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中總有揮之不去的甜味,可能你的脾胃出了問題

2020-03-23   黃穗平說脾胃

臨床上,不少患者朋友向我訴說,口味發生異常變化,如口苦、口甜、口淡等。前不久有個病人,說口甜得讓人噁心欲吐,連喝口白開水都是甜的,為了消除口中甜味,採用多飲水或多漱口的方法,但都無濟於事,今天,我就先給大家講一講口甜

中醫認為,口味的正常與否主要取決於心、脾兩髒的功能。《內經》說:「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此外,其他臟腑如肝的疏泄功能異常也會影響脾胃的功能而使人口味發生改變。

01

中醫如何看待口甜

口甜,《內經》稱為「脾癉」,指口中有甜味的感覺,可見於慢性胃炎、肝炎、糖尿病、胃神經官能症等多種疾病,西醫對其無特效療法。

中醫認為,口中味覺正常,主要依賴於脾氣充盛,運化健旺。《靈樞·脈度篇》「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口甜,大多因為脾胃損傷,如《嚴氏濟生方》「夫五味入口,藏於脾胃,脾之所為行其氣液,在脾令人口甘。」

縱觀各代醫家治療口甜的經驗,從《內經》至王孟英,都認為口甜的病位,無論虛實,不離於脾,其病機不離脾虛濕困或溫熱蘊結。

脾虛濕滯

脾主運化水濕,為胃行其津液,脾虛則運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濕停滯;水濕的停滯,又反過來又會影響脾的運化,出現脾虛濕滯的體質,產生口甜。

這類人體質偏寒,常常表現為:口淡口甜,胃脘滿悶,噁心欲吐,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大便溏瀉,肢體睏倦,甚或浮腫,舌淡,苔厚膩,脈濡緩。

治療就應該溫中健脾利濕,平時可常用黨參、茯苓、扁豆、生薑、陳皮、砂仁、豆蔻等做藥膳,還可以試一試艾灸、艾葉泡腳等等。

脾胃濕熱

若濕邪內侵中焦,久郁化熱,或濕熱外邪侵襲於脾,或嗜食辛辣、肥甘厚味損傷脾胃,均可造成脾胃運化失常,濕熱內蘊中焦。濕與熱交蒸,濁氣上泛於口而出現口甜之症。

這類人體質偏熱,常常表現為:口黏而甜,胸脘痞悶,納呆食少,肢體睏倦,大便溏爛,便後肛門灼熱感,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療就應該清熱祛濕運脾,平時可常用黃連、薏苡仁、土茯苓、厚朴、木棉花、綿茵陳等,還可以試一試刮痧、拔罐等等。

02

口甜用佩蘭

《素問·奇病論》有:「帝日: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氣(指土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人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早在《黃帝內經》就記載了口甜的治療方法,「治之以蘭」,這個蘭就是佩蘭。佩蘭性平,味辛,歸脾、胃、肺經,能芳香化濕,醒脾開胃,用於濕濁中阻,脘痞嘔惡,口中甜膩,口臭,多涎。

口甜為什麼要用佩蘭?第一,佩蘭味辛,人吃了辛辣之品後,舌麻,味覺減弱,能直接減少口甜的感覺;第二,佩蘭芳香化濕,能從根本上解決口甜患者的病機。

芳香化濕是佩蘭的主要功效特點,《神農本草經》載道:「香者,氣之正,正氣盛則除邪辟穢也。」古人認為,芳香植物的香氣屬於清正之氣,能起到助長陽氣,驅邪辟穢的功效。這類本草中的代表本草就是佩蘭。

《詩經》稱佩蘭為「蕑」,「蘭」便意味著它帶有一股蘭花的清香之氣,再加上古時女子、兒童常喜歡佩戴,便得名「佩蘭」。江南一帶的人們家園中喜種佩蘭,夏天採摘置於發中,可去除頭髮的汗臭(辟穢),亦可煎湯洗浴

推薦食療方:佩蘭陳皮白朮茶

材料:佩蘭5克,陳皮5克,白朮10克

做法:開水沖泡代茶飲

功效:健脾祛濕除甜

適合人群:脾虛濕滯者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肺、脾經,能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白朮性溫,味苦、甘,歸脾、胃經,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搭配芳香化濕的佩蘭,能健脾祛濕除甜,適合脾虛濕滯而口甜者飲用。

佩蘭黃連薏米茶

材料:佩蘭5克,黃連3克,生薏米10克

做法:開水沖泡代茶飲

功效:清熱祛濕除甜

適合人群:脾胃濕熱者

提醒:蠶豆病患者、孕婦不宜使用。

黃連性寒,味苦,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薏米性涼,味甘、淡,歸脾、胃、肺經,能利水滲濕,健脾止瀉;搭配醒脾化濕的佩蘭,能清熱祛濕除甜,適合脾胃濕熱而口甜者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