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分享我的淮安之行。很多和我一樣到淮安的遊人,第一個行程準是參觀瞻仰周總理故居吧。
周總理故居就在這條淮安區的駙馬巷裡,這裡是淮安人氣最旺的地方。在淮安,提起周總理,每個人的驕傲景仰之情溢於言表。
駙馬巷裡的周總理故居,憑身份證在自助取票機上取票,免費入內參觀。周恩來故居大門門匾由鄧小平同志題寫,1979年3月5日正式對外開放。周恩來故居由東西相連的兩個宅院組成,整個建築為青磚、灰瓦、木結構,是典型的蘇北民居的建築風格。共有房屋32間,占地面積1987平方米。主要有周恩來誕生地、讀書房、周恩來汲過水的古井,勞動過的菜地和廚房,鄧穎超紀念園等景點。
偉人故居里,有幾個精彩的圖片展,很值得慢慢參觀學習。
這間展室展出的是周總理每見家鄉人,深切關心的主題展。
1964年4月,周恩來在上海接見淮劇《海港的清晨》劇組成員,前排右二為淮安籍演員筱文艷。
在一次接見中,周恩來深情地對筱文艷說:「不知道鄉親父老生活得怎麼樣如你有機會回去,請代我問鄉親們好。」之後,她帶著周總理的問候回到淮安演出,從城裡到鄉下,把周總理的鄉情鄉思帶給家鄉人民。圖為筱文艷在鄉間演出劇照。
1965年7月,周恩來在新疆石河子農場看望支邊青年時,遇到了來自淮安的服務員李正蘭(前排左三)併合影。
1960年12月21日,周恩來總理陪西哈努克親王遊覽中山陵,攀登石板台階時,看到一位蘇北姑娘,就親切地問:「今天休息吧」這位出身在淮城鎮新城村的姑娘叫曾樹英,當時是南京體育學院的學生,她聽到總理的問話,靈機一動:「不,我是從淮安來的。」
「淮安!」周總理露出驚喜的神色,伸出手來,緊緊握著小曾姑娘的手,向身旁的西哈努克親王和莫尼克公主介紹說:「真高興,我在這裡碰上了老鄉。」並關切地問曾樹英,「父母身體好嗎?多大年紀了?家鄉人民的生活情況怎麼樣?」並告訴她,「青年人應該關心社會」。
因為周恩來當時囑咐這件事不要宣傳,不要登報,曾樹英也一直沒有對人說過,直到周恩來逝世多年後,當年在場的新華社記者古平寫了一篇題為《同鄉》的文章發表在1981年9月10日的《淮安報〉上,後經過多方努力才找到當事人曾樹英,這一事情才被公眾所知。
當事人曾淑英深情回憶道,見到敬愛的周總理是我一生中難忘的時刻,也是我們全家人的幸福。放假回家後,我將這幸福的消息,告訴了我的老父親——七十高齡的老黨員,父親的淚水也流了下來,為自己的女兒祝福。這麼多年來,我一直以這幸福的情景激勵自己,牢記周總理的囑咐。
待續,我在淮安偉人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