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預售套票,一個不小心10塊錢看一場電影的時代又回來了

2020-03-09     艾維電影

時至今日,全國影院因新冠肺炎疫情已閉門歇業一個半月,影院何時復工尚無時間表。為了疫情過後,能及時拉回觀眾,不少影城未雨綢繆,提前賣起了優惠套票。例如,杭州兩家CGV影院的工作人員貼出了CGV的套票:「88元4張普通廳觀影券」、「128元4張IMAX廳觀影券」。相當於22元一張普通電影票,32元一張IMAX電影票。相比平時,確實優惠了不少,特別是IMAX廳。


這樣的優惠措施一時間在圈內流行起來。然而,哪裡有市場,哪裡便會有價格戰。如果說CGV的票價算得上優惠的話,那麼有些影城則可以算是低價了。有99元6張的,也有138元12張的……折算下來,平均一場電影只需花十幾元。曾經,電影票的售價不能低於19.9元,但這次在預售電影票的行動中,不少影城已經遠低於19.9元了。


「大家都在關注著同一圈子內其他影城的動態,你開始預售了,我也馬上做起來,你99元4張票,我99元6張票。這跟平時是一樣的,平時我們也拿著手機,時時關注著其他影城的票價,一有波動,立馬做調整……」某影城經理描述了同一圈子內的競爭狀況。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個詞:博傻理論。


博傻理論的提出者是20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凱恩斯,他創立的「宏觀經濟學」,與弗洛伊德所創立的「精神分析法」,以及愛因斯坦發現的「相對論」一同,被稱為二十世紀人類知識界的三大革命。這個理論的精髓原本是這樣的:在資本市場中,人們之所以完全不管某個東西的真實價值,而願意花高價購買,是因為他們相信將來會有一個更大的「笨蛋」,會花更高的價格從他們那兒把它買走。


這種博傻的例子,生活中隨處可見。


1720年,在英國股票投機狂潮中,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無名氏創建了一家莫須有的公司。自始至終無人知道這是一家什麼公司,但股票認購時卻有近千名投資者瘋狂搶購。在這批投資者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科學家牛頓。結果,牛頓的股票根本沒人接盤,這導致牛頓虧了2萬英鎊,相當於他十年的收入。痛苦的牛頓因此感嘆:「我能計算出天體的運行,但人們的瘋狂實在是難以估計。」


在上面的故事中,人們並不知道這家公司的真實情況,大部分人也不太相信這家公司能夠盈利,但總覺得會有更大的笨蛋出現,高價接盤自己的股票,所以會爭相購買。在博傻理論中,只要自己不是最後一個「笨蛋」,就會盈利。可惜的是,牛頓成了那個最後的「傻瓜」,接下了這個盤,於是虧得一塌糊塗。


這大約是投機與投資的最大區別。投機並不需要去判斷投資對象的真實價值,它只需要判斷有沒有下一個傻瓜。


又比如說,很多小農產品,價格不受國家價格調控,於是各路資金前仆後繼的蜂蛹入市,使得這些小農產品變成了金融槓桿工具。比如大蒜,在大蒜市場,幾乎每一年都有機會投機。莊家布局,用自己最差的貨,找市場中有影響力的經紀人,做自己的代辦,自賣自買。這時如果儲存商看到自己的貨比這個交易的貨好,就是出售也會提高要價,而不零售,就控制了貨源市場流通。在市場中,經紀人最敏感,看到有利潤,會入市短炒,高拋低吸,掙取利潤,這樣就會對市場起到推波助瀾,也會帶動場外資金入市。只要手裡有了蒜,就會喊漲,竭盡全力招攬下一個接盤人。


博傻這種行為在股市表現得尤為明顯。「傻瓜贏傻瓜」,每一個參與股市的人都相信「高價之上還有高價,低價之下還有低價」,並且總有一個傻瓜,會接自己的盤。只要自己不是最後的傻瓜,盈利就不是問題。



在電影市場的價格戰中,何嘗不是如此。人們永遠都相信:市場中總有人比我出的價格更低。於是,大家都跟著降價。深怕自己成為價格最高的那個,從而流失了觀眾。

哪裡有投機,哪裡就會有「博傻行為「。像電影這種傳統的行業,在發展最迅猛的那幾年,你隨便拉幾個投資者問一下,他們也肯定不會相信這個行業會一直繁榮下去。但假如再問一問他們會不會參與這場投機,答案肯定也是驚人的一致:會!


時至今日,博傻行為不曾消停。很多人並沒有規避風險,而是更加亢奮的跟風炒作。他們篤信,自己並不是最後一個傻瓜,別人做得好,為啥我做不好。


「博傻」,作為一種理論,是中性詞,並無好壞之分。但作為一種經營手段,參與博傻之人,未必能得到回報。例如,將票價降到最低,你想像中應該是爭取到了更多的觀眾,但如果細算一筆帳,在價格戰中獲得勝利的人,往往付出了更高的代價。電影市場不會因為無限制地降低票價而做大,縱觀北美電影市場近十年來的票房和觀影人次,票房的增長反而應當歸功於票價的上漲。

如今,各家影院都在比復業後誰推出的優惠力度大,而很少去比影院的公共衛生安全做了哪些工作,也沒有去比觀影環境和效果怎麼樣……總體來說,某些影院的競爭、營銷方式是比較低級的。今後,觀眾更在意的是衛生狀況、綜合體驗等方面,而很多影院恰恰忽略了這些方面去一味地比價格。無數成功的案例告訴我們:在影院經營中從來都是比誰活得更久。所以,在經營中,別總是在價格上比來比去從而失去理性,一不小心自己成了那個「最後的笨蛋」。

參考:1.百度百科「博傻理論」

2. 360圖書館:博傻理論:蠢不可怕,別做最蠢的人 發布者:Karl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gVivnAB3uTiws8KiKB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