現。循聲而來的老者與軍官形成對峙,一番博弈、追逃後,老者與女孩 在一座廊橋上遇見了一位強盜,並與軍官再度相遇,展開混戰。
柳迪將動畫劇情形容為「低視角下的一個亂世角落」。有限的場景中,他令四位角色分別代表當時的四個階層:老者是俠客;女孩是窮苦百姓的縮影;軍官屬最上層;強盜則是唐時的崑崙奴,有著自己暗含的故事線。對於四人所交匯的廊橋,柳迪解釋,歷史上的茶馬古道中有許多這類廊橋,以供茶商休息,廊橋正是一個可以令不同人匯聚到一起的地點,如同《龍門客棧》里的客棧。
從上到下依次為:老者、女孩、軍官、強盜
故事行進中,老者多數時候被動應戰,被打倒在地後,他放棄了,但當轉身邁入風雨,他所拖行的、本已無法拔出的唐刀自發脫出刀鞘,一種「天意」令昔日的俠心被喚醒,老者踏回戰場。終局,斬殺敵人後奄奄一息的老者從懷中掏出撥浪鼓遞給女孩,但女孩沒有接下,而是從他懷中掏出那半塊餅,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
對於這一結局,多數觀眾的評價是「致郁」,並對故事簡介里提出的問句作出否定回答——「極端環境中,閃耀的俠義精神真的能照亮人內心的陰暗角落嗎?」
但在柳迪看來,這其實是個「治癒」的故事,女孩最後的行為符合她所身處的環境,重點在於核心人物老者最後選擇踐行俠義,「刀出鞘的那一刻,他就已經知道自己要死了,但他還是衝過去了。」
0
2
「更像是真人電影的拍攝」
劇情之外,黑白定格動畫帶來的破敗感與紋理質感,鏡頭拉伸中營造的空間縱深感,為略顯悲壯的主題增色不少。對於柳迪來說,定格動畫是《風雨廊橋》的必然選擇,「最初把這個故事寫完後,我的腦子裡邊就有畫面,這個畫面只有定格才能做」。
在三年的製作時間中,柳迪頭兩年在打磨劇本、設計人物、畫分鏡頭,隨後一年是團隊共同完成的道具製作、拍攝及後期。「定格動畫製作流程其實和三維很像,但是更線性一點」,柳迪說。
《風雨廊橋》拍攝現場
設計人物時,軍人的外形來源於唐代石雕,老者與崑崙奴也著重展現稜角感,呼應武俠主題與凌厲氛圍。柳迪為這些角色制定了少見的「九頭身」,而非定格動畫常見的萌感頭身比。
四個角色人偶
將設計轉化為模型時,誕生了兩座廊橋,小的專拍外景,大的長5米、寬1米,用來拍內景,同時為了方便拍攝,廊橋牆體可拆卸——通過蒙太奇手法,最終作品呈現出了一個完整的廊橋世界。
廊橋實景
在模型製作過程中,首先用油泥為人物塑形,隨後用矽膠翻模具,做身體;身體里有金屬骨架,表情各異的腦袋則由樹脂製成。而考慮到黑白動畫形式,為了拉開對比度,人物的膚色、頭髮等都由手工製成黑白效果,每棵樹的樹皮重新刷了一遍,前景的每一片樹葉也都描了一層白邊。
在金屬骨架上壘起「血肉」
隨後是定格頗具特色的「逐幀拍攝」。柳迪介紹,將人偶放入場景中,如果要做出一個向前走的動作,就需要遵照一種運動規律,把它的全身各部位每一幀向前移動零點幾毫米,然後拍攝下來。「無論動作是簡單或複雜,體現何種程度的力量感,都只能一點一點手動調整,定格動畫沒有三維動畫的關鍵幀,純粹依靠動畫師經驗。」
《風雨廊橋》中的打鬥遵照「街頭械鬥」風格,老者與兵、匪的交鋒「拳拳到肉」,其中部分重要動作遵循分鏡設計,其餘則是邊拍邊想、自由發揮。不同於二維、三維動畫的嚴謹規劃,「實際拍攝的時候,你置身在廊橋里,看著人和景,就會有不同的感覺。定格動畫更『活』,隨機性更強,更像真人電影的拍攝。」
而在後期製作中,拍攝下來的每一幀畫面都需要處理,抹除支架,修掉面部表情的接縫,最終才能呈現出具有高度真實感的世界。
0
3
數字時代的定格動畫
談到如何與定格動畫結緣時,柳迪說,上學時自己嘗試做了一次定格動畫,最初只是為了玩,但後來「覺得這個東西真的挺有意思」,於是畢業直接改了行。在他看來,如今大部分步入這一行業的從業者,可能都如他一般是被定格動畫獨有的製作過程吸引,「手工感特彆強,做的東西全都看得見摸得著,而想要做好定格,需要懂很多東西。」
《風雨廊橋》人偶的不同面部表情
手工製作的「匠心」要求賦予了定格動畫真實的視覺效果,但也有著種種「費時費力」的特性,包括「逐幀拍攝」帶來的時間成本。以《風雨廊橋》為例,其遵循多數定格動畫的1秒12幀設定,部分動作迅疾的打鬥場面提升到1秒24幀,每天只能夠拍攝3至6秒的畫面,製作周期頗長。
此外,模型製作也需要耗費大量時間,也有著原材料等方面的限制。對於《風雨廊橋》團隊來說,為人偶做一件衣服就需要一周的時間,刀刃也是用真實鋼材、以真正的磨刀方式打磨出來。同時,實景拍攝也對動畫題材有著一定約束,難以如二維、三維動畫般盡情揮灑特效。
《風雨廊橋》的刀具
而從定格動畫在中國的發展脈絡來看,許多人能夠回憶起上世紀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的《神筆馬良》《阿凡提的故事》等。儘管近年來也有《木木部落》(2012)、《阿古頓巴》(2018)等故事片,但國產定格動畫依舊產量少、關注低。
好在,數字時代的定格動畫也在新手段中重獲生機。如早年使用膠片拍攝定格動畫,數位相機的出現令拍攝過程方便不少。3D列印技術的出現也為道具製作帶來更高效率,微塵定格動畫未來的一部作品《燈籠刀》便是利用了3D列印技術製作表情各異的人偶面部,「做好模型掃描,畫好貼圖,就可以列印了,打出來直接是彩色的。」
隨著國漫崛起,風格各異的大量定格動畫作品俘獲了越來越多的受眾。柳迪坦言,《風雨廊橋》開播前他很沒信心,覺得故事太小眾,擔心觀眾不愛看,「但播出後看到反饋,感覺挺意外,觀眾現在會更期待不一樣的東西。」
輪值主編: 依梧
作者:初號機
編輯:量產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