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恐慌抱團自救,到歸國塵埃落定……一位英國留學研究生的「防疫」回國路

2020-04-02   珠江經濟台

【編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不少海外遊子心系鄉梓,歷經波折四處籌集醫療物資捐贈回國,為家鄉加油鼓勁。然而3月以來,我國境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境外疫情卻不斷擴散蔓延。時代的浪潮讓每個個體的命運緊緊相連,中國留學生正面臨兩難選擇——留守國外,還是跋涉歸國?面對英國提出「群體免疫」的瘋狂舉措,在英的中國留學生們,他們又會如何抉擇?

珠江經濟台邀請了一位剛從英國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畢業回國的研究生黃鈺茹,寫下她踏上歸國之途的「防疫日記」。從她筆下的真實感觸里,一同傾聽中國留學生們的海外抗疫心聲。

《黃鈺茹 · 3月30日防疫日記》

3月26日,民航局出台進一步調減國際客運航班量的「五個一」政策,即:一家航空公司在一個國家一條航線上僅保留一周一個航班,並於3月29日起執行。這意味著,留學生的歸國機會變得更加渺茫。

昨天,3月29日,我最後一名計劃回國的朋友終於落地上海。無論是我們微信群里的小姐妹們,還是她的父母,都在緊張了一個月後終於把心放下。 而我,已經在隔離酒店呆了9天。此刻,也想藉此機會與大家分享一下,疫情期間所經歷的心路歷程。

文化的差異

作為一名在英國倫敦的留學生,我這些年非常幸運,基本沒有經歷過「種族歧視」或者不公平待遇。從準備畢業論文開始,我就和一名義大利人、一名美國人在學校附近的公寓合租。 今年二月,倫敦開始有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我和兩位室友商量,是不是該開始囤一些口罩?是不是該減少乘坐交通工具?而這次討論,讓我發現中國人和外國人在對待疫情的態度上是有本質差異的。

我的義大利室友非常冷靜和淡定,他和我說:「現在的倫敦就幾個人得病,而且都是輸入型病患,又不是越來越多人確診,不用害怕。」他還說:「我看很多中國人平時就戴口罩(他指的是在疫情暴發以前),這可能是你們為了防污染的習慣,但我們覺得病了的人才需要戴,現階段我認為不用去買。」在我和他科普了病毒是如何在中國傳播開,並且最後因為戴口罩而有效控制住疫情以後,他又說:「我向來都覺得中國很靠譜的。所以,我也不擔心中國的病人會往外跑,也不會把病毒帶向別的國家。你不要那麼緊張啦。」

我們中國留學生從去年12月就開始緊密關注國內疫情,對家鄉的疫情,所以即使遠在他鄉,我們依然有切膚之感。我們恐慌、害怕、緊張,也張羅著給國內的親友寄物資,給不同機構捐錢。我一名在倫敦實習的朋友,因為工資不高,平時上班連交通費都要算得清清楚楚。國內疫情暴發的時候,她一下就把自己省下來的工資三分之二捐到了國內。她和我說,數量雖小,但那是自己的心意。在我們的意識里,其實我們與生活在國內的同胞們同步經歷了這場浩劫。

而在外國人看來,這是一場發生在地球某一區域的傳染病。在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之前,都不足以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即使已經有成千上萬的例子告訴他們這很危險。

其實,這個冬天,在倫敦肆虐的除了新冠肺炎疫情,還有流感。我的美國室友也在每天毫無防護的狀態下出門上班,在一次他患上流感並「成功」傳染給我以後,我真的慌了。與人合租,即使自己足不出戶,依然有暴露在病毒下的風險。幸虧我的感冒很快就好了,這時我也完成了學校要求的論文。遠在劍橋的阿姨聽說後,便讓我趕緊搬離合租公寓,去她家居住……

倫敦的暴發

我搬去阿姨家的節點有點微妙,是英國的「期中假期」也是期中考後的旅遊黃金周。當時英國總共只有9名患者,並有8名已治癒出院。人們為疫情稍微緊張的氣氛,也隨著患者的出院而漸漸淡去。雖然這時很多學校給學生家長發了郵件,希望大家不要前往亞洲,或者希望如果去過亞洲要及時上報;但英國國民基本上都認為新冠肺炎不會對英國造成太大影響。大家的生活還是照常進行,沒有任何改變。

今年的旅遊黃金周前,英國已經經歷了一個月的雨季,所以很多英國家長都選擇了去便宜又溫暖的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地區旅遊。萬萬沒想到,正是在這一周,義大利北部新冠疫情暴發,而大量的人口流動,給英國埋下了疫情暴發的火種。

當時,英國政府建議從義大利北部回來的人都要居家隔離,但很多孩子仍照常去了學校,學生家長繼續去上班。倫敦的地鐵老舊,空間密閉狹小,交叉感染的風險極高。我至今記得,雖然我當時已搬去劍橋,但在新聞上看到我之前住所旁邊的金融城有人確診,並進行了緊急疏散時的那種衝擊感。我忽然感覺新冠肺炎離自己那麼近,如果我不早點離開,可能我就會成為那緊急疏散人群中的一員,也可能在不知覺中,感染上這可怕的病毒……

發動社群,抱團自救

三月份,國內情況出現好轉,倫敦疫情暴發。雖然劍橋尚且安寧,但當地居民也開始慌了。阿姨和我一邊囤洗手液、消毒紙和糧食,一邊等著英國政府能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來控制。在我們看來,我們的祖國已經用沉痛的代價警醒了世界,這些後暴發的國家是可以在早期就防控好疫情的。然而,一天天過去,我們沒等到「停課」,也沒等到「封城」,卻等來了「集體免疫」。

於是,劍橋的華人們都坐不住了。在短暫的失望後,有人發起了「自救微信群」。以郵編為單位,大家在自己所居住的郵編後面簽名,並選出負責人。如果這個郵編分組內有人出現症狀或需要居家隔離,馬上告知負責人。如果不方便出門採購,編組內的人可以根據需求上門送物資,或幫他採購。這個群組出來後,大家便安心多了。

此時,外國人們也開始了自救。阿姨家所在的街道組起了群,並在群聊中告知大家,如果有症狀和需要隔離一定要說。如果需要幫助,也請告知鄰居們……

當時英國的通知里有一條建議「70歲以上的老人禁足在家,自行隔離。」而我們街上就有一位70多歲的獨居老奶奶,她的鄰居在疫情之前就在院子裡養了雞。群組建立後,便主動詢問她是否需要雞蛋,他家可以無償提供……

阿姨告訴我,其實平時鄰居們都認識,也時常走動。但是,不會像現在這樣聯繫在一起。在疫情面前,無論什麼國家的人,無論從哪裡來,都循著細細密密的軌跡更加緊密地交織在了一起。只有團結和互助,才能保證不被這場浩劫擊垮。從前在英劇里看到的親密「鄰居情」,也終於在這個時候,體驗了一回。

踏上回國路,塵埃落定

我本來的計劃是三月底回國,因為那時候我的學生簽證到期。比我早走一段時間的小夥伴們都說,現在走飛機上基本沒人,一個人可以坐三個位置,非常安全。所以,我便安心等到了三月中。而這時,受英國疫情,以及英國宣布會採取「寬鬆」的應對措施的影響,大批留學生在學校改為網課教學後,都選擇踏上回國之路。淡季航班一下變成了高峰航班!感染的風險也從低變高。

我與家人商量是否應該取消回國機票,等過段時間再回國,畢竟相對於在飛機上與那麼多人分享空氣,我相信阿姨家是更安全的。同時,也覺得沒必要為祖國增加負擔,為工作人員增加工作量。但最終,我們達成共識,-既然我是要回國發展的,那不如按照原來的時間回去。留在英國,不好預判未來的出入境政策。於是,我還是毅然踏上了回國路。



事實上,英國的政策也沒寬鬆多久,在我離開前一天,劍橋大學就關閉了,並強制所有學生搬離大學城。

這一路上,我深深感受到,祖國是最好的依靠,受傳統教育影響的同胞是靠譜的,也讓我相當安心。到達希斯羅機場的時候,我看到全部前往中國的旅客都戴著口罩和手套,甚至有人穿戴上了防護服。上飛機以後,空姐給我們每人發了「乾糧袋」,裡面裝了兩瓶礦泉水、一整盒餅乾、蛋糕、水果等各種路上可以充飢的實物,讓我們錯開與旁邊的人同時進食的時間。一路上我們從上飛機到下飛機需要測四次體溫,以確保我們沒有發熱跡象。還有一位空姐長期在洗手間附近巡視,基本過一段時間就會去洗手間噴消毒水……相比較於希斯羅機場的工作人員基本全部都沒有戴上口罩和防護,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國想要克服病毒的決心。


視頻加載中...


降落後也是一樣的。與十幾個小時前的希斯羅機場裡熙熙攘攘,防護程度參差不齊相比,白雲機場為了分流航班,基本保證了一部航班用一個到達廳,所有機場工作人員都穿上了防護服。我們下來以後,從填表、量體溫、過關,到拿行李、離開……都沒有見到另一個航班的旅客同行。那天的機場,真的是空蕩蕩,一望無際的候機廳里時常走過幾個裹緊了白色防護服的工作人員。

回來前,有些小夥伴曾反應過行李難拿的問題。但我到的時候,見到白雲機場整齊有序地擺放著好幾列手推車,上面還標識了「已消毒,請放心使用」,我看到的時候真的非常安心。

取完行李後,工作人員對我們進行了社區分流。由各個社區把我們帶到檢疫點去做「鼻咽拭子」,然後再由更具體的街道辦用嚴密的救護車把我們帶到隔離酒店。這一路上都有人拍照、拍視頻。開始我還不懂是為什麼,後來才知道是為了追蹤每個人接觸到的人。不得不說,在這個防疫工程下,每一個細節都做的太深入人心了!

從下飛機到酒店,我經歷了6個小時,不算很久。這一路上,我很感激遇到的所有工作人員,他們真的很辛苦,也很盡職盡責。我在國外有幾年了,國外的工作人員雖然也敬業,但他們更在乎個人感受,總會有種懶散和隨意的感覺。政府工作人員的負責任與敬業較真,讓我的內心非常震撼——他們把細節做到極致,又把這種極致變成了常態。遇到態度不好的旅客時,還能平和處之,真的讓我十分佩服,也深表感激。

【寫在最後】

在英國的佛系政策出台的時候,我和國內的一些長輩聊過。我當時的反應是「英國瘋了嗎?」但我一位長輩的一句話提點了我——「沒有人想做歷史的罪人,只是每個國家的考量不一樣罷了。」

中國的防疫舉措中,最先考量的是保證民眾公共健康,在疫情尚且沒到頂峰的時候便採取了封城、禁足、停工等舉措。在穩定疫情的同時,也犧牲了沉痛的經濟代價。中國的舉措在經過了實驗後,證明是可行且有價值的。而這次我歸來後,看到的一系列工作人員的舉動,也讓我很有信心,在復工復產後這個龐大的國家一定能再次運行起來,並運行得更好!

而因為身在英國經歷了這場災難,也讓我意識到西方國家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捨棄經濟發展的。 各地爆發疫情的時候,英國人依然過著無差別的生活;而在國家佛系應對時,被搶空的超市也反映了人民因被動而產生的恐慌。

最後,我覺得留學生是否選擇回國,都沒有錯。只要回來的人能遵守規定,配合隔離,並尊重防疫人員的付出,我相信我們的祖國始終歡迎我們回來。而仍在海外的小夥伴們,請大家一定評估好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否安全,保護好自己。

在一件波及全球的浩劫發生時,我們每個人都渺小如一粒塵埃。我們只能做好自己,保護好身邊的人,並相信這個世界終有一天會康復。

作者:黃鈺茹

編輯:蔣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