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面前,西方國家人們為什麼要瘋搶衛生紙?囤衛生紙有什麼用?

2021-03-16     笑語千年

原標題:災難面前,西方國家人們為什麼要瘋搶衛生紙?囤衛生紙有什麼用?

做為一個湖北人,去年疫情期間咱也響應政府號召,自覺居家隔離。

在此期間,由於天天在家做飯,減少非必要外出,所以也免不了囤一些生活物資。除了每天必不可少的米、面、油之外,也囤了點土豆、洋蔥、胡蘿蔔、蓮藕等不易壞的蔬菜,以及銀耳、干香菇、臘肉、鹹魚、榨菜、腐竹、梅乾菜等乾貨。由於不能訂外賣,怕晚上餓,最後還買了點方便麵、螺螄粉等速食食品。

生活物資方面,除了口罩、手套之外,也只備了些衛生紙、濕巾、洗衣液、姨媽巾等生活消耗品,基本上就滿足了居家隔離的需要了。

隨著疫情蔓延全球導致各國確診人數不斷增多,許多國家的民眾產生了恐慌,開始搶購物資。

按說民眾在恐慌之下,搶購一些食品是人之常情,但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相繼出現大面積的衛生紙搶購風潮,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在許多西方國家,衛生紙剛一上架,就被搶購一空。部分居民為了搶衛生紙,甚至大打出手。澳大利亞一位女顧客為搶購廁紙,甚至發生了拔刀刺傷另一顧客的事件。

搶購衛生紙之風不是發生在英、美等少數國家,日本、紐西蘭、英國、加拿大等國家的民眾,也紛紛加入搶紙大軍。

超市空蕩蕩的衛生紙貨架

全球「衛生紙搶購浪潮」也蔓延到了中國香港與澳門。香港也出現市民通宵排隊買衛生紙的現象,超市內的廁紙和紙巾類產品一上架便被長搶空。儘管香港特區政府出面闢謠,仍無法阻止市民的「廁紙搶購潮」。

這股全球搶購衛生紙風潮背後的心理是什麼?美國心理學會和消費者心理學協會專家埃爾默里說,當人們過度恐懼的時候,會觸發自我肯定的需求,驅使人們做一些不合理的事情,比如購買大量的廁紙,它淹沒了人們不需要這麼做的常識。

一位顧客在搶購衛生紙時,曾接受採訪說:「我覺得生活無法操控的時候,買點買得起的必需品,比較有安全感。對我來說,廁紙這東西沒有替代品,一旦沒有了,內心肯定會害怕。」

搶購衛生紙的顧客

美國密爾沃基一家紙品生產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如果你問我,為什麼每個人都在拚命囤衛生紙,我真的沒法解釋。」他只是開心地表示,疫情期間,他們的訂單急劇增加,儘管盡最大努力生產,也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

搶購衛生紙也引發了不少笑話。一份澳大利亞出版的通俗小報為了吸引讀者,特地將每天出版的報紙多列印出八頁空白版面,供讀者充當廁紙,這種做法讓該報的銷量在三周內上漲了300%;美國加州的一家超市,顧客看到店裡沒有衛生紙後,憤而報警;英國一家遊樂場的老闆,剛把抓娃娃機里的玩具換成了衛生紙,這些抓娃娃機每天回收的硬幣便超過了平時一周的回收量。

倫敦大學一位從事消費心理學研究多年的教授里斯分析:搶購衛生紙是因為當人們在面對災難的時候,有強烈的不確定感。這時人們的行為就會變得不理性和神經質。對於水災、地震這些自然災害,民眾對這些災害有一定的認知,知道這些災難會持續多久,會給人們的生活造成多少時期的影響,也知道需要多少物資可以渡過災害期;但是人們對新冠肺炎這種災難是一無所知的,不知道它來自哪裡,不知道什麼時候結束,也不知道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多久的影響。總之,一切都是未知的。人們沒有安全感,也沒有控制感,所以當他們走進超市時,購買大量的廁紙,能夠讓他們重新找回控制感。

消費心理學家馬斯登也認為,人們大量購買衛生紙,是一種「購物療法」——也就是通過購物來管理自己的情緒狀態。「這與可以滿足三個基本心理需求,即自主性(控制需求)、關聯性(『我們購物』而不是『我購物』)和能力(買到東西的人會覺得自己是『聰明的購物者』)。」

在我們感到不理解的同時,不少外國人對此也感到困惑。一位國外網友就論壇上問道:「為啥人們在都在買衛生紙?」下面的答案可謂五花八門。

最高贊的回答是:「全球的衛生紙一半以上都是中國生產的,如果不囤點,以後受疫情影響可能買不到。」

這條回答收到了五萬多個贊,這說明「中國製造」已成為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標籤之一。「中國製造」是一個全方位的概念,它不僅包括物質成分,也包括文化成分和人文內涵。從服裝到電子產品,從衛生紙到高速列車,這個標籤可以在快速發展的中國依靠她的龐大的工業製造體系生產的廣泛的商品上找到。

還有一條高贊回答是這樣說的:「不是我想要買,而是我害怕錯過。」「害怕錯過」造就了跟風搶購,看到別人買了,就會覺得自己也應該買。特別是在災難面前,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很多人會把「別人做的」當作心理捷徑加以效仿。有些不準備搶廁紙的人,看到別人都在搶,並且都快搶光了,怕要用的時候買不到,所以也加入了搶購大軍之中。

還有人說,衛生紙能給人帶來一種控制感,讓人覺得可以在衛生和清潔方面占據主動,讓自己得到心理上的一種暗示:在疫情面前,我做了些事。最重要的是,囤積衛生紙是一種相對便宜的行為,自己「做了一些事」的本錢並不大,但是給自己心理上的暗示和滿足卻很強烈,所以越來越多的人便囤起了衛生紙。

西方國家的人們囤廁紙有著悠久的歷史。上世紀90年代美國轟炸南聯盟期間,一位住在塞拉耶佛的居民在戰後接受採訪時說,在圍城的那段時間,她過著沒有水電的原始生活,政府每天會發一些僅供維持基本生活的食品,像衛生紙這樣的商品很難搞到。幸虧戰前她囤積了幾百卷衛生紙,這讓她感覺自己還生活在文明社會。

雖然疫情造成了全球的經濟蕭條,但一些西方國家的政客們並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領導人民戰勝疫情上,而是各懷鬼胎。有不少政客趁機攻擊中國,藉此贏得右翼選民的青睞,為自己拉票。民眾對這些政客的討厭到了極點,對他們「說一套,做一套」的行為非常討厭。

皮特是美國一家衛生紙公司的老闆,他就非常討厭特朗普對美國疫情的發展熟視無睹,他感覺特朗普就像衛生紙一樣,「只配呆在垃圾桶里」。

皮特想出了個絕妙的點子。他把一些美國政客的頭像印在衛生紙上,這些「政客頭像衛生紙」上不僅有政客的頭像,還印「不要讓承諾像衛生紙一樣廉價」、「說一套做一套的人會像衛生紙一樣遭到人民唾棄」等文字。

這些衛生紙每包有12卷,售價3美元,一經面市便被搶購一空,讓說出民眾的心聲的皮特大賺了一筆。

說到底,西方國家的人們囤衛生紙,是一種「恐慌性購買行為」。恐慌性購買是指因對政策或形勢的不確定性或因恐慌而引發的搶購行為。恐慌性搶購中,普通民眾作為無助的群體,他們盲目的聽從他人傳言,由於擔心漲價或貨品緊缺,到處搶購各種商品。可能不明確購買後有沒有用、有什麼用,先買了再說。

中國人為什麼囤衛生紙?並不是中國人沒有需求,而是中國人對國家的信任是無與倫比的,中國人相信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一定能戰勝疫情;政府也不會不管老百姓的生活,一定會安排好群眾的生活物資供應。正是這種信任,讓中國成為全球少數遭到疫情襲擊、卻沒出現大規模搶購衛生紙的國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deTOngBDlXMa8eq8dm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