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講解過很多牛仔褲品牌,以及一些美國和日本牛仔發展的歷史文化,卻從來沒有從牛仔褲自身的角度出發介紹過。牛仔褲的部位、零件、分門別類、剪裁講究、代表的文化精神變遷你都清楚嗎?
通常普通人都叫牛仔褲,復古圈卻常常叫做丹寧褲。牛仔和丹寧是一回事嗎?這要從牛仔布的起源說起。
五百年前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發現,法國的一個小鎮Nimes喜歡用一種由一經(染色紗線)三緯(白色紗線)斜紋交織的布料製作船帆,這種斜紋布料具有耐磨結實、美麗的靛藍色等特徵,法文名為「Serge De Nimes」。這就是我們現在熟悉的牛仔布,後來被傳到了英國,但英國商人很難發出「Serge De Nimes」這個音,因此就用英文命名為Denim,音譯為丹寧。
至於Jeans的叫法,據說在1567年,義大利北部港口Genoa的水手叫做 「Genoese」,這些水手們喜歡穿著用當地出產的一種粗糙結實的布料做成的工作褲子,稱為 「Genoese」或「Genes」,與「Jeans」有著相似的發音。於是義大利裁縫就把同樣粗糙結實的牛仔布料叫做Jeans。
所以,廣義上講,Jeans和Denim其實指的是同一種布料。但是,在牛仔愛好圈裡,普通的牛仔布料叫做Jeans,只有傳統織布法織出,天然靛藍Indigo染色的牛仔布料才能稱為Denim。
起源說完,接下來正式從牛仔褲的結構說起,認識一下牛仔褲的每個細節。我相信,穿了這麼多年,連部位零件名字都叫不出的大有人在。
一般來說,牛仔褲都有五個口袋,前面腰部兩個,屁股上兩個,還有一個小小的迷你口袋隱藏在右邊前口袋內側。我們現在通常稱為Coin Pocket零錢袋,但其實最早是為了方便當時的礦工和其他工人能安全地攜帶並保護自己的懷表而設計的,後來手錶普及之後,這個小口袋被用來放一些硬幣零錢等小東西。尺寸也從最初的3.5寸縮減至了現在的3寸。
位於臀部的口袋叫做後口袋,其實最早的牛仔褲為單邊口袋設計,直到1905年才出現第二個後口袋,至此口袋牛仔褲的形式才固定下來。
後口袋有一個重要的元素存在,叫做袋花。這個袋花指的是後口袋上的縫線,稱為海鷗線或者鷹線,早期是為補強口袋之用,後來逐漸成為各大品牌的標識,有些還起到修飾臀型的作用。
有時候聽一個復古愛好者為什麼喜歡某個品牌的牛仔褲,他會說因為袋花好看。如今大部分的牛仔褲都有自己獨特的袋花樣式,比如Levi’s的經典海鷗袋花、Lee是柔和流暢的波浪線條,Wrangler是大寫的W,Evisu的手繪袋花等等。
Red Tab紅旗,指的是右邊後口袋側邊一個小小的布制紅色標籤,用作標示品牌名稱。最早是Levi’s在1936年為了區別於其他品牌而製作的標籤。後來一些品牌也學了去,但也有很多知名牛仔褲品牌沒有。
Belt Loop褲耳朵,就是穿腰帶時遇到的那些小布條,最早期的牛仔褲是以銅扣固定弔帶的弔帶褲的穿法,直到1922年才出現了褲耳朵的設計。如今沒有褲耳朵的款式只能在某些品牌的復刻中才能看到。
除了布料本身的粗糙質感,黃銅Rivet鉚釘也造就了牛仔褲粗獷的美式復古氣質。銅製鉚釘不僅加強了結實程度,也是裝飾的一部分。但牛仔褲搭配鉚釘的設計並不是刻意為之,完全源自一個意外的無心之舉。
1870年底的美國內華達州,開著小型裁縫店的Jacob Davis接了一個活兒,為當伐木工的鄰居製作一條結實耐穿的工作褲。面料用的就是舊金山的供應商Levi Strauss提供的白色純棉帆布,製作的時候一直在思考怎樣使褲子更牢固,這時突然看到桌子上放著用來釘馬鞍上的皮帶的銅製撞釘,便把撞釘打在口袋的直角處試了試,沒想到確實結實了很多。這條帶撞釘的褲子被口口相傳,找來製作同款的工人越來越多。Jacob Davis這才意識到自己的無心之舉可能創造了一個巨大商機,於是寫信給Levi Strauss希望他投資自己的專利申請,並願意將這個專利發明一半的份額分給Levi Strauss。專利申請下來後,Jacob Davis去了Levi公司共同打造新業務,Levi’s牛仔褲的歷史就此開啟。
很多丹寧愛好者一定要買有Selvedge布邊的牛仔褲,突出特點是在褲管里側結合處有一條白色或彩色的布邊,就是大家常說的「耳」。根據顏色不同分別叫「赤耳」、「綠耳」、「黑耳」、「虎耳」等。在製成牛仔褲之後,這個布邊被保留在兩條褲腿外側和小口袋的內里位置,是辨別原牛的最突出標誌。一般用老式穿梭織機織出的窄幅牛仔布都有Selvedge布邊。
買牛仔褲的時候,除了品牌和款式,大多人還在選擇磅數,即一米平方布料的重量單位,也就是牛仔業內人士常說的oz盎司。通常分為輕磅、中磅、重磅,牛仔布的重量範圍可以從5oz到32oz甚至更高。但很多牛仔品牌對磅數程度的定義不同,譬如Levi’s,將磅數在10oz以下的稱為輕磅,10-13oz左右為中磅,超過13oz為重磅。
很多人認為磅數越高,代表牛仔褲越厚實。其實不是。磅數只是關係到這條牛仔褲的重量。一條牛仔褲的厚度還和原料、織法、加工處理方式有關。通常牛仔布製造商會利用不同粗細的紗支和不同的紡織密度,來創造不同質感和風格的面料。
但通常越重的牛仔布會越堅硬,穿著越不舒適。據說從19oz開始已經是非常硬了,到了21oz蹲坑都難,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現身說法。不過,對於牛仔愛好者來說,重磅牛仔是一種文化體驗,是一種極致追求。
除了重磅牛仔,色落也是一種牛仔文化。不過在講述色落之前,得先了解下什麼是原牛。
原牛指的是Unwashed,未經水洗預縮的Raw Denim,也叫Dry Denim,跟原色牛是兩個概念。雖然經過所謂「官脫」的One Wash、還是原色的牛仔褲可以叫原色牛,但原牛一定是原色的,但原色的不一定是原牛。原牛一般指牛仔布染色後上過漿,未經任何洗水做舊工藝而製成的牛仔褲,一般都是深藍、黑色。而且染制布料的染料也有要求,來自一種天然的植物染料Indigofera Tinctoria,中文名叫做木藍或者藍靛。
色落,指牛仔褲表面經過穿著摩擦彎曲造成顏料脫落的現象,也有利用水冼加工模擬出的自然色落方式。很多人買原牛,是為了追求屬於自己的色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養牛。通過穿著時的日常行為動作,經歷一段時間後,穿出一條有著專屬自己的貓須、蜂窩、甚至破洞,更貼合自己身形的牛仔褲。大概就和男人們喜歡玩核桃、養手串一個道理。
好了,鑒於篇幅關係,今天關於牛仔褲的小知識點就先介紹到這裡,因為有一群Vintage愛好者始終如一地熱愛著單寧文化,甚至到了畢生事業的程度,才讓穿牛仔褲不再只是穿著一件衣服,而是豐富的歷史文化,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