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顯通寺概況
Survey
顯通寺坐落於佛教聖地五台山台懷鎮中心區,它是五台山建寺最早、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寺廟,是佛教聖地中的一顆明珠。1982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整個五台山寺廟集群中獨享尊榮。
五台山宗教文物部門這樣評價顯通寺
顯通寺是五台山建立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發源地和發展中心,其發展歷史不僅見證了中國佛教發展的歷程,而且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縮影,同時也是研究中國北方佛教文化的活標本。寺內除文物建築本體外,還保存有豐富的佛教藝術珍品,蘊藏著極為豐富的佛教文化內涵,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Part2.
顯通寺的神韻
Romantic charm
走過通往菩薩頂的顯通寺牌樓,再穿過寫有「震悟大千」如同城門樓式建築的顯通寺大鐘樓,剛站在顯通寺小山門前,一道低沉雄渾的誦經聲悠然傳來。進入院內,踏著青石古道西行,蒼松掩映下,那古色古香的大山門似張臂擁抱而來——這個大山門,才是顯通寺真正的山門。
在寬闊抱夏的門楣上方掛一大匾,上書四字:大顯通寺。由於該寺是五台山第一座佛教寺廟,故歷代帝王對其特別垂青,不斷修葺,屢贈牌匾,因而寺名也就多有變更。初由漢明帝命名「大孚靈鷲寺」;北魏孝文帝駕幸五台山,見寺前有花園百廟,繁花錦簇,欣然更名為「花園寺」;唐女皇武則天,一生仰慕五台而未至,為還宿願,又給顯通寺贈名為「大華嚴寺」;明太祖賜額為「大顯通寺」;明神宗將其更名為「護國聖光永明寺」;清代康熙皇帝巡禮五台山時,又復舊名叫「大顯通寺」,這個名字一直叫到今天。
Part3.
特色殿堂
Characteristic Palace
銅殿
銅殿高8.3米,寬4.7米,深4.5米,用銅10萬斤鑄成的。殿建平面見方,寬9尺,深8尺,高丈余,外觀兩層,內為一室,四角四柱,柱礎似鼓。殿內上層四面6扇門,下面四面八扇門,殿內四壁上有小佛萬尊,金光閃閃,灼灼照人。殿內四壁鑄滿了佛像,號稱萬佛;殿中央供奉著高3尺的銅佛。
銅殿是在明代萬曆三十七年萬曆皇帝母親李太后之師妙峰和尚,集全國13省市布施,先後鑄成三座銅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寶華山,一置五台山。三個銅殿均在湖北省荊州澆鑄,運至現場組裝,如今僅存五台山這一座了。銅殿方形,外觀重檐兩層,高約5米,四周隔扇上欞花圖案和壺門花鳥裝飾。
藏經殿
銅殿兩旁又各有一座潔白小巧的重檐磚殿。最高層的藏經殿,俗稱後殿,原放藏經,已闢為文物陳列室。其中手工藝品有北魏孝文帝時黃金鎮風印和銅鑄旃檀佛,南北朝的石雕觀音和脅侍瑪薩,清代燒制的濟公和尚瓷像、蘇武牧羊花瓶、木雕善財童子和觀音,銅鑄劉海戲金蟾和四十八臂觀音,以及水晶塔、銀塔和各色景泰藍供件等。
無量殿
五台山顯通寺無量殿分上下兩層,明七間暗三間,仿木結構,面寬28.2米,進深16米,高20.3米,重檐歇山頂,磚券而成,三個連續拱並列,左右山牆成為拱腳,各間之間依靠開拱門聯繫,雕刻精湛,是中國古代磚石建築藝術的傑作。
大佛殿
大佛殿重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系木結構建築。大雄寶殿,是舉辦盛大佛事活動的場所。此殿占地一畝二分,高大肅穆。殿內正前方的橫樑上,高懸康熙御筆「真如權應」木匾,下麵條幅橫懸,兩旁錦幡垂掛。
大文殊殿
大文殊殿是顯通寺的第二重大殿。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各寺廟均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自然顯通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顯通寺的大文殊殿內,供著七尊文殊菩薩像:正中的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從左至右,依次為西台獅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無垢文殊,東台聰明文殊;大智文殊後面是甘露文殊。
精藍瞻禮重,靈鷲傳巍峰。
漢代初光地,歷朝振舊蹤。
無花霏座郁,慧樹布庭濃。
馴鴿飛來集,夜聞聲講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