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北京後認識了一個朋友,吃飯時她總是會把手握在筷子的最末端。她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從別人那裡聽說,拿筷子越靠後,長大以後離家就越遠。
原生家庭對於她來說,是醉酒施暴的父親,也是無數次用跳樓和自殘來恐嚇家人的母親。所以,在絕大多數同齡人還在享受家庭庇護的時候,她就已經早早謀劃好了要逃離那個家。
她長大後,如願逃到幾千公里以外的北京讀大學,自力更生,畢業後留在了北京。長大後一切好像都變好了,她偶爾也會回家,父母都老了,都平和了很多。
童年發生過的事情就像一場被記憶渲染誇大的噩夢,她在噩夢驚醒後原諒了父母,可是,在成長中缺失的安全感和愛,卻很難再找補回來。
我這個朋友今年29歲了,至今沒談過戀愛,她在工作中謹小慎微,在生活里孤獨簡單。對很多人來說輕而易舉就能做到的事情,例如表達情緒、與人溝通、交往朋友、開心自得,對於她來說都很難,她只有努力克服心理上的疏離和恐懼,才可以做得到。
其實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遠不止這些。幾乎每個在童年裡受過傷害的小孩子,心裡都會烙有一塊疤。
有人一生被自卑籠罩,有人從此患得患失,有人內心滋生暴力冷漠,也有人把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延續到再生家庭,並成為曾經的父母。
前段時間,楊爍 " 軍訓式育兒方式 " 上了熱搜。在一檔親子節目裡,楊爍對待兒子非常嚴厲,他不允許兒子犯錯,會把成年人的憤怒和指責直接給到孩子。小男孩在父親面前小心翼翼,對大人的指令言聽計從,節目裡他很乖,也很少笑。
在談起原生家庭時,楊爍曾經回憶過自己的父親。他說他小時候犯錯父親會直接動手打他,會打到他懷疑人生。
可即使童年被如此傷害過,留下了如此不好的記憶,長大以後,他仍不知不覺重複著同樣的過程,變成了一個讓孩子害怕的兇巴巴的父親。直到被網友炮轟,楊爍好像才突然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有意識地變溫和。
知乎上有個問題是:" 人這一生真的可以逃離原生家庭嗎?" 我特別贊同的答案是:
可能逃離原生家庭的影響,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但人這一生,最終總會和生活和解,即使無法徹底逃脫原生家庭,但曾經發生過的,後來都只會變成我們生活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在《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里,作者塔拉·韋斯特弗描述了自己的真實人生。塔拉的父親是一個虔誠的摩門教徒,在父親的影響下,家裡的小孩不去學校讀書,只能做父親的幫工;有人受傷了不去醫院醫治,只能服用母親的草藥。在這樣家庭中長大的塔拉極度自卑。
慶幸的是,即使從未走入過學校,16歲的塔拉還是通過自學考試進入大學,並在2014年,獲得了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擺脫過去是一個極其痛苦的過程,但塔拉熬了過去,重新定義了自我。
原生家庭就像是深淵,但每個人卻都可能成為塔拉,都有可能在不斷成長的路上跳脫出過去,選擇去做一個獨立的人。
在童年受過的傷害,或許會讓你變得敏感、脆弱、多疑,或許會讓你成為自己不喜歡的人,但也要依然相信,這世界上的美好你值得擁有,你曾經羨慕和期待的人生能通過努力來實現。
或許你曾經與惡的距離很近,但你要相信,漫漫人生一路走來,你已經走到了善良美好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