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開始嚴查大噸小標了嘛?這些用戶如是說

2020-12-03     中國卡車網

原標題:你那開始嚴查大噸小標了嘛?這些用戶如是說

廣元交警開展貨車「大噸小標」排查整治工作、江西武寧追蹤溯源集中排查整治貨車「大噸小標」安全隱患、常德市工信局聯合開展「貨車非法改裝」「大噸小標」專項整治行、安徽對大噸小標、非法改裝客車、座椅、客貨混裝等進行嚴厲查處……

自大噸小標事件曝光後到現在,這場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尤其是在4月份國務院安委會印發《全國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中明確了,2022年基本消除貨車非法改裝、「大噸小標」等違法違規突出問題」,全國上下都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排查整治工作。

大噸小標引起廣泛關注

上牌難,收益難 受傷用戶知多少?

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看似是對安全隱患的排查,卻牽一髮而動全身,車企的車還要不要繼續生產?已經買車的用戶還能不能用?都排查了物流還怎麼送……

實際上這場大噸小標排查整治活動受傷最重的莫過於用戶,最突出的問題是上牌難,最集中的問題則是收益難。

「11月19日接到通知,3.8升排量的車已經不能上牌了,現在大家都觀望著呢,不能上牌對於運輸來說肯定不是好事,這類車型主要進行城市餐飲、冷鏈的運輸,從動力性、經濟性上來說最合適了,但是按照法規要求,空車就超重900公斤。」九州通匯冷鏈運輸公司負責人周廣山告訴中國卡車網記者。

用戶對輕卡承載能力的關注

據周廣山介紹,在北京地區,使用4米2車型超載運輸的物流企業很多,從企業的運輸成本考慮,這類車型在運輸量、動力性和維護上性價比較高,北京市場上牌叫停也讓物流企業們在觀望的同時不得不考慮更換車型,但是車型的更換意味著成本的調整以及車輛的浪費。當然,對於物流企業來說,最糟糕的並不是目前不能上牌的問題,如果以後不能上路的話,對於物流企業才是真正的殺傷力,成本損失不可估量,可能如周廣山所言「物流運輸得癱瘓」。

對於物流企業來說如此,對於散戶來說更甚。據河北用戶危學博介紹,他目前使用的車輛進行百貨運輸,當地對藍牌超載治理比較嚴格「沒法兒開了」,按照行車證,他的車輛只能運輸1.3噸貨物,但是對於運輸需求來說遠遠不夠,他平時主要是2-3噸的貨運量,多的時候4-5噸貨,如果按照行車證運輸,意味著之前一趟可以運輸的貨物需要運輸至少2次,在利潤不變的同時,成本卻增加了至少一倍,談何賺錢?

與危學博類似,遼寧省的用戶劉克科告訴中國卡車網記者,儘管大連市對於超載還沒有嚴查,但是據老家朋友反映,朋友天天為配貨發愁,有的貨給的運費太低,不超載運輸的話,根本不賺錢,「現在不是不賺錢,而是拉得少了都賠錢,誰還敢拉?」

實際上無論是物流企業還是散戶,大噸小標的嚴查對大家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成本的增加,利潤的下降,而運輸則是以盈利為前提,沒有盈利的運輸如何叫運輸?

風雨之下 誰動了用戶的奶酪?

數據顯示,截止到2020年上半年,我國藍牌輕卡保有量557萬輛,50%(280萬輛)左右車輛存在超載現象,其中85%(240萬輛)從事城市物流運輸行業。

從數據不難看出,藍牌超載運輸的車輛實際上還是民生運輸的主力,如果嚴格執行一刀切,基本上大部分的藍牌車都會「淪陷」,成為政策下的「犧牲品」。

那麼為何大家鋌而走險也要使用4米2的車型進行超載運輸呢?我們先從目前的超載嚴查來進行倒推。

提到超載很容易掛鉤的一個詞就是安全,無論是什麼車型的超載都會產生安全隱患,但是從目前4米2車型的配置來說,安全隱患與早期車輛相比大大減少。現在的輕卡都趨向與高端配置,安全設計更是比比皆是,國家也強制要求輕卡安裝了ABS,按照標準裝載一噸多的藍牌輕卡實際的運載能力早已遠超與此,這也造成了用戶的「大膽超載」。

用戶留言反饋車型的需求

當然,之於用戶來說,超載最直接的原因則是利潤。運費持續低迷、油費、過路費、車輛維護費用等等卻只增不降,用戶的利潤空間被擠壓得越來越小,多拉貨多賺錢成為了大家不言而喻的共識。

按照最新的貨車車型分類標準,藍牌貨車到了2020年1月1號必須符合總質量少於4.5噸的標準。4.2米藍牌輕卡還有一個硬性指標,那就是最大允許總重在4.5噸以內,這就直接表明了超載現象被列入了重點打擊行為。

重壓之下,物流用戶該何去何從呢?一部分人會選擇換成黃牌,例如用戶危學博為了滿足需求則準備更換成黃牌車輛,還有一些用戶選擇了重載型車輛。江蘇用戶秦占友告訴中國卡車網記者,他目前使用的重載型車輛運輸6噸都很輕鬆,在他看來,如果使用藍牌車輛合規運輸2.5噸的貨物很困難。

更換車輛誠然是一個途徑,但是所謂存在即合理,藍牌車輛從面向市場開始的定位清晰到現在的被列為超載對象,一方面是用戶追求利潤使然,另一方面則是企業迎合需求推動,一刀切顯然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從目前的使用狀態來看,眾多用戶都呼籲法規提高藍牌的車輛總重量,發揮出它真正的實力。

雪崩之下,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大噸小標現象的產生,將是一次對車型合規使用的靈魂考驗,用戶也好、企業也罷,甚至對法規也是一次叩問,究竟未來將何去何從,我們期待市場作出最好的回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6JeR3YB2uKmW_kO27Q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