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價值線
編輯 | 南山 柯貝
親愛的A股投資者:
A股四季度迎來開門紅,各大機構紛紛給出自己對四季度的展望。天風證券指出,四季度或出現低估值藍籌的估值切換行情,建議關注兩大新主線。
熱點事件方面,據集微網最新消息,有知情人士稱,繼AMD、Intel之後,台積電也已從美國商務部獲得許可證,能夠繼續向華為供應一部分成熟工藝產品。台積電方面則回應表示:「不回應毫無根據的市場傳聞。」
在此之前,國產晶圓代工巨頭中芯國際(688981)發布了關於美國出口限制的進一步說明公告,坐實了此前被美國政府以設備可能被用于軍事目的為由而被制裁的傳言。
美國大選到來之前,中美之間高科技領域的博弈正趨於白熱化。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本期價值線《股市雞毛信》正文
價值線編輯部
10月11日
A
傳言坐實
關於台積電恢復對華為供貨的傳言,有知情人士表示,台積電這次獲取的許可證主要是涵蓋了採用成熟工藝製造的產品,對於像手機SoC等先進產品,即使傳言坐實,台積電也仍然無法為華為代工。
相比之下,另一個在長假期間被坐實的傳言,則更加值得我們警惕。
美國當地時間9月25 日,一份疑似由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簽發的文件顯示,針對中芯國際及其子公司和合資公司出口的某些產品,將受到出口管制。
9月27日,中芯國際回應稱,公司並未收到此類官方消息。並且再度重申,中芯國際只為民用和商用的終端用戶提供產品及服務,沒有為任何軍用終端用戶生產。
10月4日,A股還在休市,港股中芯國際率先發布公告坐實了這一傳言。公告聲稱,公司知悉美國商務部向部分供應商發出信函,對於向中芯國際出口的部分美國設備、配件及原物料會受到美國出口管制規定的進一步限制,須事前申請出口許可證後,才能向中芯國際繼續供貨。針對該出口限制,公司和美國工業與安全局已經展開了初步交流,將繼續積極與美國相關政府部門交流溝通。
10月9日,A股開市首日,科創板中芯國際也發布了公告,公告指出,公司正在評估該出口限制對本公司生產經營活動的影響。基於部分自美國出口的設備、配件及原材料供貨期會延長或有不準確性,對於本公司未來的生產經營可能會產生重要不利影響。
同一天,標普全球評級將中芯國際「BBB-」的長期主體信用評級列入「負面信用觀察名單」。標普將在90天內評估美國出口管制對中芯國際的潛在影響,並對信用觀察做出決議。評估將包括該公司經營持續性、市場份額和客戶保有率、技術能力及財務表現所受潛在影響。
B
早有預兆
中芯國際是全球領先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之一, 根據 IC Insights 公布的 2018 年純晶圓代工行業全球市場銷售額排名,中芯國際占全球純晶圓代工市場份額的 6%,位居全球第四。
中芯國際目前是中國大陸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的晶圓代工企業。其最先進的 14 納米 FinFET 已於去年開始量產,意味著中芯國際的技術已躋身國際主流晶圓代工廠商之列。
以中芯國際為首的中國晶片半導體企業的飛速發展,使之成為了美國「卡脖子」政策的眼中釘肉中刺。事實上,對中芯國際制裁的預謀可能早已開始。
今年年初,中芯國際首次擊敗台積電,拿下華為海思的14納米FinFET工藝部分晶片代工訂單,這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然而好景不長,美國對華為的禁令連續兩次升級,限制措施範圍進一步擴大。中芯國際對華為的訂單也受到影響。據中芯國際公告,公司在過去的一年內分別向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和美國泛林集團合計購買了12.21億美元的機器和設備。據廣發證券研報,中芯國際的美國設備占比達到30%左右。中芯國際聯席CEO梁孟松早前也曾表示,中芯國際會遵守國際規章,9月14日後無法繼續支持華為海思。
8月,有媒體報道稱,中芯國際將與北京開發區管委會聯手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專注生產28nm以上的晶片,目標是每月10萬片12寸晶圓的產能。業內分析,中芯國際此舉,是為了打造一條去美化晶片生產供應鏈,從而幫助華為生產晶片。
特朗普政府顯然不肯就此善罷甘休,繼續圍追堵截,並最終將槍口直接對準了中芯國際。
C
市場影響
中芯國際已於今年7月順利登陸上交所科創板,當前市值1923億元人民幣。但其股價自上市之日起就持續下行,目前股價較上市首日的最高價已跌去近一半。
如果制裁被確認,對中芯國際來說,影響不可謂不大。券商研報指出,中芯國際的禁令假若類似於華為,最極端的情況就是上游供應商完全被美方監控與管制,需要得到許可才能正常供貨。那麼融資後的先進設備、材料等的採購可能面臨很大壓力。同時,如果中芯的生產被擱置,相關國產供應鏈的導入或者推進進程將明顯延後,中芯自身的前道晶片客戶也將會被轉單至三星、台積電等競爭對手手中,短期對半導體製造產業鏈的發展(包括設備、材料等)均有不利影響。
中芯國際在招股書中明確指出,公司由於集成電路晶圓代工的下遊行業市場存在集中度較高的特點,報告期內公司客戶集中度較高,來源於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占當期營業收入總額的比例分別為50.45%、45.22%及 43.21%。
儘管沒有公布具體的客戶名單,但市場普遍認為,華為是中芯國際的第一大客戶,其收入的五分之一來自華為。
中芯國際的上游供應商可能也將因此受到影響,尤其是相關上市公司。首當其衝的是安集科技(688019)。該公司主營業務為關鍵半導體材料的研發和產業化,目前產品包括不同系列的化學機械拋光液和光刻膠去除劑,主要應用於集成電路製造和先進封裝領域。根據其2019年年報,中芯國際是公司第一大客戶,占總營收比例高達51.4%。
然後是中微公司(688012),作為生產刻蝕設備和工藝的供應商,在2018年以前,中芯國際連續兩年占據公司前五大供應商的位置。尤其2016年是公司第一大供應商。不過自2018年後,中芯國際已退出前五大供應商,所受到的影響將相對較為有限。
來源:中微公司招股書
此外,晶瑞股份(300655)、江豐電子(300666)、有研新材(600206)、上海新陽(300236)等個股均在公告或互動平台上聲稱向中芯國際供貨。
D
如何應對
事實上,在10月4日首次確認被制裁後,港股中芯國際曾一度大跌7%,但隔天盤中就大漲近10%。與此同時,A股長假回來後的首個交易日,科創板中芯國際(688981)全天高開高走。不僅如此,半導體相關概念均漲幅居前。
從市場表現來看,似乎中芯國際和整個半導體產業鏈並未受到此次事件太大的影響。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中芯國際和中國半導體行業對此早有準備。
據集微網消息,中芯國際過去幾個月來一直在增加進口生產設備與關鍵替換零組件,甚至與中國晶片廠合作建立中央倉庫進行囤貨。知情人士稱,中芯國際向美、歐、日本上游供應商採購的規模,已超越2020年全年需求,採購項目包含蝕刻 、微影與晶圓清洗機等製程設備、測試機台,而用於維持設備運作的相關耗材採購量,也都超過一年所需。
從半導體行業層面來看,相關產業支持政策持續加碼。今年8月4日,國務院印發《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提出了八個方面政策措施,諸如最高免10年所得稅、加快推進集成電路一級學科設置等,從財稅政策到人才政策無所不包。
9月23日,發改委等四部委聯合印發《關於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 培育壯大新增長點增長極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快基礎材料、關鍵晶片、高端元器件、新型顯示器件、關鍵軟體等核心技術攻關。
E
仍有轉機
除了中芯國際和政策方面的提前應對,市場的信心可能也來源於對事件的轉機仍抱有希望。
國泰君安(香港)發表研報認為,此次出口限制是遵循美國《出口管理條例》而做出的管制,而非類似對於華為的實體清單。兩者的區別是,實體清單禁止任何美國商品,或者在海外使用了美國技術生產的商品出售給被制裁對象,而《出口管理條例》所規定的出口限制,則只是針對軍事最終用途及最終用戶的限制,其影響程度不及實體清單。
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日子並不好過。據路透社9月26日報道,近兩周以來約有多達3500家美國企業,針對美國向價值超過3000億美元中國製造商品徵收關稅一事,對特朗普政府提起訴訟,其中包括了特斯拉、福特汽車、塔吉特公司、沃爾格林公司和家得寶公司等知名美企。
當然,即將到來的美國總統大選將是最大的變數。
連結一
機構:四季度系統風險不大 重點搶占兩條新賽道
四季度首個交易日,兩市雙雙放量大漲,總成交額突破7000億。機構也紛紛發布季度策略報告,對四季度行情做出展望。
天風證券: 幾類個股值得關注
當前A股走勢的核心矛盾,即流動性收緊、外圍不確定性加大,目前來看仍不改變A股盈利修復趨勢,系統性風險不大,但市場估值擴張受到抑制。四季度關注兩條主線:1、日曆效應:當市場對第二年的經濟預期不悲觀的情況下,每年的四季度容易出現低估值藍籌的估值切換行情。比如保險、白電、工程機械、鐵路、水泥等。2、景氣維度:景氣度布局的幾個方向:軍工、光伏、新能源車、消費電子、工程機械、汽車零配件、生產線設備等。軍工可關注航天發展、中航沈飛、睿創微納;光伏可關注晶盛機電、捷佳偉創、奧特維;新能源車可關注璞泰來、寧德時代、科達利;消費電子可關注立訊精密、聞泰科技、京東方;工程機械可關注三一重工、恆立液壓、艾迪精密;汽車零配件可關注福耀玻璃、常熟汽飾、天潤工業。
中泰證券:中期持續看好「硬科技」和「新消費」
10月是三季報窗口期,而今年受疫情影響,行業間業績比較可能相對容易,業績好、景氣高的方向相對明顯,主要集中在受益疫情的板塊(醫療、食品、遠程辦公等)、符合政策熱點導向的(新基建、新能源、軍工等)。而實際情況是,這些領域多數個股在今年已經有所表現,後續可能面臨彈性不足的問題,做多三季報需要精選個股配置。彈性方面建議關注今年表現平平但近期出現復甦態勢的個股,比如受益節假日消費回暖、受益內循環大方向的相關標的。整體來看,我們持續看好行業格局中長期向上的硬科技與新消費領域,其中近期調整幅度較大的優質成長股建議積極關注。
連結二
一周市場概覽
1、美股
美股周五收高,道指漲0.57%,報28586.90點;納指漲1.39%,報11579.94點;標普500指數漲0.88%,報3477.13點。本周美股三大股指均錄得至少兩個月來的最大周漲幅。道指累計上漲3.3%,為8月份以來最大周漲幅。標普500指數上漲3.8%,納指上漲4.6%,均為7月初以來的最大周漲幅。美國財政刺激談判周五繼續進行,特朗普稱支持規模更大的刺激方案。
2、港股
香港恒生指數周五收跌0.31%,報24119.1點,本周累計上漲2.81%。
3、人民幣
離岸人民幣(香港)周五報收6.6866美元/人民幣,上漲0.7%,升破0.7關口。本周累計錄得上漲0.91%。
4、黃金
周五,約商品交易所12月交割的黃金期貨價格上漲31.10美元,報收於每盎司1926.20美元,漲幅為1.6%。按主力合約計算,本周黃金期貨價格累計上漲了1%左右。
5、原油
周五,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WTI)期貨價格下跌59美分,報收於每桶40.60美元,跌幅為1.4%。本周WTI期貨價格累計上漲了9.6%。颶風「德爾塔」已經導致墨西哥灣地區近92%的原油產能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