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九,玄天真武大帝飛升日,見轉者可獲福無量!

2019-10-05   嘉域李浩誠

九月初九,玄天真武大帝飛升日!

真武大帝又稱玄武大帝、九天盪魔祖師、無量祖師、三元都總管、九天游奕使、佐天罡北極右垣大將軍、協運真君、治世福神、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金闕化身盪魔天尊等。全稱「祖師北極法主真武佑聖靈應真君玄天上帝」,尊居元和遷校府。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中的武當山便是真武大帝的應化道場。

真武大帝,形象非常威武,其身長百尺,披散著頭髮,金鎖甲冑,腳下踏著五色靈龜,按劍而立,眼如電光,身邊侍立著龜蛇二將等。《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曰:真武帝君原來是凈樂國太子,生而神靈,察微知運。長大成人後十分勇猛,唯務修行,發誓要除盡天下妖魔,不願繼承王位。後遇紫虛元君,授以無上秘道,連越游東海,又遇天神授以寶劍。入武當(太和山)修煉。居二十四年功成圓滿,白日飛升,玉帝下令敕鎮北方,統攝玄武之位,並將太和山易名為武當山,意思是「非玄武不足以當(擋)之」。

九月初九當日向北方跪誦報恩寶誥,可為父母師長祈福消災、介祥延瑞。

玄天寶誥

志心皈命禮。

混元六天,傳法教主。修真悟道,濟度群迷。普為眾生,消除災障。八十二化,三教祖師。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三元都總管,九天游奕使。佐天罡北極,右垣大將軍。鎮天助順,真武靈應。福德衍慶,仁慈正烈。協運真君,治世福神。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金闕化身,盪魔天尊。

志心皈命禮。

北上太虛,無上常容。天寂虛玄梵境,太乙真慶宮。真玄上聖,九天右奕使。左領天罡,北極右垣大將軍。太極真宗,太玄慈父。靈通大妙仙,八威九光聖。執干元帝心印,秉陰靈北極符。總玄武右弼司,判左領聖府院。誓斷妖魔,救護群品。匡扶劫運,統攝萬錄。威德無邊,神通浩溥。巡遊十洞,檢察諸天。福佑孝忠,剿除孽害。至聖至神至帥,鎮天真武,治世福神。玉虛師相,紫皇天乙真君,玄天仁威精微上帝,金闕化身天尊。

志心皈命禮。

北方境內,玄武位中。始從金闕以化身,終輔玉皇而斷惡。修真學道,功成於四十二年。拯世利人,澤被於千萬億劫。有求皆應,無願不成。威德廣被於乾坤,願力宏深于海岳。功過必察,賞罰無逃。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真武助順,靈應真君,玉虛師相,玄天上帝,終劫濟苦天尊。

至心稱念終劫濟苦天尊,不可思議功德!

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化身

據《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變化之身,托生於大羅境上無欲天宮,凈樂國王善勝皇后之子。皇后夢而吞日,覺而懷孕,經一十四月及四百餘辰,降誕於王宮。後既長成,遂舍家辭父母,入武當山修道,歷四十二年功成果滿,白日升天。玉皇有詔,封為太玄,鎮於北方。

屈原《楚辭》之《遠遊》篇有句稱:「召玄武而奔屬」。玄武七宿之形如龜蛇,故注稱:「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北宋開寶年間,玄武神降於終南山。

太平興國六年(981)封為翌盛將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加封為翌聖保德真君,後為避聖祖趙玄朗之諱,改玄武為真武。宋真宗、宋徽宗、南宋欽宗等屢有加封。元代大德七年(1303)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明成祖崇奉真武,御用的監、局、司、廠、庫等衙門中,都建有真武廟,供奉真武大帝像。永樂十年(1412)又命隆平侯張信率軍夫二十餘萬人大建武當山宮觀群,使武當山真武大帝的香火達到了鼎盛。

《佑聖咒》稱真武大帝是「太陰化生,水位之精。虛危上應,龜蛇合形。周行六合,威懾萬靈」。因此,真武大帝屬水,當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明代宮內多建真武廟就為祈免水火之災。

玄天真武大帝聖地

武當山為中國道教名山之一,古名歲上山,太和山。武當山,古稱「方圓八百里」高險幽深氣勢磅礴。山景以雄為主,兼有險、奇、幽、秀等多重特色。中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崖、二十四澗、十一洞、三潭、九泉、十石、九井、十池、九台等風景勝跡。主峰天柱峰海拔一千六百一十二米,素有「一柱擎天」的美譽。環繞主峰的眾峰俯身含首,朝向主峰,宛如眾星拱月、形成「萬山來朝」的奇觀。武當山有「靜八景、動八景」的自然景觀。靜八景有「天柱曉松」「陸海奔潮」「平地驚雷」「雷火煉殿」「祖師映光」「空中懸松」「月敲山門」「金殿倒影」。動八景有「金猴跳澗」「海馬吐霧」「黑馬巡山」「飛蟻來朝」「烏鴉接食」等。景致各有佳處,妙趣橫生,耐人尋味。

武當山相傳為上古玄武(即真武)得道飛陸之地,後世認為非玄武不能當此,故名武當。杜光庭祖師將其列為「七十二福地」之一。歷朝帝王對武當山均有加封。元大德八年(1304)封為「武當福地」,明永樂十五年(1417)封為「大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封為「治世玄岳。」

武當道教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組成。在道教崇奉的眾多神靈中,被尊為至高無上的「三清」「四御」以及「十方天尊」等在武當山都排在了不顯眼的位置,而在顯赫位置上供奉的是玄天上帝。北極佑聖真君者,乃玄武七宿,後人以為真君,作龜蛇於其下。宋真宗避諱,改為真武。靖康初,加號佑聖助順靈應真君。圖志云:「真武為凈樂王太子,修煉武當山,功成飛升。奉上帝命鎮北方。被發跣足,建皂纛玄旗。」明朝御製碑謂,明太祖平定天下,陰佑為多,建廟南京崇祀。及太宗靖難,以神有顯相功,又於京城艮隅並武當山重建廟宇。兩京歲時朔望遣官致祭,而武當山又官督祀事。明憲宗嘗范專金為像。每年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用素饈致祭。

在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東西南北四方都有神獸鎮守著。它們分別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玄武是鎮守北方的神。古人把北方七個星宿想像為龜蛇相纏的形象,稱為玄武。古書上記載:玄武,北方之神,龜蛇合體。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其形如龜蛇,龜蛇即玄武。「玄,龜也;武,蛇也。此本虛、危星(北方七宿中星宿)形似之。」故稱北方七宿為玄武。「北方玄天,五炁徘徊,中有黑帝,雙皇太微,總領符命,仙煉八威,青裙羽屬,龍文鳳衣,上帝所舉,制至玉階。」玄天上帝是儒教祭祀五方帝之一,其獸為玄武。

玄武為「四象」之一。「四象」即青龍、朱雀、白虎、玄武。中國古人早在殷代前後,同時把東方的若干星星想像成一條龍,春天黃昏時出現在南方的若干星星想像一隻鳥形,西方的若干星星想像為一隻虎,北方的若干星星想像為龜蛇形象。二十八星宿體系形成之後,就把它們一分為四,每七宿組成下述一種動物形象。《書傳》稱:「四方皆有七宿,可成一形。東方成龍形,西方成虎形,皆南首而北尾;南方成鳥形,北方成龜形,皆西首而東尾。」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五方配五色的說法流行後,四象就分別配上了顏色,成為東方青(蒼)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龜蛇)。從史料記載來看,中國四象最先產生,再創立四獸的同時,也創立了二十八宿。所謂二十八宿,即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將黃道(太陽和月亮所經天區)的恆星分成二十八個星座,稱「二十八宿」。「宿」者,指星的位次和集合體,即一撮星也二十八宿以北斗(大熊星座)斗柄所指角宿為起點,由西向東排列,它們的名稱與四象關係為:

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胄、昂、畢、觜、參;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

古人崇拜星宿是因為星體的存在和運行有著極大的神秘感,同時,人們還可根據星辰來確定方位和測定季節時令。二十八與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結合在一起,成為中國古代劃分天區的標準。二十八宿體系不僅是古人觀測日、月、五星位置的坐標,而且有些星宿還用來測定歲實季節的變化。

至於龜蛇,也是古代有名的神靈。龜為「四靈」(龍、鳳、麟、龜)之一。早在殷商時代,就有神龜知人情、知吉凶,可充當神人之間媒介的說法。

龜能明於陰陽,審於弄德。先知利害,察於禍福。保佑勝戰,以及長生不老,行氣道引,使人致富等神性,竟稱(龜者天下之寶也)!

有名的「河圖洛書」這一典故,也與龜有關。《易·繫辭上》謂:「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傳說,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者「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者洛書。於是伏羲氏根據這個「圖」和「書」書畫成了八卦,此即《周易》之來源。

據宋朝方田子編撰《太上說玄天玄武本傳神咒妙經》記載,太上老君八十二化身為玄武,黃帝紫雲元年托胎於凈樂國善勝皇后,於三月初三降臨人間。

王太子不願繼承王位,潛心會道,十五歲辭別父母進太和山修練。在絕壁的岩洞裡苦修四十二年,於九月初九的清晨,得道升天。非玄武不足當之」,自此,太和山改名為武當山。

玄帝真武者,蓋起於宋代羽客之言,即《元洞玉曆記》所謂元始說法於玉清,下見惡風彌塞,乃命周武伐紂以治陽,玄帝收魔以治陰,「上賜玄帝披髮跣足,金甲玄袍,皂纛玄旗,統領丁甲,下降凡世,與六天魔王戰於洞陰之野,是時魔王以坎離二炁,化蒼龜巨蛇,變現方成,玄帝神力攝於足下,鎖鬼眾於酆都大洞,人民治安,宇內清肅」者是也,元嘗加封,明亦崇奉。此傳所言,間符舊說,雜以鄙言,盛夸感應,如村巫廟祝之見。初謂隋煬帝時,玉帝當宴會之際,而忽思凡,遂以三魂之一,為劉氏子,如來三清並來點化,乃隱蓬萊;又以凡心,生哥闍國,次生西霞,皆是王子,蒙天尊教,舍國出家,功行既完,上謁玉帝,封盪魔天尊,令收天將;於是復生為凈洛國王子,得斗母元君點化,入武當山成道。玄帝方升天宮,忽見妖氣起於中界,知即天將,擾亂人間,乃復下凡,降龜蛇怪,服趙公明,收雷神,獲月孛及他神將,引以朝天。玉帝即封諸神為玄天部將,計三十六員。

玄武的人格化過程是漫長的,最終完成於北宋。道士們將玄武形象描述為「披髮黑衣,仗劍蹈龜蛇,從者執黑旗」。「凈樂國王太子,遇天神,授以寶劍,入武當山修道。久之,無所得,欲出山。見一老嫗操鐵杵磨石上,問磨此何為,曰:『為針耳。』曰:『不亦難乎?』嫗曰:『功久自成。』真武悟。遂精修四十二年,白日沖舉」。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個故事不僅以其深刻的哲理啟示著後人,同時也在暗示著人們,玄武是真實存在的,這位王太子如果不是紫氣元君化做一位老太婆以鐵杵磨針點化他,他將耐不住深山老林中的寂寞和風餐露宿的折磨而功虧一簣。

在北宋之前,道教就完成了玄武從動物崇拜到人、再由人到神的塑造。到了南宋,玄武地位、神格逐步升級,歷代皇帝屢加聖號,崇奉至極。武當山也由此形成了以崇奉玄武為主要特徵的武當道教。

自宋代起,幾乎歷代的封建皇帝都極力推崇玄武,扶植武當道教,以至到了明朝,武當道教從興隆走向鼎盛,武當山成了全國最大的道場。

要說各代皇帝推崇玄武的原因,則要講講玄武升天后的作為。玄武升天后,道教傳說中的彼岸世界(天界)里,魔妖迭起,打鬥廝殺。元始天尊在天宮中說法傳道時,黑毒血光穢雜之氣都衝進了南天門。元始天尊盛怒之下,命玄武鎮魔除妖。玄武以其勇猛,率三十萬天兵天將一夜之間降伏了妖魔。「始判六天」就是對他那次出征戰績的評價。打那以後,元始天尊就命玄武鎮守北方,並要經常下降到人間「普福生靈,操扶社稷」。

這位維護天界秩序的猛將下降到人間自然也是保皇權、扶社稷的靈應之神。考察歷代封建皇帝對玄武的封號,幾乎都少不了「保祚佑聖、護國定亂、社稷家神」等內容。據史書記載,明成祖朱棣以「清君側」名義發兵誓師時,就曾扮成了玄武「披髮仗劍」的形象。

明成祖朱棣奪取皇位後,把武當道教推上了頂峰。這位皇帝從營建武當道場的勘測設計,遣功臣貴戚現場督工,到武當道人如何修持等都親下聖旨。明永樂年間,通往武當天柱峰的一百四十華里的神道兩旁丹牆翠瓦,布滿了建築。宮觀廟宇,經堂道房多達兩萬間。武當山以「治世玄岳」的崇高地位成為全國的道教活動中心。

宋代首先出現玄武的人格化圖像。據《夷堅支志》景卷三,宋孝宗時進士葉方,曾得到一張舊畫,上書「真武仗劍坐石上,一神將甚雄猛,持斧拱立於旁」,有人疑是唐吳道子畫,恐怕不可靠,但這是早期玄武真君像無疑。在此基礎上,玄武神像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變得極有特色,據宋人趙彥衛《雲麓漫鈔》繪其像為北方之神,被(披)發黑衣,仗劍踩龜蛇,從者執黑旗。這是玄武帝的標準像,後世真武的各種造像,均以此為準。

真武在宋代開始發揚光大,到了元代,蒙古皇帝也很迷信真武。元世祖忽必烈於至正四年(1344)開始營建大都城,有龜蛇現於高梁河上(今北京西直門外),忽必烈昭群臣問吉祥。大臣承其意附合道:「國家受命朔方,上值虛、危(二宿),其神玄武,其應龜蛇,其德惟火,水勝火,國家其有宋乎!」當時,南宋還享有中國半壁江山,諸臣之言正中元世祖下懷,於是忽必烈下詔於其地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時,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神。但真武信仰遠到鼎盛,還是在明朝永樂年間。

明成祖(即永樂帝)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被封在燕京(今北京)做燕王。始稱其貌奇偉、智擁有大略。朱元璋死後,他即以「清君側」,發動了靖難之變,反抗建文帝。朱棣與軍師道衍(即姚廣孝)合謀,在造反大軍誓師時,鼓吹真武「顯聖」:出祭,見被(披)發而旌旗者蔽天。成祖顧公(道衍)曰:「何神」?曰:「向固言之一吾師,北方之將玄武也。」於是,成祖即被發仗劍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