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票房破10億的高分電影,暴露了哪些育兒真相

2019-08-01   棕媽親子教育

《哪吒之魔童降世》火了。

上映不到一周,豆瓣評分高達8.7,票房破10億。

這個齊劉海、煙燻妝、酒糟鼻、大板牙、有點邪氣的小哪吒,點燃了整個暑期檔。

在傳統民間傳說中,哪吒是一個無法無天的熊孩子。

鬧東海、抽龍筋、痛打龍王三太子,帶著一腔孤勇,單挑全世界。

身為父親的李靖,非但沒有理解和引導,反而仇恨他的存在。

這個七歲的頑童,被逼著自刎謝罪。

在人生最恐懼的時刻,沒有一個人站到他身邊,於是他寒心而悲憤,決絕地將骨肉還給父母。

大笑一聲,身形崩散,墜入滄海。

而全新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既沒有鬧海,也沒有同父母決裂,整部電影更像是一堂「育兒課」。

由於魔丸入體,哪吒控制不住自己的力量,成為了人人唾棄的妖魔。

哪吒的父親李靖,全心全意的愛著孩子,甚至願意用自己的生命去交換。

哪吒的母親,會在第一時間去保護孩子,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

父母帶著無私的愛,陪孩子度過難關。

他們對於哪吒的希望,不是成功,不是聽話,而是希望他做個不傷害他人的普普通通的人。

就這樣,天性被魔丸干擾的哪吒,靠著愛的滋養「逆天改命」,他從不傷害他人,更是在得知自己的命運後,想盡一切辦法不去連累他人。

甚至在準備赴死時,情深意重地向父母道謝。

這跟「割肉剔骨」的悲劇形成了鮮明對照:

用愛對待孩子,孩子自然會愛你;

用粗暴高壓對待孩子,只能得到叛逆和掙脫;

在父母的打擊教育中,孩子心中是愛恨交織的。

既不能愛,又不能跳脫於倫常之外,單純地怨恨,所以一心就只想把自己的肉體還給父母,從此兩不相欠,這是哪吒對父親的反抗,也是叛逆期孩子內心的一團火焰。

父母的粗暴對待,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影片《憤怒的公牛》,講述的是一代拳王傑克的故事。

傑克的童年悲慘黑暗,經常被父親毆打,屢次受到父親的虐待導致身心遭受創傷。這使得傑克有了病態的心理,處理問題的辦法就是使用暴力。

傑克的妻子無意中提到他的一個對手挺帥的,傑克便勃然大怒,不僅對妻子大發脾氣,還在拳擊場上把對手的臉打了個稀巴爛。

比賽結束後,傑克用凌厲的目光看向了自己的妻子。

傑克沒有辦法信任自己的妻子,因為他自卑、多疑又充滿攻擊性。每當憤怒衝上頭腦,他就無法控制自己的拳頭,會對妻子連抽耳光,衝到弟弟家大打出手。

懷著傷痛的他,製造了更多傷痛。

卡森麥卡說:

兒童幼小的心靈是非常細嫩的器官。冷酷的開端會把他們的心靈扭曲成奇形怪狀。一顆受了傷害的兒童的心會萎縮成這樣,一輩子都像桃核一樣堅硬,一樣布滿深溝。

童年被粗暴對待的孩子,終其一生都與揮之不去的憂傷、自卑、無助為伴,靈魂得不到救贖。

像鏈條一樣,一環環傳遞下去。

被暴力侵害的孩子在成年後,會轉而將憤怒發泄給周遭的人,從而由受害者成為施暴者,給周圍的人帶來痛苦。

經常被苛責的孩子,學會了苛刻;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學會了仇恨;經常被批評的孩子,容易變得自卑;經常被限制的孩子,會越來越刻板固執……

父母的粗暴對待,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父母打擊教育的背後,是潛意識裡放不下的莫名恨意

中國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傅雷,也曾嚴酷體罰孩子。他對兩個兒子實行的是強腕教育,充滿了暴怒、責罵和體罰。

傅聰練琴時一走調,傅雷就會大罵,甚至抓著傅聰的頭往牆上撞。或是「順手掄過來蚊香盤,擊中鼻樑,頓時血流如注」。

傅聰曾對父母的好友楊絳訴說:「爸爸打我真痛啊!」

在兒子成年後,傅雷時常為自己當年的行為而後悔。

在《傅雷家書》中,他道出了自己的懺悔和性格暴戾的真相:

將自己母親的教育手法傳承下來,用在了自己孩子的身上。

「可憐的孩子,怎麼你的童年會跟我的那麼相似呢?」

傅雷的母親是位個性強悍的女性,教育傅雷的手段極其嚴苛。傅雷「修道院式的童年」,不堪回首:

他貪玩,母親就把他帶到河邊要溺死他;

他不專心學習,母親就在他肚臍上點蠟燭,手段十分駭人。

從小經歷了打擊教育的人,往往正是棍棒教育的支持者。

經常嚴厲對待孩子的家長,自以為在「教育」孩子,其實只是在發泄自己從童年積澱的恨意。

有些父母的童年,不曾被溫柔對待,也不知道正常的親子關係是怎麼樣的。他們從自己的父輩那裡承襲而來的,只有以愛為名的傷害和以宣洩為目的的謾罵。

推翻父母不難,但修補父母刻在自己童年裡的缺陷,非常不易。在對孩子的教育上,要做到張弛有度,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孩子是脆弱的,成長需要鼓勵

作為一名教師,我曾跟一位家長大吵一架。

那個家長強烈要求我在全班面前批評他的孩子,因為這個孩子周六晚上去看了場電影。

我說:

周末看電影,何錯之有?

而那位家長認為:

數學考不到130分,就沒有資格去放鬆。

我堅決不同意家長的請求,雙方各執一詞,最後竟然大吵起來。

我請那位家長顧及一下孩子感受,可那位家長很是不屑:

哪有那麼脆弱?

但孩子就是脆弱的。

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心理這麼脆弱,承受不了絲毫的打擊。

有人認為:

18歲是多數人可以開車、投票、參軍的年齡,是成年的標誌之一,十幾歲的孩子也足以接受更嚴厲的對待。

美國《神經元》雜誌刊登的哈佛大學一項研究發現:

人的大腦,要30歲才算成熟。

30歲以下的人,大腦中主管衝動控制的「前額葉皮層」仍未成熟。所以容易分心,一旦面臨複雜情況,就容易表現出不成熟的一面。

孩子的脆弱,並非矯情或者執拗,而是生理構造造成的。我們父母作為成年人,難道不應予以更多的理解嗎?

這個脆弱、敏感、易衝動的群體,需要更多的鼓勵和呵護。尤其是在他們遭遇挫敗時,心理上更渴望父母的滋養。

他們對於這個世界,不像成年人一般有諸多的留戀、羈絆和責任感,支撐脆弱的心靈繼續堅持下去的,僅僅源自對我們的愛。

在他們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參天大樹之前,狂風驟雨只會加速他們的衰敗。

真正有愛的人,不會隨意批評他人

《哪吒》的導演餃子,原本是醫科大的高材生,大三接觸到動畫之後,就開始搜羅各種動畫軟體教材,自學三維動畫。

換做一般家長,早就暴跳如雷,大罵孩子不務正業。

可餃子的父母,卻完全支持孩子的想法,並資助他一台電腦。

2005年,餃子辭去廣告公司的穩定工作,在家專心做他的首部動畫短片。當時餃子的父親去世,而母親又退休,母子倆的唯一收入,是母親的退休金。

從25歲到29歲,餃子都悶在家裡做自己的動畫。

在外人看來,這是不務正業,而他的母親卻一如既往地支持他。餃子閉關學習後,做出了16分鐘的動畫短片《打,打個大西瓜》。

也因此獲得了柏林國際短片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等30多個獎項,並獲得網友和業界的關注。

如今《哪吒》大獲成功,餃子也將此歸功於父母:

有些父母不斷強調,自己對孩子的苛刻,是源自對孩子的愛,是希望他們在某些方面能變得更加完美。

可正如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所說:

批評帶來的並不是改變,而是怨恨。

那些以愛之名的傷害,看似是想為孩子打造一座華麗的人生宮殿,實則只是建了一間精神牢籠,陷孩子於自卑、暴躁或懦弱之中,給孩子造成經久不愈的內傷。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說道:

「大多數批評只是出於一時的衝動,不滿和憤怒,不但沒有啟發和教育意義,反而使局面更加混亂。」

願所有父母體恤孩子的身心發展,與孩子平等對話,放下手中的棍棒,也放下心中的棍棒。

真心愛孩子,就要承認他們是完全獨立的個體。不是成人的附庸,更不可肆意傷害。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絕不會認為自己在見識或道德上高人一等,也不會隨意批評孩子或與他們發生衝突。

教育,唯有得體的手段,才能產生良好的結果。

棕媽:初中英語老師,10歲男孩媽媽;讀書達人,每年閱讀書目200+;電影狂人,每年貢獻票房2000+;心理學感興趣,小毛頭hold得住;人類靈魂的小裁縫,擅長自黑的不辣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