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時會聽到這樣的話,「今天去太清宮抽了個上上籤,這事一定能成」,「我搖了一個凶卦,恐怕要涼了」。
卦真有吉凶含義嗎?實際上是沒有的,筆者並非否定易學的準確性,而是以另一個維度的思維在討論這個問題。
卦本身並無吉凶,並非得到吉卦就吉,也並非得到凶卦就凶。
很多人看到這就懵了,吉卦為何不吉?如不吉還能被稱之為吉卦嗎?
周易中有個卦叫「地山謙」,這應是周易中最完美的卦了,因為每一個爻辭都是吉利的。那是不是說搖到這個卦就萬事大吉了呢?
日本有個易學大師,有一次開車去朋友家做客,這時突然發現天象異常,空中烏雲密布,地上螞蟻橫行,他心中感覺不妙,就起了一個卦,正是「地山謙」。
周易中將地山謙定義為吉卦,地山謙的卦象是地在上,山在下,為地下有山。山本是高大的,卻自甘處於地下,其高大並不顯露,這不就是謙虛的德行嘛,能秉持謙虛之道,必然是吉的。
謙本是吉卦,但這位易學大師看到此卦後,卻大呼不妙。謙卦是山在地下,以當時日本多地震的情況來看,山在地下,不就是地震後,山崩地裂、山入地下之象嘛!
他勸說他的朋友趕緊跑路,馬上就要發生大地震了。他朋友也粗通易學,堅持說地山謙是周易中唯一的全吉之卦,不願走。最終,這位易學大師只得獨自驅車離開,結果沒多久就發生了大地震。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發現,卦本身不存在真正的吉凶,它只在特定的環境下才會有吉凶。一旦所處的環境發生變化,吉卦有可能變凶,凶卦也有可能轉吉。
中國宋代,有個叫晁以道的,是蘇東坡、黃庭堅的好友,他精通周易,而且有個習慣,就是每天都要搖一卦看看吉凶。有一回,有個客人拜訪,晁以道也起了一卦想看看吉凶,卦為「火風鼎」,四爻動。
我們先解釋一下火風鼎卦,鼎是商周時期用於烹飪食物的一種器具,火風鼎卦,上為火,離中虛,可盛放食物。下卦為木,木生火,為烹飪食物之象。四爻的爻辭是:「鼎折足,覆公錬,其形渥,凶」。這句話的意思是,移鼎的時候,鼎的腳不慎折斷,使鼎中的食物灑了出來,樣子看起來很噁心,很不吉利。這是個很明顯的凶卦,於是晁以道就說,今天下了點雨,路滑,你還是不要回去了,不然一定會摔斷腿的,就像是鼎折足一樣。
客人不太信,他說,我小心點就是,於是告辭離去,他一路上,如履薄冰,恨不得爬回去,結果還是摔斷了一條腿。
完全相同的「火風鼎」卦,孔子也占過。
魯國攻打越國,勝負難料。孔子和他的弟子占了一卦,想看看魯國能不能取得勝利,得火風鼎卦,也是四爻動,「鼎折足」,凶。
孔子的學生子貢最先發言:「凶啊,我們魯國要輸了。」
孔子問:「為什麼?」
子貢答:「鼎折足,行軍打仗,腳都沒了,還打什麼,卦辭都說凶了。」
孔子說:「你算錯了!越國是水上國,走水路不走陸路,我們行軍用船而不用腳,我們用水軍,而非陸軍,何來折足之說。所以一定能取得勝利。」
後來魯國果然贏了。
火風鼎卦,四爻動,為折足,本是凶卦。晁以道斷凶,孔子卻斷吉。同樣的一個卦,在不同的環境下,判斷的方式完全不同。所以吉卦不為吉,凶卦不為凶,卦本身並沒有吉凶。卦只在特定的環境下,才能顯示出它真正的吉凶,這也更能說明易學是辯證哲學。
那麼有人就會問了,既然吉卦不吉,凶卦不凶,那卦的吉凶到底應如何判斷?如果你能掌握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不同人事下的吉凶判斷方法,實際上也就掌握了易學的核心哲學。這也是以後幾期的文章中我們要逐步探討的問題,下一期,將繼續為大家解讀易學的核心思維。
本文觀點來源及主要參考書目:《周易略例》(魏晉·王弼)、《老學庵筆記》(宋·陸遊)、《論衡》(東漢·王充)、《易的占筮與義理》(日本·金谷治)
本文內容為原創,未經過原作者或者現發布者的同意,任何個人或單位都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