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淘媽
每個家庭自從有了孩子後就把大半的精力投在孩子身上了,就是希望能讓孩子變得足夠優秀、成功。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也打著「為孩子好」的旗幟,做出了很多傷害孩子的事情。像以下這幾種做法,看似是為孩子好,實則對孩子傷害很大,看看你有沒有做過。
1. 打擊、否定孩子
有些父母信奉「打擊式」教育,對於孩子做的不到位的事情,少不了一頓批評、否定。甚至孩子已經做的很好了,家長還是習慣性地打擊孩子,美其名曰「怕他驕傲,為了激勵他更加努力」。其實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就能想通,你工作中出現一點差錯,老闆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批評。或者你已經很努力,工作做的也很好,老闆卻說「你這比起XX還差得遠」。聽到這樣的話,你的感受如何?一塊被釘滿釘子的木板,即使把所有的釘子都拔乾淨,木板也已千瘡百孔,再難恢復平整光滑。
家長想要通過打擊的方式激勵孩子,這種心理我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長期這樣否定孩子,會給孩子帶來無法想像的傷害。孩子最信任的人其實就是父母,如果連父母都覺得自己不好,孩子慢慢就會變得很自卑,自己也會覺得「我很差」。孩子這種原生的自卑,會影響一生。在我看來,溫柔的鼓勵比冰冷的否定要更為有力量。即使孩子表現不好,告訴他沒關係,相信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會越來越好的。孩子從父母那裡建立起自信,會變得越來越優秀的。
2. 總強調自己的犧牲
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人就經常能聽到父母這樣說「要不是因為你,我怎麼會這麼辛苦?」「如果不是你,我現在也是行業的佼佼者。」其實父母說這樣的話,無非就是希望得到孩子的理解,讓孩子變得更好。只是他們沒有想到,這些話對於孩子來講有多麼的沉重。孩子沒有選擇的權利,就被動的變成了一個虧欠者。父母的這些話,會讓孩子充滿愧疚感,覺得父母這樣都是自己拖累的。如果父母一直在過分強調自己的付出,自己的犧牲,只會壓的孩子喘不過氣來。事實上,愛,從來都不是犧牲,而是本能。
3. 忽視陪伴的重要性
淘媽知道的一對夫妻,兩人都是在鐵路工作。孩子出生後的3個月媽媽就去上班了,孩子交給奶奶帶。夫妻兩每年就過年的時候回幾天,平時都是給孩子買東西郵寄過去。他們覺得趁孩子小,多賺點錢,以後能給孩子提供好的生活和教育。可是他們每次回家,孩子都不和媽媽睡,就要找奶奶。到了上學的年紀,他們想要接孩子去市裡上學,孩子怎麼都不跟爸爸媽媽走,甚至說「你不是我媽媽」。聽到這話媽媽有多傷心,可想而知。最後是奶奶陪著孩子一起去了市裡的家,孩子這才正常上學了。
有多少父母和這對夫妻一樣,覺得只要多賺錢,給孩子買最好的東西就夠了。殊不知,對於孩子來講,多麼貴重的東西都比不上爸爸媽媽的陪伴。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更不應該缺席。一個情感富足的孩子,才能更好地愛自己。父母給孩子的陪伴和孩子,會讓孩子變得溫柔和強大。
4. 凡事滿足孩子
有些父母覺得愛孩子就是給孩子他想要的,不管孩子提出什麼要求,只要自己能做到就會無條件滿足。每當孩子提出要求,家長不去考慮孩子是否真的有這樣的需求,而是覺得別人有的,我家孩子也得有。哪怕父母省吃儉用,也要給孩子最好的。所以現在很多本不富裕的家庭,卻養出了一個花錢大手大腳的「富二代」。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甚至稍有不如意還會埋怨父母沒有滿足自己。一個「有求必被應」的孩子,缺乏獨立能力,容易攀比,覺得父母為自己做的都是理所當然,不懂得感恩。這樣的孩子最後也會變得自私自利,只懂索取,不懂付出、回報。
淘媽說:教育孩子也是一種修行,有智慧的父母,教出的孩子大多很優秀。相反,在教育中常做以上這些事的父母,結果往往會讓你很失望。如果你也犯了以上這些錯,趕緊改過來,用正確的教育成就優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