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扛起張愛玲這塊金字招牌,得下真功夫。
如今的電子時鐘不會像老式鐘錶一樣有「偷天光」的感覺,也不由得讓人感慨,在無盡的時間荒野里,不知不覺中已經邁入「愛玲愛玲」年(2020諧音)。恰逢張愛玲逝世25周年,誕辰一百周年,一些改編作品隨即來趕熱度,前有許鞍華執導的《第一爐香》釋放預告,後有積壓兩年之久的《半生緣》(後改名《情深緣起》)定檔開播。
無論是電影預告還是劇集成片,給書粉的第一觀感便是: 心儀的小說被不合適的演員演了。《第一爐香》不知正片成色如何尚且不論,《情深緣起》的選角確實不符合張愛玲小說的調子。
張愛玲筆下的人物個個精雕細琢,女性角色尤甚。一本讀罷,讀者心中總會有個影影綽綽的人形出來,因此影視化改編頂重要的便是選角。
試問誰能把骨量偏重的豐腴美人蔣欣,與怯生生的瘦弱姑娘顧曼楨聯繫在一起呢?
劉嘉玲菱角分明的立體臉,天生一股聰明相,再加上走路帶風的氣場,顯然與頹唐、落寞的舞女顧曼璐不搭調。
扎雙馬尾、穿學生服,唱《茉莉花》的情節,與她極其不適配。
原作中,曼楨20齣頭、曼璐27歲,年齡相差不大。劇中,37歲的蔣欣與55歲的劉嘉玲同框,姐妹感全無,反倒有了母女感,觀劇體驗大打折扣。
男性角色雖然沒有那麼大的違和感,卻總覺少了一點味道。鄭元暢扮演的沈世鈞溫暖有餘,卻談不上儒雅;鄒廷威也沒有演出許叔惠的理性、清醒。
的確,張愛玲的作品難拍,角兒難選,許多導演都在張愛玲身上栽過跟頭。但《半生緣》的選角,還真不是沒有好的。
2002年劇版《半生緣》林心如搭配蔣勤勤,兩個人的外形和氣質都算得上契合角色,1997年影版《半生緣》更是被盛讚「神選角」。
吳倩蓮版的顧曼楨,外表溫婉,看起來有點怯生生,內心熱烈又有主見,符合書中外圓內方的形象。
梅艷芳版的顧曼璐美艷、妖嬈,又有舞女身上的落寞、世故。
黎明的外表溫潤如玉,言談間流露出的木訥,很好地襯托出沈世鈞略顯懦弱的性格。
葛優版祝鴻才,恰好符合書中「笑起來像貓,不笑的時候像老鼠」的描寫。
珠玉在前,觀眾看到極不妥帖的選角,難怪憤懣。
沒料想選角只是開始,劇中人物設定的更改,使得整部作品滋味全無,找不到半點「張味」。
上個世紀住在上海弄堂里的小家碧玉顧曼楨,連愛都是埋在心中、隱忍不發的,縱然是受過教育的獨立女性,也不會在街頭侃侃而談,發表「我只是一個普通女工」這樣一番言辭激烈的演講。
在咖啡館揪著張豫瑾不放,在南京沈宅與世鈞大嫂硬碰硬的女子,怎麼也不像原作中那個因為出身而克制、壓抑自我的顧曼楨。
沈世鈞溫潤如玉外表下的怯懦也了無蹤跡,劇中沒有了一起搭夥吃飯日漸熟絡、暗生情愫的鋪墊,兩個人的情感全憑沈世鈞的一己之力推動。
為曼楨街頭打架、對父母喊出「大清已亡」、大喊大叫訴衷腸……凡此種種,絕不是觀眾心中的沈世鈞。
小說里顧曼楨與沈世鈞的愛情悲劇,既有門戶之別等外力推動,又與兩人怯懦、內斂的性情脫不開干係。如此一改,《情深緣起》將其全然推給外力,抹去了平凡男女愛情中的溫婉動人與失去的悵然。兩人為愛奔走天涯卻被棒打鴛鴦的架勢,瓊瑤味十足。
顧曼璐人設的更改,直接改變了劇情走向,使張愛玲筆下那種蒼涼的宿命感消失殆盡。
小說里的顧曼璐,雖然淪落風塵、庸俗又世故,還是愛家人的,當舞女的收入養活了一大家人,因容顏漸老不得已下嫁祝鴻才。妹妹曼楨在她的照拂下無憂長大,讀書受教育。同一屋檐長大,曼楨的未來是嶄新的、美好的,而對於曼璐來說,則是枯萎的、淒涼的。在被當作救命稻草的婚姻即將不保時,積累多年的怨念爆發,她因愛生妒毀掉妹妹原本的好姻緣,讓人並不意外。
《情深緣起》把一個對命運無可奈何的舞女,改編成了強勢的百樂門花魁,牢牢掌握主動權,對妹妹極盡保護、疼愛。她的性情大變出於一場意外——流產。 劇中對於人物身上性格與命運的雙重悲劇毫無鋪墊,只用一場激烈的戲劇衝突草草應付過去,因此觀眾看不到人性的幽微與人物的隕落。人的悲哀不具體,遑論「蒼涼」之味。
熟悉張愛玲的讀者都知道, 她寫盡了痴男怨女、亂世浮生,動人的華美與悲涼之感,靠得不是情節,而是氛圍、情緒的營造,所以她的作品很難影視化。
可是,《緣起情深》不僅從服裝、造景到配樂,毫無張愛玲文字營造出的氛圍感,還苦苦執著於不合時宜的道具。
大上海燈紅酒綠的場景,沒了亂世的荒涼感。
在書里,曼楨是穿舊羊皮大衣,罩深藍布袍的清貧人家扮相,劇版卻穿起了精緻小洋裝,戴起了漁夫帽。
甚至在家中梳起了高高的馬尾,穿越回了《歡樂頌》。
一碗毫無特色的薄荷涼糕反覆出現,不知有何種魅力讓主創如此不舍。配樂和片尾曲選擇了蘊含深深懷念北京城南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的唱詞哪裡有上海味道?
時代氛圍與故事餘韻不足,還要用臆想中的「張氏語錄」來彌補。
要知道《半生緣》寫的是人性與命運,講述得是女性在那個時代的掙扎與沉浮,同樣寫「時代的車輪」,原作如此描述——
「人家說 『時代的列車 』,比譬得實在有道理,火車的行馳的確像是轟轟烈烈通過一個時代。世均的家裡那種舊時代的空氣,那些悲劇性的人物,那些恨海難填的事情,都被丟在後面了。火車轟隆轟隆向黑暗中馳去。」
順著這樣的邏輯,命運里一個突兀的急轉彎,令兩個有緣無分的人「再也回不去了」的淒涼愛情故事才惆悵、動人。如果新作的表達沒有哀婉、閒愁,那著實與張愛玲沒有半點關係。人家都說最是蒼涼《半生緣》,到了《情深緣起》只有選角、製作的悲涼。
莫怪觀眾太嚴苛,愛之深、責之切,想扛起張愛玲這塊金字招牌,得下真功夫。
主編:依梧
作者:奕秋
編輯:園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1foHnYBjdFTv4tASb6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