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哥裝的,他沒錢」哥哥請客母親讓女兒買單,女兒當場眾籌:好

2021-02-06     黑皮和方臉

原標題:「你哥裝的,他沒錢」哥哥請客母親讓女兒買單,女兒當場眾籌:好

嫁出去的閨女是潑出去的水,過去的老人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總覺得養女兒就是為別人養的,女兒再親,女兒再好,總歸是外人。只有兒子才是自己的實實在在的後代,是不含水分的純純的正統「子嗣」。

我外婆,生了四個女兒,四個女兒對她都沒話說,可是她住在女兒家裡,心裡想的還是最小的那個兒子,心心念念的都是有兒子好。

我母親也繼承了外婆的意志,也就是五十出頭的人,因為那個年代計劃生育,她只有我一個女兒,也成為了她心中最大的遺憾,看著人家有兒子,不管人家的兒子到底好不好,孝不孝順,反正有兒子她就很羨慕,總是說著,有兒子就是不一樣,可是到底有啥不一樣,她也說不出來個明確的所以然。

反正,就是有兒子好,有兒子妙,有兒子的人就是呱呱叫。

有時候我真的想不通,兒子究竟比女兒好在哪裡了,到底比女兒強在哪裡了?大家可以在評論區告訴我,我說的是實質性的方面,就比如說,如果是傳宗接代、姓氏權之類這種理由,那我不接受。

因為如今這個時代早就不一樣了,不僅僅是觀念上的,也是實質上的婚姻架構改變,浙江已經出現了兩頭婚的先例,不娶不嫁,徹底打破了男婚女嫁的傳統,而未來這種新穎的婚姻模式只會更多。

你若是說兒子能給你養老,那麼好,咱們看看真實的情況再說話,如今兒子但凡要結婚,必然是先自立門戶,從父母那裡掏空一輩子的積蓄,然後買套房子,拒絕父母同住,夫妻兩個過逍遙日子。有了孩子了,想起父母了,讓父母過來帶幾天孩子,後來乾脆就把孩子交給父母帶,讓父母出生活費,還讓父母出勞力,出錢出力,還得不到半分好。

要說兒子不孝順,那也不是,兒子也會給父母一些錢,只不過這些錢呢,老人也不會捨得花,最後攢一攢又還給了兒子。

你別管是兒媳婦要求的,還是兒子要求的,還是老人自願的,你就說這是不是現實?

而女兒家呢,反而如今成了老人們養老殊途同歸的去處。女兒心思細膩,懂得如何照顧老人的飲食起居,給老人買稱心如意的衣服和食物,生活的各方各面都能很好地妥善顧及到,更會照顧到老人的心靈上的感受。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還是知道,有些人就是被舊觀念給束縛住了,女兒總是千般好萬般好,兒子還是排在第一位,沒有任何理由的,就是覺得兒子好。

這樣想,也沒有錯,個人的思想是自由的,你愛怎麼想就怎麼想,愛怎麼做就怎麼做,寵愛兒子,偏愛兒子,忽視女兒,甚至把女兒當成是兒子的附屬品,當成是一個工具人,那都是你的自由。

只是,自由是有代價的,若是只有一個兒子,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兒子身上,沒毛病,這也是兒子的責任。可若是你一碗水端不平,那就別指望著女兒能夠把水端平,更別指望犯過的錯一切都能既往不咎。

今年過年,由於受到特殊情況的影響,張瓊(化名)本來已經不準備回老家過年了,她已經跟單位提交了留守的申請,也跟父母報備過了。事實上,張瓊個人也並不是對回家有多少渴望的,有了一個合理正當不回家的理由。

家,對於她而言,太遠了,不僅僅是路途上的遙遠,還有親情上的。

「我從小到大,都是羨慕著哥哥和其他小朋友長大的,從七八歲的時候,我就開始意識到,我跟大家都不一樣。

哥哥有新玩具,過生日的時候,父母會給他準備大蛋糕,爺爺奶奶逢年過節都會給哥哥零花錢。其他的小朋友呢,也會有新衣服穿,有零食吃,而我什麼都沒有。

我明明是個女孩子,可是從小父母只讓我穿哥哥的舊衣服,不僅大,而且還是男裝,我也想穿別的女孩一樣的裙子,可是事實上我只能穿我哥哥的舊短袖舊短褲,就連校服,我父母也不會給我買,因為我哥哥有剩下的,文具也要,書包也好,就連鞋子,也是到了我哥哥的腳尺碼我實在穿不了的情況下,後來才給我買過新鞋。

我沒有任何的零花錢,到了上大學的時候,哥哥的生活費是兩千元,而我只有五百,我問過我爸媽,他們說,女孩子花不了什麼錢,你哥哥是男孩子,他要交女朋友要交際所以生活費才多一些。

我哥哥直到工作以後,父母還怕他吃不飽穿不暖,經常接濟他,我呢,大三的時候,他們知道我在校外找到了工作以後,他們就讓我獨立。直到我正式畢業以前,他們都沒有再給我寄過一分錢,正式工作以後,他們就電話給我,詢問我一個月賺多少,然後讓我把一半都寄回家裡,說是我花錢沒有數,他們幫我存,然而這些錢存著存著,就沒有了下落。

直到我哥哥結婚的時候我才知道,原來我交給他們存的錢,最後都成了我嫂子彩禮的一部分。」

這樣的成長經歷,讓張瓊對家這個名詞看得很淡,她不像同齡人一樣想家,在大城市裡工作,即便父母催了多次,她依舊沒有回老家的想法。

這次不回家過年,對她而言是鬆了口氣,然而父母卻不這麼想,知道張瓊不回來過年,老兩口都不樂意了,說是一年沒見張瓊,她不想父母沒有心,父母不會像她那麼冷血,會想女兒。

父母的輪番指責中,張瓊最終還是妥協了,撤銷了留守的申請,回了老家。

可是回了不到三天,張瓊便又走掉了,原因呢,是跟父母以及哥嫂之間爆發了一場劇烈的爭吵,理由是因為一次家族聚餐。

張瓊的哥哥也是在外地安了家定了居,父母出資買的房,到現在全家人還在為哥哥背負著貸款,哥哥也是前兩天帶著嫂子剛剛到家的。張瓊後腳趕來之後,就聽哥哥洋洋自得地對張瓊說,正好張瓊回來了,自己請了家裡所有的親戚,打算吃一頓飯聚一聚。

張瓊聽後並沒有什麼想法,哥哥看似是在外面衣錦還鄉,開著豪車,穿著光鮮亮麗,請客吃頓飯也向親戚們炫耀炫耀,跟她沒什麼關係,她只是跟著去的一個小角色,主角是哥嫂。

那天,哥哥設宴,來了家裡很多親戚,各個都在夸哥哥有本事,父母享福了,張瓊只是默默地坐在一旁吃菜,一言不發,做個隱形人。

飯吃得差不多了,母親卻突然把張瓊拉到了一邊,偷偷跟張瓊提出了一個要求。

「你去把你哥的帳給付了。」

張瓊不肯:「哥哥請客,他不是很富嘛,幹嘛讓我付帳?」

「你哥那是裝的,咱們家的條件你還不知道嗎?他沒錢,就是好面子,車子是0首付買的,還有一屁股的房貸車貸,你又沒有這些壓力,幫你哥分擔分擔。」

張瓊無語了,母親還是不停地勸她,見張瓊不說話有些急了,擺了臉色和女兒僵持著。

過了半晌,張瓊似是終於下定了決心,說了個「好」字。母親立馬笑逐顏開,只是下一秒就笑不出來了。

張瓊沒有付帳,反而徑直又回到了飯桌上,當眾發起了眾籌:「各位親戚,聽我講,我哥沒有錢,他付不起帳,這頓飯大家要不就都湊一湊,幫帳替我哥給付了吧,可憐可憐我哥。」

這話說話,哥嫂和父母的臉都綠了,後來哥哥還是把帳給付了,回到家裡就是對張瓊一通斥責,再然後,張瓊就發現自己被父母踢出了只有父母哥嫂和她的家庭群。

張瓊已經決定了,既然父母已經做到了如此絕情,她也不再留戀親情,父母把她踢出了家族群里,那麼她從此以後,也會把自己當成一個孤兒,不再想著家裡,只為自己而活。

我知道,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張瓊處理矛盾的方式太過於偏激了,也不能完全怪哥哥和父母生氣,不付帳就不付帳,沒必要當著親戚們的面,當場下了全家人的面子。

刀沒有扎在你的身上,你當然不會感覺到疼,誰都不是張瓊本人,不會體會到這些年她受到的那些傷害。

未受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你只是個外人,沒有經歷過她承受的痛,就不能代替她原諒。

她曾經全心全意地對待過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她也不是沒有回報過,只是她的回報,在父母看來還是太少了,她就應該盡全力把哥哥扶起來,犧牲掉她個人的人生也無所謂。壓榨掉她全部的利用價值,或許父母還是會嫌不夠,畢竟張家的女兒,生來就是為哥哥而活的。

如果張瓊此刻不和家人鬧翻,試想一下到她以後要結婚,要成家的時候,還會有更多更多的麻煩和要求,躲也躲不掉。

說實在的,長痛不如短痛,或許如今張瓊的處理方式的確有錯,但是面對這樣的原生家庭,誰又能有更好的處理方法呢?

人可以改變自己,卻不能輕易地改變別人的想法,與其憋著一口氣,倒不如出一口惡氣,倒也解氣。

女兒不是兒子的附屬品,女兒也有自己的生活,或許有些人生孩子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並沒有承擔做父母的責任和義務,即便有了做父母的經驗,然而卻從沒有認出認知父母這個角色重要性。

不得不承認,不稱職的父母,即便是過了多少年,養育了多少孩子,還是不稱職的,靠年齡和經驗的積累未必就能做好父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OMsd3cB9wjdwRpvok4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