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學霸,奇葩說18歲陳小雨參賽像在玩,許吉如卻緊張到抑鬱

2020-12-28   父母堂

原標題:同樣是學霸,奇葩說18歲陳小雨參賽像在玩,許吉如卻緊張到抑鬱

美國作家愛默生曾說:「自信是自我成功的第一秘訣。」

在新一季《奇葩說》第七季海選現場,來了個18歲的學霸陳小雨,SAT全球前3%,獲匹茲堡大學哲學系offer,還拿到100萬的獎學金。

這個18歲的小孩參加奇葩說簡直就像來玩兒一樣,輕鬆拿到全票的「喜番」晉級,楊冪誇她「自信而鬆弛」,哲學大拿劉擎教授也誇她「從容」。

不同於其他辯手的緊張和沉重,這個18歲的小孩玩著玩著就把比賽贏了。

談到自己的學業,拿到offer的匹茲堡大學哲學系,可是在美國乃至全世界都是排名前列的,申請的難度不言而喻,縱然身邊的人都反對她選擇哲學,但是她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這個專業,而她喜歡哲學的理由竟是:

第一,她認為哲學是一門「反叛」的學科,並且自己覺得這是一件特別「朋克」的事情。
第二,她認為哲學是在不停地推倒之前的觀點。

當被問及為什麼選擇放棄自己夢想中的匹茲堡大學哲學系,而選擇提供了100萬獎助學金的大學時,陳小雨很自然地表示:「沒有放棄,只是因為家庭變故所迫,如果後期資金足夠,還是會轉去匹茲堡大學。」

有些學霸說自己成績的時候,因為給人感覺「炫耀」而不討喜。但陳小雨不會,她展示出來的率真、自信和鬆弛,讓大家都覺得這個女孩真是「人間清醒」。

有一些學霸,總是以100分的警惕+和「令人感覺到威脅」的鬥志示人,與這些學霸相處的時候,壓力感撲面而來,並且這類學霸特別容易招來「嫉妒」。

然而陳小雨不是,她身上的那種自信,非常討人喜歡。

那是不是只有優秀的孩子才會自信呢?

答案是否定的,優秀的人也未必自信。

1

優秀≠自信

還記得《奇葩說》上一季的許吉如嗎,她也同樣是個學霸。

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法學院,研究生畢業於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在2014年時還擔任青奧會形象大使。此外,還多次獲得各種獎項。

奇葩說賽場上的自帶著美女和學霸的雙重光環,渾身散發著知性優雅的氣息,被很多人所看好。

但是最後,她不僅浪費了一張復活卡,還辯一場輸一場,最終也沒逃離淘汰的結果。

而在新一季的《奇葩說》中,許吉如完全像換了一個人,全然沒有了上一季中的自信,眼中也沒有了光芒,整個給人的感覺是小心翼翼的。

可想而言,最終海選的結果是淘汰。理由有二:準備的內容不足以打動評委此其一,而她的狀態似乎總是會被外界的評價而左右,心理負擔太重,此其二。

單從履歷而言,許吉如是很優秀的,但她的優秀卻讓人感覺很累。尤其一年過去了,她還執著於去年的辯題、去年的事情,一直停留在原地。

就像她自己所說的,在來這一季之前,曾打過電話給馬東,說了自己因為上一次拿了復活卡的事情,遭到了網絡暴力,而她自己也總覺得自己表現得不夠好,導致她快抑鬱了。

當遇到他人的質疑的時候,許吉如先是懷疑自己,覺得是自己不夠好,不斷去反思自己有沒有哪裡做得不對……這種小心翼翼,擊垮了她的自信心。

其實,像許吉如一樣自身優秀卻不自信的人並不在少數。在知乎中求助的這個用戶也是如此。

她從初中到高中,大部分成績都是保持在年級前三,各種獎勵更是拿到手軟,之後還被保送到北京大學,期間還拿下了國家獎學金、北京市三好生、北京市優秀學生幹部等獎勵。

但即便是這樣,她還是很不自信,畢業後在單位里也不敢和同事多交流,哪怕擔任了一個工作的主負責,也總是畏手畏腳不敢開展。

不僅如此,她還習慣於過度解讀同事和領導的行為,總會認為成「一定是我哪裡做錯了,所以他們才會……」對自己陷入了極大的否定。

為什麼很多優秀的人卻很容易被一次的失敗或者挫折就擊垮呢?為什麼他們明明很優秀卻不自信呢?

其實,這與自信的兩個前提因素有關。

2

自信的前提有二:

內在&外在

自信的前提因素有兩個,一個是內在條件,一個是外在條件。

外在很好理解,好看的皮囊或是富足的經濟條件等都是外在的,另外還有來自周圍人的無條件信任和接納,也是能讓孩子自信的外在因素。

內在條件則多是與孩子心理素質和過往經歷有關。美國教育家戴爾·卡耐爾在調查了很多名人的經歷後指出:

一個人事業上成功的因素,其中學識和專業技術只占15%,而良好的心理素質要占 85%。

尤其是在一些體育比賽中,還會談及運動員的心理素質問題,裡面曾說到一種心態叫「太想贏」。

這種心態就容易讓運動員變得急躁和偏執,從而失去正確的判斷,導致比賽失利,甚至會為了贏而採取作弊手段等。韓國的「天才圍棋少女」金恩持就是如此。

13歲的金恩持是韓國最年輕的職業棋手。

她6歲開始學圍棋,7歲就進入了韓國頂尖選手張秀英的圍棋訓練營,8歲時參加了韓國SBS電視台的《英才發掘團》(一檔發現天才的綜藝節目),10歲時獲得三星杯「希望之星」選拔戰冠軍等。

今年1月,她還參加了韓國第53屆女子定段賽,並成功定段,一舉進入了職業聯賽,被韓國媒體譽為「天才圍棋少女」。

然而她卻因為太想贏而自毀前程

在今年的9月29日,她參加了韓國現代職業棋戰「ORO國手戰」24強戰。因為疫情的原因,只能通過網絡對戰。

金恩持當時的圍棋排名是第422名,她的對手是排名第41名的李映九,然而比賽結果卻是金恩持獲勝,並且贏得極其輕鬆。不是說沒有可能,但就是因為太過輕鬆才導致了他人的質疑。

因此,韓國棋院成立了「真相調查委員會」,結果發現金恩持的棋路和AI判斷的棋路吻合率高達92%。最終,金恩持承認了自己在比賽中有作弊行為,並發表了道歉信。在信中,她表示「自己是太想贏了,才會在那一瞬間做了一個錯誤的選擇。

可以說,作為內在因素的「太想贏」心態是自信的敵人之一。

除此之外,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

一個人小時候的經歷對現在的影響,遠遠大於長大後的經歷對目前的影響。當人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一些挫折沒能順利發展時,對自我建立與自我評價都會受到一些影響。

所以我們會看到在大部分的心理諮詢案例中,自卑的問題幾乎都與幼年的經歷相關。

那真正自信的狀態應該是什麼樣的呢?如何才能幫孩子變得自信呢?

3

自信的奧秘

幫孩子獲得自我效能感

真正自信的狀態就像楊冪給陳小雨的評論一樣:鬆弛。

在之前的《最強大腦》中12歲的胡宇軒讓人印象深刻,他給人的感覺就是很佛系。一開始他就表明了自己在全球數獨排名中只排第29名,而他的對手是排名第1的日本選手森西亨太。

因此,主持人開玩笑說:「那你來幹嘛?」胡宇軒很淡定地回答:「打醬油。」

在接下來的比賽中,森西亨太只把胡宇軒當做一個不起眼的小孩子。

而胡宇軒絲毫沒有因對方排名全球第1而退縮,還是認真應戰。哪怕在連輸兩局的不利形勢下,他仍然從容應對。

最終,他以全球排名第29名打敗了全球排名第1的對手。

在胡宇軒身上流淌的這種狀態就是自信而鬆弛,他有輸得起的心態。這種狀況在我們所熟知的天后王菲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她從來不把自己困在什麼人設里,所以她做的任何事我們都會覺得合理。

那在生活中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培養這種鬆弛感的自信狀態呢?奧秘在於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主要有兩個步驟,第一個是幫助孩子糾正消極的自我認知:變「我不行」為「我行」;第二個步驟是建立成就感

知乎上有個叫「肥肥貓」的用戶的分享獲得了高贊回答,她認為自信心的增長建立在從一個勝利邁向又一個勝利的基礎上。

這說的就是幫助孩子不斷強化「我行」的認知,強化他們的內在因素,幫助他們建立成就感。

此外,家長還要通過觀察孩子,找到他們的最近發展區,即孩子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目標,鼓勵他們去嘗試,哪怕失敗也沒關係。

要知道幫助孩子找到他們擅長的領域很重要,這不僅能糾正孩子消極的自我認知,還能建立成就感。他們也能在這個領域中獲得自我效能感。做到極致,自信就會隨之而來。

因為很多事情不是孩子做不到,只是他們以為他們自己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