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升級改造過程中的這些坑,你踩了幾個?

2019-09-19     艾維電影

當前,影院面臨一波升級改造的熱潮。不少影院都把提升聲光效果放在重要的位置,不惜花重金引進新的放映技術,比如4K放映機,沉浸式還音系統,雷射光源甚至是引進巨幕系統。

這說明,大家已經意識到,放映質量的提升更多依賴技術和產品的進步和升級換代。但就不少影院的實際來看,有的僅僅重視新建或改造時的一次性投入,而忽視了平時的維護和調校。

就拿放映畫面來說,不少影院建成沒幾年,用上了4K放映機、光源也換成了雷射、3D系統也是雙光路甚至三光路,但畫面仍舊模糊不清,尤其是3D電影更是看得頭昏腦脹、眼睛酸脹。對於觀眾的反映很不以為然,一句「我們的設備是最新的、我們用的是雷射光源」來回懟,這樣的現象還較為普遍。

這樣的回懟,觀眾自然不滿意。那問題出在哪裡呢?

艾維電影記者請教了技術專家,他們分析後,認為影院的認識存在誤區。觀眾的感覺是真實的,問題雖不是因設備老舊產生,但與維護調校有直接關係。就拿最基礎的畫面對焦來說,其實是不少影院放映機的鏡頭焦點沒有調實,造成畫面細節丟失,長時間觀看,眼睛自然酸脹。

雖然早在放映機安裝階段,工程師一般都會將焦點調整在最佳狀態並固定,但在其後長期的使用過程中,由於多種原因,會產生失焦,出現影像模糊。只要放映員細心觀察,很容易得到解決。

另外一種情況是,許多影院放映電影時,畫面中的白色字幕或高亮畫面後會有其他顏色鑲邊,這樣就破壞了影像色彩的細膩還原,整個畫面視覺感受很差。其實,這就是放映機彩色匯聚的問題。

理論上,每台放映機出廠前,都必須進行測試,不會發生彩色匯聚不良的情況。但經過運輸環節,放映機引擎受到振動,難免會出現位置偏離,出現的幾率還不低。有些程度不嚴重,安裝工程師也就過去了,但時間長了,問題變得更明顯。雖然觀眾不知道原因,但畫面影像質量下降是事實,看著不舒服難受是感覺得到的。這種情況在放映3D影片時更明顯一些。

還有一種情況是升級為RGB三基色雷射光源後產生的,就是在放映的畫面影像上有一些雜散的斑點,這種現象在畫面中央或較亮的影像是特別明顯。這就是所謂的散斑,嚴重時當然會影響放映質量。產生的原因當然很簡單,就是消散斑裝置存在問題。比如微型電機個別損壞、某個次低音單元不工作等。

其實,以上這些現象,一般放映員都應該注意到,有些只不過是舉手之勞,有些疑難問題反映給維保單位也能解決,且不用花錢。

但實際情況是領導不懂也不重視,以為TMS自動放映了,只要放映員管管牢就行了,工資不高缺少關懷,放映員也就得過且過了。

要解決這些問題,並不困難,只要重新調整一下鏡頭焦距,把鏡頭文件保存即可;彩色匯聚不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雖一般放映員無法解決,打個電話,維保單位工程師一般都能解決;至於散斑,仔細去銀幕後觀察一下,排除也不複雜。

另外,還有一個認識誤區,就是放映機流明輸出與銀幕尺寸符合設計要求,放映亮度就能達到標準。

而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

就拿氙燈光源來說,一方面,燈泡在工作300小時後,其亮度自然下降,另一方面,隨著氙燈工作時間的延長,其陰極電極會消耗,使得電弧在反光鏡第一焦點位置發生偏移,導致光線利用率會下降,投射畫面偏暗。

為杜絕這種現象,我們就要提前對氙燈的光衰做功率補償,另外通過放映機光源三軸校準功能重新校準。

還有,經常清理鏡頭與放映窗玻璃表面的灰塵以及放映機光路的灰塵都會提高銀幕亮度。而且效果比較明顯。清潔前後,銀幕亮度增加1-2個FL是很容易達到的,同樣,保護好銀幕或銀幕換新,同樣會獲得1-2個FL的提升。

最後,關於2D與3D放映的轉換問題。雖然目前的3D系統均具備了2D/3D放映雖放映通道的自動轉換,但不涉及光源輸出亮度的轉換,銀幕亮度不達標,要麼3D放映達標,2D放映不達標,要麼2D放映達標,3D放映不達標。事實上,按目前的3D放映技術,2D/3D同時滿足亮度要求是不可能的,只有通過調整光源輸出流明數來滿足。

因此,艾維電影記者提醒大家,不要光顧了技術設備的升級,日後的維護調校同樣值得重視和加強,而後者才是根本。

本文摘自《現代影院運營實務系列——技術分冊》,作者已做修改。

想要了解更多電影方面資訊詳情,搜索作者微信公眾號「艾維電影」或者微信號film186」!精彩內容與你共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c_PR20BJleJMoPMbmQ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