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平粉蒸肉—媽媽的味道
粉肉糅搓鍋上蒸,留香唇齒又何曾。
兒時美味深深憶,幸福春光日月升。
身在他鄉異客的遊子,有時難免會想起家鄉的味道。比如:樂平狗肉,豆豉炒本地辣椒,水芹炒臘肉……想起這些都流口水。但我最喜歡吃的還是母親做的粉蒸肉,那叫一個又油又香啊!還不膩歪,至今難忘。
在那個艱苦的年代,平時很少吃肉,只有過年過節才可以吃頓肉。有一年,我家裡養了一頭大肥豬,足足養了一年,二百來斤,母親決定過年殺年豬。這下樂壞了我們姊妹幾個,可以有肉吃了。母親挑了一大塊五花肉,準備做粉蒸肉給我們吃。那時燒柴火做飯,只見母親架上大柴鍋,用甑蒸飯,下面放粉蒸肉,隨著熱氣騰騰的水蒸汽往上竄,粉蒸肉的香味也慢慢冒出來了,真香!老遠就聞到香味,還沒吃已經垂誕欲滴了。恨不得馬上就開吃。「媽,還沒好?我們都等不及了。」「馬上好,不要急,粉蒸肉要多燜會兒,等燜出油來才好吃,你們幾個小饞貓。」母親微笑著撫摸我的頭說。終於可以開吃了,我們姊妹幾個放開肚皮吃,你一塊,我一塊,一大砵粉蒸肉被我們幾個一下一掃而光,連米粉碴都不剩,最後還用舌頭舔舔吃的油油的嘴巴,「真好吃」!那種幸福滿足感不言而喻。那時就覺得粉蒸肉恐怕是這個世界上最好吃的美味。
做粉蒸肉的過程如下:母親教我做的,粉蒸肉一般用五花肉做,太肥太瘦都不好吃,而且肉要切得薄薄的一塊。先用醬(以前母親用自己曬的小麥醬)糅捏一下肉,再用米粉(以前用自己磨的米粉,而且米粉不能太細,粗點好吃),和肉一起糅搓粘在一起,放點白糖(調鮮),料酒,基本不放鹽(醬是鹹的)。再放點水進去拌勻。好了,可以下鍋蒸,為了節約時間,現在我基本用高壓鍋壓20分鐘即可,當然用鍋蒸更好點,可以慢慢蒸,直到蒸出肉裡面的油來更好,一碗香噴噴的粉蒸肉就算做好了。
但現在做的粉蒸肉卻怎麼也比不了那時母親做的好吃。首先是原材料不如從前了,那時是自家養的土豬肉,時間長,肉質緊密,鮮美可口,現在都是用飼料喂的豬,幾個月就出欄。豬肉不如以前的好。以前用的米粉也是自己加工的,現在都是超市買的米粉,而且已經調好味,什麼五香的,麻辣的……做不出原來原汁原味的味道。醬也不如以前的好。記得我讀初中時,學校食堂有時也會做粉蒸肉吃,二毛五分錢一小碗。四小塊肉,我們買不起一碗,就和別的同學合著共買一碗,一人一半。也不知道食堂的大師傅用了什麼秘方配料,做的粉蒸肉香味特別濃郁,在那個經濟匱乏的年代,很少吃到葷菜,偶爾吃到一次粉蒸肉感覺特別解饞。也特爽,覺得很幸福!
自從改革開放以後,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衣食住行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吃的方面,各種美味佳肴應有盡有,每天都是大魚大肉像過年似的,在家吃還不過癮,有時還要跑到外面的館子吃,哪裡好吃去哪裡,還可網購。品嘗網紅飲食,儘管吃的花樣不斷翻新,但總覺得缺少了什麼。覺得口味平常,不過如此,始終找不到當年吃粉蒸肉時那種滿滿的幸福感。哦!我明白了,原來是找不到媽媽那種純樸的味道了!反而是越古樸的東西越真!
其實現在有許多比粉蒸肉好吃的東西,只是我們的生活提高了,並不只是滿足於粉蒸肉,而是追求更高層次的享受,所以找不到那時吃粉蒸肉的滿足感。就像是幸福,幸福是什麼?幸福就是當你飢餓時得到一份食物,口渴時得到一杯熱水,寒冷時得到一件衣服,失落時得到親人的一句安慰,失敗時得到別人的鼓勵……當你什麼都不缺的時候,似乎就感覺不到幸福了。所以只有多想想以前的苦,才知現在的甜,別身在福中不知福!特別是現在的孩子,這樣不吃,那樣不吃,在他們心目中也許沒有美味!
今天回到娘家,又吃到了母親那香噴噴的粉蒸肉,回味無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cg4J28BMH2_cNUgFaZ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