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我帶你去看不一樣的欽州老街

2020-02-24     宜豐會長大叔

欽州,是一個容易讓人誤解的城市。

如果,你只是個匆匆的過客

那麼,你所見到的就只是一個海邊的小城

來過,並不能代表真的懂它

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辦法是走進它

大街小巷、朝市古早、市井美食

和歲月痕跡深刻的老街



欽州的美不是浮於表面的

它千百年來的沉澱

需要細細品味



知道欽州,是從三娘灣的海豚開始

走進欽州,也是因為三娘灣的海豚

這些來自大海深處的靈物

讓欽州成為了人盡皆知的海邊小城

但即便如此,關於欽州的故事

還是一定要從老街講起的

因為,只有在那裡才能看到真正的欽州


欽州老街


老街,並不只是狹隘的單指某條街巷。欽州的老街,主要集中在白沙街廣州會館、一馬路至五馬路,人民南路以東,包括中山路、板桂街、占敖街、三宣堂等。



而狹窄的一至五馬路則是欽州市現存的最古老的街道,這裡的建築帶有濃烈的西洋風格,房子多為各具風格的騎樓建築,層高多為2-3層,貫通成排,大部分建於19世紀。



巷是百年巷,店也是百年店,這裡的每一條街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而最出名的當屬二馬路。



宋代時,知州陶弼在閒來無事時,喜歡命家童載酒到二馬路的和三馬路的草鞋墩江邊。醉了,便隨口吟出:「守邊無一事,載酒翠崖東。 幾穩平沙上,杯流醉石中。 野蔬沿澗綠,林果映江紅。 休把鼓鍾動,此歡魚亦同。」



到了民國時期,戰火打破了這裡百年的平靜,無論是國民政府的拆牆退守,還是後來的日軍踐踏,二馬路都是他們必經的。



而當一切歸於平靜時,二馬路就又變成了二馬路。老街就是這樣,歷經興衰榮辱後歸於平靜,只有斑駁的騎樓牆面還記錄著歲月往事。



從江濱路下來,向右拐便是中山路,這也是保存得最好的一條老街,這裡保存較為完整的騎樓就有140多間。



中山路建於1934年,時任欽縣縣長章萃倫鑒於城內「商業日盛、商家日強」,著手對城區進行全面規劃和整治,將欽江邊狹窄的壕壩街、下南關街、華安街、惠安街加寬拓直,形成一條長500餘米、寬8米的大道,命名為中山路。



這裡過去是欽州最熱鬧的商業中心,民國時期,至解放初期,欽州城內較大的商行、煙莊,大都集中在了這裡,那時就有了「不到中山路就等於沒有到欽州」的說法。



沿著路一直往前走,便走進了青磚蘭瓦的幽幽巷子。巷子裡不時能遇到簇擁成團的三角梅和坐在門檻上閒聊的白髮老太太,一舉一動像極了戴望舒口中撐著油紙傘的女子。在青春年少時,誰又不曾對愛情有過憧憬?只是當歲月洗盡鉛華,便獨剩一段回憶。



走到了巷子開闊的地方,橫在眼前的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大道。向西走是板桂巷,向東走的叫占鰲巷。



這兩條街的名字均為民族英雄劉永福所命名的。據說,這兩條街以前住著些隨劉永福征戰過沙場,抗法抗日的陣亡將士的遺孤遺孀,所以在舊時也稱「寡婦街」。



但「寡婦街」的稱呼卻給他們帶來了許多不便,一旦遇上天災更是無法賒藉口糧來維持度日。一年天災時,劉永福將軍前往探望這些遺孤遺孀時,得知他們已經好些時日未進顆米,只因「寡婦街」的稱呼。



老將軍老淚縱橫,於是,便命隨從把私家糧搬來救濟街坊。並且還頒令命名了這兩條街——「折桂」和「占鰲」。名字大概是取意於這句:「蟾宮折桂,獨占鰲頭」。



三宣堂,就是劉永福的故居,位於欽州市板桂街10號(古稱下南關)。它建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是欽州市現存最宏偉、最完整的清代建築群。



說到的這些,也僅僅是欽州老街的一小部分。這裡的老街之所以讓人嚮往,有人說是因為二馬路的老牌豬腳粉,也有人說是因為中山路的晚叔狗肉,但真正讓人難以割捨的還是關於這裡的舊時光。



法式的建築,窄窄的街道,不變的民俗,回憶里的小吃,還有街道廊柱上斑駁的苔蘚,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透著凝重的歷史和牽扯著幾代人的親情。



如果真要詳說老街的歷史,怕是三天三夜也是說不完的。聽說的,是別人的歷史;記錄的,是自己的感受。關於老街,如果你也有回憶。那麼,加入我們,試著用鏡頭去講述你和老街的故事!



來源:掌尚欽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v8nj3ABgx9BqZZIHeO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