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企業改革之前,昌邑作為江北紡織絲綢之鄉,其工業發展聞名全國,是濰坊市經濟實力最為雄厚的下轄縣區。
但是,三十年來由於國家體制、企業改革、內部管理、社會環境等種種原因,一些企業或改制改名,發展規模不斷壯大,一些企業或被市場淘汰,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粗略記得當時全縣主要企業有:麵粉廠、紡織機械廠、毛巾廠、抽紗廠、五七造紙廠、印刷廠、縣紙廠、紡織廠、絲綢印染廠、石化廠、華僑繡服廠、無線電廠、肉聯廠、化纖印染廠、針織廠、化肥廠、草編廠、鞋廠、絲織廠、絲織一廠、絲織二廠、水泥廠、第二水泥廠、高戈莊鐵礦、太宗食品廠、服裝廠、棉花加工廠(五個)、灶戶鹽場、利漁鹽場、廒里鹽場、外貿冷藏廠、外貿紡織廠、食品廠、昌邑釀酒廠......
談到酒廠,對它還是有一定情感的。記得十二三歲時,那時生活比較貧窮。過年前,爺爺總會讓我帶上地瓜干去酒廠打散酒,以備過年招待親朋好友用。1988年參加工作後,結交了不少小夥伴、小工友,有事沒事經常去小飯館海吃海喝,那時候的乾隆杯酒就是我們餐桌上的最愛。再就是以前的酒廠廠長,是父親的好朋友,他每次去看望父親,總會帶上一瓶白瓷方瓶乾隆杯酒。那種酒淡淡的黃色、濃濃的醇香,好多年來,一直被昌邑人民所津津樂道!
前幾天,在朋友家又一次見到了這種瓷瓶的乾隆杯酒,按耐不住的慾望打開酒瓶品嘗了起來。雖說是與以前的釀造工藝有所不同,但是那股熟悉的醇香瞬間又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