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犯了錯,該不該向孩子道歉?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2021-03-21     淘媽育嬰

原標題:家長犯了錯,該不該向孩子道歉?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文|淘媽

周末帶娃在小區玩,旁邊也是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孩子手裡本來拿著一張圖畫(估計是自己畫的),看到沙坑就想要去玩沙子,然後把畫交給媽媽拿。這位媽媽拿到畫後不久就接了個電話,聊得時間挺久。估計是媽媽站累了,順手就把孩子的畫墊在長椅上坐了上去。等孩子過去要畫的時候,發現被媽媽坐在屁股下,變得皺皺巴巴,有一邊還撕破了。孩子立馬帶著哭腔說「你幹嘛把我的畫坐在屁股下,你看都坐壞了。」媽媽也是才意識到,哭笑不得,說「媽媽不是故意的,剛剛打電話忘記了,還以為是沒用的紙呢。」孩子對媽媽的解釋不滿意,要求媽媽向自己道歉,媽媽卻說「我是媽媽,怎麼能和孩子道歉呢?」孩子反問「你不是告訴我做錯事情就要道歉嗎?那你是不是做錯事情了?」媽媽有些無奈「媽媽是做的不對,可我是大人啊。」聽到媽媽的回答,孩子生氣地扭頭就走了。

我不知道這一幕在多少家庭上演過,至少我們這一輩人是很少能聽到父母向自己道歉的。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會教育孩子「做錯了事情要道歉」,但是「對不起」這三個字卻很難從我們當父母的嘴裡說出。最後都是用「吃飯了」、「作業寫完了嗎」,或者是隨便轉移個話題來打破尷尬。難道說大人做錯事就不應該向孩子道歉嗎?

家長不向孩子道歉背後的原因

要問為什麼讓家長對孩子說「對不起」那麼難,其實歸根結底就是「面子」在作祟。大多數家長都認為:我是爸爸(媽媽),是孩子的長輩,我怎麼可能向孩子低頭認錯,甚至還說對不起呢?這樣我以後在孩子面前還有權威可言嗎?那孩子不得騎我頭上來嗎?

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不願向自己的尊嚴低頭,讓父母錯失了一次又一次向孩子道歉的機會。很多人都因為父母童年時欠自己一句「對不起」而在成年後依舊耿耿於懷。

家長不願向孩子道歉,有何影響?

1. 不利於保持親密的親子關係

那些不向孩子道歉的父母,其實也就表示在他們心裡,他們是高於孩子的,沒有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地位。但是我們知道,親近的親子關係,一定是父母認為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這樣就能拉進孩子和父母的距離,從而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以及和諧的家庭氛圍。

2. 影響孩子的是非觀

我們經常告訴孩子「做錯事情要道歉」,孩子基本上都能做到。但是到了我們做錯事的時候,卻再三找藉口,就是不願道歉,這就屬於是「雙標」。父母的這種做法也會讓孩子產生疑惑「媽媽說做錯事要道歉,那她為什麼不道歉呢?是不是不道歉也是可以的?」家長的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孩子以後可能做錯事也會逃避責任、推諉、不願道歉。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其實有時候不需要你苦口婆心說很多,只要你做的到位,孩子看在眼裡,也會慢慢內化成自己的言行。

家長該如何向孩子道歉?

很多家長倒是也會道歉,只是說的話很難讓孩子接受,例如:

「好了好了,我知道剛剛跟你發脾氣不對,以後我會注意的。」

「媽媽剛剛打你是不對,但要不是因為你不聽話,我怎麼會動手呢?」

這樣的道歉方式要麼是太敷衍,要麼就是不誠懇,難怪孩子不接受。我們不要認為孩子小,隨便糊弄一下就過去了。要知道,父母真誠的道歉會贏得孩子更多的尊重。所以,下次向孩子道歉的時候,不妨按照這幾步來。

承認自己做錯了什麼事

在向孩子道歉的時候,家長首先要承認自己做錯了什麼事,並且不要為自己犯的錯找各種理由。就像我們開頭說到的母子,媽媽其實可以大大方方跟孩子講「對不起,媽媽把你畫的畫坐壞了,實在不好意思。」當你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孩子就能感受到你的態度,而且對你的「氣」也消了很多。

解釋自己這麼做的原因

解釋也是道歉中很重要的一步,雖然你做錯了,但是你也應該讓孩子知道你為什麼會這樣做。還是拿開頭提到的媽媽來說,媽媽在說完對不起後,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當時在打電話,忘記了手裡拿的是你的畫,還以為是沒用的紙。媽媽真不是故意的,你能原諒媽媽嗎?」因為我們犯錯大多數時候都不是故意的,和孩子解釋清楚後,更容易獲得孩子的原諒。

尋找解決方案

家長雖然道了歉,但錯畢竟是犯了,已經讓孩子不開心了,那我們就要遵照解決方案,儘量彌補孩子。像那位媽媽就可以告訴孩子「媽媽回家幫你把撕壞的地方粘好,然後想辦法讓畫變得更平整些,可以嗎?」當你做到這一步,孩子看到自己的畫還有希望變好,也就沒那麼生氣了。而且這還能拉進媽媽和孩子的距離。同時也在無形中教育了孩子——要為自己犯的錯承擔後果。

淘媽說:其實我覺得家長向孩子道歉並不是什麼丟面子、失尊嚴的事情。如果你知道你的一句「對不起」能換回孩子對你更多的尊重,拉進你和孩子的距離,也能培養孩子正確的是非觀的話,這三個字估計也就沒那麼難說出口了。所以,下次做錯事,請認真向孩子說聲「對不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NqAVXgBDlXMa8eqhr_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