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沒必要跳出舒適區

2020-01-05   飛羽

盤點2019年最流行的幾句話,一定有一句是「你的舒適區正在殺死你」

總有人大聲疾呼,你不能沉溺於穩定的職位、深耕的行業,你不能年輕輕輕耗盡家資購買的房子。


因為你會被危險的舒適區消磨意志,忘記了35歲危機、行業前景衰退,再沒有跨地區、跨行業跳槽的勇氣……

其實,也許你誤解了舒適區。

01 殺死你的從不是舒適區 而是安逸心

2019年最著名的「被舒適區殺死的男人」,大約就是《小歡喜》里的方圓。


然而細究才發現,這是個經不起推敲的偽命題。

方圓在被辭退前擁有舒適區的一切特徵,學歷耀眼,專業對口,公司元老,卻在工作崗位上得過且過。


於是成為公司併購後被開掉的唯一一人,並在隨後的求職中屢屢受挫。

方圓的逆襲也似乎論證著「跳出舒適區」的正確性,他走投無路下去開計程車,卻遇到貴人發掘出特長,跨行成為配音演員,成功逆襲。


看起來很美!然而略有職場經驗的人都知道,除非方圓是個天生奇才,否則全無基礎的他,是不可能打敗無數受過十幾年專業訓練的科班演員,在配音行業大放異彩。

比起在配音屆以業餘挑戰專業,方圓更可行的做法,是留在法律屆里,主動降薪找個小公司做法律顧問,或者在線上開通個法律諮詢付費專欄。


也許剛開始收入微薄,但比貿貿然扎入新行業要靠譜的多。

往前追溯方圓被辭職的原因,與其說是長久在舒適區混日子,倒不如說是他失去了進取心,卻還沒有獲得享受安逸的本錢。

如果他在公司時主理過幾個重量級案件,在行業內都留下了赫赫威名……

如果他在公司時精研法理案例,有強大的法律界人脈關係,出去應聘時眼光犀利,能幹凈利索處理掉企業碰到的問題……

相信他應聘時遇到的一定不是冷眼,而是其他企業的爭相聘用。或者索性創業,以成為企業老總們非常倚重的法律顧問。


他從不需要離開專業領域,不需要從頭開始,只需要在這個領域內專注地努力,直至達到一個高度,足夠強大,足夠自信,而別人很難挑戰。

殺死我們的從來不是舒適區,而是一顆追求安逸、不思進取的心。


02 80%的跳出舒適 都是在盲從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在經驗豐富遊刃有餘的時候離職出走,「跳出舒適區」創業,成為中年人的新時髦。

我的師兄許帆,就是其中的一員。

許帆本是國內知名4A公司的首席設計師,構圖新奇,色彩大膽,細節處理美輪美奐,是行業內知名的技術大牛。


然而33歲這年,許帆耐不住周圍朋友們紛紛辭職創業的誘惑,果斷辭職出走,開設獨立工作室。

做老闆聽來風光,甘苦自知。許帆本來只負責設計,小團隊有創意和文案,大團隊有媒介和客戶經理以及其他行政支持人員,所有工作有專人負責。


如今他卻要一手抓起所有的工作,而且要從頭開拓客戶。每天睜開眼睛,就是沉重的經營壓力。

大量的客戶維護和行政事務占據了許帆的思考和設計時間,交出的作品質量明顯下降,客戶十分不滿,來回返工,又進一步擠占了許凡的時間,損害了個人的口碑。

苦苦支撐了半年,賠了幾十萬,精疲力盡的許帆心不甘情不願地關閉了工作室,回到打工的軌道。

有數據顯示,我國每分鐘就會誕生8家新公司,每天都有上萬家新公司註冊,大部分創業公司都將在3年內破產、倒閉,創業失敗率高達80%


以創業方式來跳出舒適區,風險十分高。

近年來,有個更溫和的詞出現在「跳出舒適區」的道路上,就是副業剛需



在舒適的主業之餘,開拓一門或者幾門副業,用來增加收入,實現個人追求,聽起來似乎十分可行。

然而真正操作起來才發現,實施副業將不可避免地擠占主業和休息的時間,影響工作效率和身體健康。


同時副業意味著你將以業餘水平挑戰別人的專業水平,除非你的副業是主業的延伸,或者收費特別低廉。

很多人都在堅持一段時間的副業後,或者因為精力無法兼顧,或者發現同樣付出時間,投入在副業上遠不如精進主業能帶來更高的產投比。


最終仍然回到了自己的主業和習慣的節奏。


跳出舒適區,是對人生的積極努力,卻更是對未來的冒險。

你否定的不僅僅是現在的結果,更是前半生的人生智慧,無數血淚掙扎的努力,用盡心力才結交下來的人脈累積。

除非你已經有了足夠清醒的思考,累積了強大的實力,自信可以得到更好的生活。否則,請千萬不要盲目跳出舒適區。


03 我們拼盡全力 不過是為了用舒適的方式過一生

曾經有人問蔡瀾,如何走出舒適區?

蔡瀾反問:「為什麼要走出舒適區?」

提問者解釋:「大家說,待在舒適區里,早晚會被社會所拋棄。」

蔡瀾卻說:「把自己已經取得的成績和生活習慣妖魔化,真的是這個時代的悲哀。」

正如蔡瀾所言,舒適區並非洪水猛獸,反而是我們孜孜不倦努力的成就。

初入職場,我們青澀懵懂,到處碰壁。於是我們勤學好問,刻苦鑽研,為的是儘快熟悉業務,處理事情遊刃有餘,以更舒適的狀態開展工作。

資歷稍深,我們跳槽時更傾向選擇同行業企業,HR也更喜歡招聘行業內深耕的人。


因為這意味著專業技能、工作經驗和人脈資源能無縫隙過渡,以更舒適的狀態適應新崗位。

買房置業,絕大多數人會選擇在熟悉的城市,熟悉的商圈,首選是貼近工作場所或者目標學區。畢竟,我們買房的最終目的,是以更舒適的狀態享受生活。

所有經過我們艱苦努力才達到的舒適區,都經歷過無數次取捨,凝結著無數的心血,是我們不懈奮鬥的獎賞。只有在舒適區,我們才能發揮出最好的狀態。

比起跳出舒適區,深耕才是更好的選擇。

幾年前火爆的職場小說《杜拉拉升職記》里,描寫了職場小白杜拉拉深耕舒適區大獲成功的奮鬥史。



她曾經是個懵懂的職場新人,在銷售助理、行政主管間庸庸碌碌。

直到一個偶然的機會,她接觸到了HR的部分業務。杜拉拉意識到,這是一個適合自己,更能增值自己的區域。

「倔驢」杜拉拉在HR領域從0開始,一路拼殺,從崗位職責都搞不懂的HR小白,到可以對銷售們有指導作用的招聘專家;


從對薪酬績效一抹黑的門外漢,自學成才做了500強的薪酬經理。

每一步她走的辛苦萬分,每一步她卻又走得穩定而堅持。終於有一天,她成為行業內很受認可的薪酬經理,距離HR總監僅有一步之遙。

而且她以多年來的職場經驗,寫成新書《畢業頭三年》,銷售火爆,支持她實現財務自由。

如果她沒有在這個領域有足夠的積累,如果她盲目跳出熟悉的領域,自己創業或者轉行做其他,那麼她也許會艱難很多。

著名自媒體人連岳曾說:「人性是追求舒適的,一味強調脫離舒適,人就會覺得格外辛苦,似乎為了進步,永遠不能舒適,這樣的話,進步又有什麼意義?」

真正的舒適,絕不是在低配的生活里碌碌無為,也不是在無所事事中消磨時光,而是能滿足自己的真正追求,能平靜自己的上進內心,能讓自己在擅長的領域,被尊敬。

這樣舒適的一生,才是我們努力進步的意義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