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的「保護」,正在悄悄毀掉你的孩子

2019-10-21   棕媽親子教育

前陣子,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

湖北宜昌的兒童樂園內,兩名家長疑因孩子玩耍打鬧發生爭吵,並產生肢體衝突。

其中一位家長,不顧懷裡抱著的男童,上前與對方家長產生推搡。不僅如此,這位家長還不顧工作人員的勸阻搶奪女童,抓住女童頭髮在地上拖行,嚇得女童哇哇大哭。

網友紛紛譴責兩位家長的行為:

「玩歸玩,鬧歸鬧,別拿孩子開玩笑。」

「別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

生活中,孩子打鬧引家長互毆的例子,屢見不鮮。

2019年5月21日,保定兩孩子打鬧,一方母親介入,出手扇對方男童耳光,最後導致雙方家長叫來幫手「街頭群毆」。

2019年8月7日,昆明一遊樂園內兩孩子搶玩具起爭執,隨後女孩母親介入,打了男孩,引發雙方家長大戰。

父母看到自己孩子被欺負,想要出面保護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這種介入孩子之中,以大欺小的行為確實不妥。

正如網友所說,別人的孩子也是孩子,別的父母看到自己孩子被打也會心疼,也會憤怒。誰都不願讓自家孩子吃虧,一場大戰就此引發。

作家於青說:

「當你不把孩子當作完整的獨立思想體看待時,孩子也會覺得自己用不著擁有理性,不用為自己的舉動負責,更不用考慮他人的感受——一個完全的利己主義者就此養成。」

許多家長以為幫孩子出頭是在保護孩子,殊不知過度的保護會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父母的過度保護,會阻礙孩子成長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男孩,和同學打鬧時不小心摔倒,額頭擦破了皮。

回到家,爸爸看見兒子受傷非常生氣,立馬在家長群大發雷霆,要求老師和家長給個說法,鬧得不可開交。

從那以後不管誰和男孩鬧矛盾,爸爸都會出面「幫忙」。漸漸的也就沒有人願意和這個男孩玩了。

孩子們打鬧的過程,同時也是他們認識世界、了解規則的過程,父母的不合理介入,反而會阻礙孩子之間的正常交往,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

知乎上「童年陰影」的話題下,一位網友的分享不禁讓人心疼:

直到現在我依然清楚地記得,那次和小夥伴鬧矛盾,她媽媽上來就將我推倒在地,而我媽媽見我被欺負也打了回去,然後她們便廝打在一起。媽媽面目猙獰的樣子,可怕極了!

從那以後,我就變得很膽小,見不得一點打架的場面。

許多家長不把在孩子面前打架當回事,總以為孩子小,沒關係,卻不知自己打架時的醜陋模樣,早在孩子心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成為她們一生的噩夢。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孩子的早期記憶或早期特殊事件,對孩子人生風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暴力行為對孩子來說,如同一隻面目猙獰的巨型怪獸,張著巨大的嘴巴,隨時會將他們吞噬。

家長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會直接降低孩子的安全感。

一個內心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容易表現出怯懦和自卑,對生活失去熱情,人生也因此蒙上陰影。

合理介入,是對孩子最好的幫助

家庭教育專家李靜在《陪孩子走過3-6歲敏感期》一書中說到:

「孩子本身就是在吵吵鬧鬧中學會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會形成只有他們自己才懂的規則」

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中,咘咘與米婭鬧矛盾,賈靜雯的做法獲得了大家的好評。

兩姐妹爭搶玩具木馬,咘咘用眼神尋求媽媽賈靜雯的幫助,賈靜雯卻讓她自己跟米婭好好溝通。

後來,她們去超市當收銀員,又因掃碼器發生爭執,米婭委屈地哭了。

這一幕發生時,賈靜雯只是在旁邊默默地觀察著。

在兩人不歡而散後,她才鼓勵咘咘打電話給米婭,邀請她來吃飯並引導她們將矛盾說開,最終兩人和好如初。

讓孩子自己解決,並不代表家長對此充耳不聞。孩子身心發展不成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這時便需要家長的及時引導。

正如賈靜雯接受採訪時所說:

「小孩子都有自己的小劇場,在沒有到最後關頭,不可控制的情況下,都要讓她們自己解決。

這是她們的世界,有些時候你讓她去面對不同的狀況,其實對她也是一種成長。」

孩子的世界有孩子的規則,父母強行介入批判對錯,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親子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孩子天生有一種攻擊的衝動,在嬰兒期就已經具備。但是父母可以通過一些嚴格的要求和引導,讓孩子的行為不那麼野蠻,更具人性化。」

所以,引導孩子解決問題,對孩子的成長來說至關重要。理性對待,合理介入孩子間的矛盾,才是成熟父母的做法。

教育專家尹建莉說:

「孩子吵架也是一種溝通,是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

那麼,當孩子發生矛盾時到底該怎麼辦呢?聰明的父母都是這樣做的。

1.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放開我北鼻》中,jacson因辰辰擋住鏡子影響他跳舞發脾氣,兩人開始爭吵起來。

眼看矛盾快要激化,王嘉爾和黃景瑜用「打架」的方式,吸引他們的注意。

果然,在兩個哥哥賣力的表演下,兩人很快就忘記了剛才的不快,一場衝突就這樣被成功避免。

其實,孩子的情緒來的快,去的也快,他們並不是真的想打架,只是語言表達能力有限,通過動作發泄出來罷了。

所以,當發現孩子們有吵架的苗頭時,家長要及時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將不愉快扼殺於搖籃之中。

2.給孩子時間和空間自己解決問題。

當矛盾不可避免的發生時,父母應給孩子一個獨立解決的機會。

《家有兒女》中,劉星和小雪經常吵架鬧矛盾,惹得媽媽劉梅非常焦慮。

爸爸夏東海卻說了這樣一番話:

「小孩子的問題,讓他們自己去解決,他們現在還小,將來早晚得遇到問題,不然一遇到問題就來找你,能行嗎?」

父母出面幫忙,看似能解決問題,實則可能會將矛盾激化。孩子看在父母面上和和氣氣,一旦父母不在時,便又會鬧得不可開交。

既然不能一輩子當孩子的保護傘,不如在孩子小時讓他們自己處理,養成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這才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保護。

3.安撫孩子的情緒,及時引導

朋友的女兒婷婷和小夥伴玩角色遊戲時,因沒搶到自己喜歡的角色不開心,和其他小朋友吵了起來。

「我再也不和她們玩了」婷婷委屈地向朋友哭訴。

朋友聽了,耐心地說道:「你喜歡的東西,別人也可以喜歡啊,下次提議用剪刀石頭布的方式選角色,你能接受嗎?」

婷婷點了點頭,這才慢慢止住了眼淚。

矛盾產生後,家長應及時安撫,幫助孩子疏導情緒,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如果是自己孩子的錯,要指出不對的地方,鼓勵孩子主動道歉求和;如果是其他孩子的錯,則要讓孩子明白「沒關係」比「對不起」更重要,教會孩子寬以待人。

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同伴衝突對同伴交往具有重要意義。

孩子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學習社會交往技能,提高社會交往能力,父母大可不必過分擔心。

相比之下,家長因孩子間的矛盾大打出手,不僅會阻礙孩子的交往,還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多一份理性,少一份衝動,教給孩子正確的處理方式是為人父母的重大責任。

美國心理學家喬治·斯派維克說:從小習慣自己解決問題的孩子,長大後才能冷靜應對困難,並拿出好決策。

學會獨立解決問題,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必修課,父母唯有放手,他們才能真正長大。

棕媽:初中英語老師,10歲男孩媽媽;讀書達人,每年閱讀書目200+;電影狂人,每年貢獻票房2000+;心理學感興趣,小毛頭hold得住;人類靈魂的小裁縫,擅長自黑的不辣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