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與垃圾打交道的人

2019-10-10     華夏雲集

初見羅丹,在她家附近的一間咖啡館裡,穿著一襲孔雀藍的連衣裙,很是清爽利落。作為成都根與芽環境文化交流中心(以下簡稱「根與芽」)的理事長,她絲毫沒有架子,坐下來就直奔當天的採訪主題:垃圾。這是一個時下很火的話題,網絡上許多10萬+的文章大都是關於上海垃圾分類的段子。但它又不僅僅只是一個話題,在當下、在未來,它會逐漸與全國各地的人們發生密切關係。和垃圾打了十多年交道的羅丹,也提出自己的明確觀點:垃圾分類一定會慢慢普及,這個過程也一定是政府、企業與個人共同作用、共同參與。

垃圾,與時代發展成正比

許多人對垃圾的概念還停留在生活垃圾的範疇,卻忽略了時代進步帶來的「新垃圾」。外賣業務的興起,產生了比以往更多的白色垃圾,而電子產品的快速更迭,又讓電子垃圾呈幾何式增長。而這些垃圾如果不好好處理,影響的將是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比如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壤,比如我們正在枯竭的海洋資源。

在距離成都市中心大約20公里的龍泉山腹地,有一處垃圾填埋場。1993年選址這裡,當時用地836畝,庫容1135萬立方米,計劃使用25-30年。然後,僅僅過了16年,這個垃圾填埋場就被填滿。從1993年到2010年,短短7年,成都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就從1000噸增長到了5000多噸。

僅從數字看,很難有直觀的感受。看到新聞後,羅丹帶著根與芽的同事們到了垃圾填埋現場去考察,並查閱了大量國內外相關的資料,認識到垃圾管理的重要性。但在2010年的成都,還沒有一家NGO機構關注垃圾問題,甚至全國範圍做垃圾分類的機構也很少。羅丹從此確定了根與芽的主攻方向,和小夥伴們一起摸索著前進。

最初,羅丹和夥伴們把關注點瞄準了學校,因為根與芽成立之初有教育相關的經驗,所以走進校園是他們最先想到的計劃。他們希望通過教育提高孩子們對垃圾的認識,養成分類的習慣和意識。走進校園後發現,孩子們熱情很高,學習積極性也很強,但學生們並不是垃圾產生的主要源頭,學校也不是垃圾最主要的產生地。羅丹和夥伴們去垃圾清運站了解,得知原來現在越來越普遍的大型生活社區,才是垃圾產生最多的地方。

(羅丹買菜都提著竹籃子,儘量不產生不可回收的垃圾)

從點到面,走進社區

羅丹和夥伴們印刷了許多關於垃圾、垃圾分類、舊物再造的宣傳資料,與對口社區聯繫好,信心滿滿地進去宣傳,還沒說上兩句,大多數時候就被社區居民吼出來:你們不要在小區里搞這些,會把小區搞臭,快走,快走!

「正面進攻」不好使,那就「曲線行走」吧。羅丹和同事發現對口小區老年人很多,但社區修建時間略久,每到下雨天綠化帶里的土都會流到人行道上,和雨水一混合很濕滑。羅丹就和夥伴們把在社區里撿來的廢舊家具進行改造,做成木柵欄,還為綠化帶做了水泥防護處理,即使下大雨,泥土也好好地在花台里待著。小區的變化讓居民對根與芽不再排斥,羅丹和夥伴們也有機會給大家做宣講,把垃圾分類的科普資料裝訂在垃圾桶附近,引導居民正確投放垃圾。

「那時候,成都還有垃圾分類的具體要求。小區居民從最初只能做到乾濕分類,到現在可以區分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了。」這種改變是眼見得到的。

慢慢地,羅丹又和小夥伴在社區推廣生態循環。廚餘垃圾味道難聞且容易腐爛,加上有機成分高、濕度大,不管是焚燒還是填埋都對環境有影響。她想如果在源頭就把廚餘垃圾分離出來,就地做處理,就能減少一部分垃圾處理的成本。她和社區居委會商量,在社區僻靜、背人的地方開闢一塊堆肥區,將社區分出來的廚餘垃圾混合園林垃圾一起進行堆肥處理。連續3個月,羅丹和夥伴們在夏天最熱的時候,在社區引導居民分類處理、學習堆肥、清洗水桶……這種堅持,不僅影響了社區居民,社區的工作人員和物管也主動參與進來。最初,他們只能分擔一部分體力活,慢慢地,還能根據宣傳資料上的內容,在社區里進行更多樣的堆肥方式。

「社區就是社會,有人性格外向樂於接受,有人相對封閉需要時間培養。我們就抓住前面一部分人,把他們培養出來,讓他們再去影響身邊的人。」現在,根與芽的工作人員早就從最早對口的小區撤出,去其他宣傳點展開工作了。但社區的垃圾分類和就地處理,並沒有懈怠,大家自覺堅持。有新住戶如果沒有好好遵守,保安大哥都會要求他重新扔垃圾,而社區本身也早已成為試點的明星社區,經常有國內外的參訪團來參觀、考察。

跟政府與企業對話

從2011年開始,根與芽先後在23個小區開展垃圾分類活動,垃圾減量300餘噸,除此之外,平均每年還舉辦30多場公益環保宣傳活動。從一個點到一個面,從一個面到更大的面,是羅丹和小夥伴這些年堅持做的事。但這些努力還不夠,根與芽的人力有限,而且,NGO組織只能做引導,在具體實施上,還需要政策來帶動。於是,羅丹和夥伴們又開始學習和政府對話、企業合作與其他組織相互支持。

但跟垃圾相關的政府機構非常龐雜:可回收物資在商務局,垃圾清運和末端處理是城管局,垃圾污染問題出現歸環保局管,宣傳問題又是宣傳部、共青團委、精神文明辦都在管。還有垃圾處理上下游企業的技術參與,也都需要了解。

2018年,根與芽與四川綿竹遵道鎮政府達成合作,開啟「零廢棄小鎮」建設計劃,把遵道打造成鄉村廢棄物管理和可持續社區建設的先行之地。2019年,根與芽又和國內9家機構聯合發起「靜心凈山——高山垃圾可持續管理項目」,希望能與登山戶外愛好者一起共同守護聖潔雪山。在大本營開展高山垃圾的分類處理科普和高原動植物的保護,讓登山者除了風景,什麼也不要帶走,什麼也不要留下。

而《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草案)》也在意見徵集的過程中,在年內有望得到正式實施。那個時候,羅丹和夥伴們的工作半徑會更大,要參與的項目也更多。但羅丹覺得還不夠,當初選擇做垃圾分類管理時,就認定了這是一條正確的、可持續發展的路。因為經濟發展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垃圾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但資源是有限的,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垃圾問題不可能自動變好。

「你知道一座城市裡,誰對垃圾分類爛熟於心嗎?」羅丹問,「是廢品收購站的工作人員。」他們對各種垃圾的屬性、回收途徑、處理方式、收購價格非常清楚。早些年,紙板、牛奶盒等紙製品,他們還願意花時間收購,現在他們更願意收玻璃、廢鐵和電子垃圾,這也是社會發展的縮影。

改變潮水方向的一朵浪花

把時間退回到2007年,那時的羅丹不會想到不久後的一個選擇,就讓她在以後十多年的時間裡都和垃圾打交道。

因為不習慣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羅丹從企業離職,並且有了長達半年的職場空窗期。那年,她才26歲,和朋友們沒心沒肺約著爬山拍花。等到積蓄花得差不多了,才想起找工作,朋友建議她去NGO試試。

機緣巧合,羅丹選擇了根與芽,並在2007年9月入職。「剛上班,我就想離開。」預想的公益組織和實際的公益組織落差太大。從26歲進入根與芽,在公益事業方面她就像一張白紙,理論上需要機構引導自己走,但是陰差陽錯,她被推到最前面,需要為機構定方向,明確目標。從機構人員流動非常大,到現在穩定在7名工作人員且多年未變。發生改變的,不只是根與芽,還有羅丹自己。

現在的她,習慣選擇棉麻的衣服,對垃圾高度敏感。「在街上吃碗狼牙土豆都有負罪感,儘量不點外賣,去超市買東西優先選擇小包裝,買菜一定帶上籃子或者舊物改造的布口袋,從自己做起,儘量不產生無法回收的垃圾。」就連去外地出差,羅丹也會不自覺地去看垃圾桶,翻一翻裡面都是些什麼垃圾。

羅丹每天的工作很忙,要進社區進學校,還要聯繫企事業單位開展環保教育宣講實踐活動。每年,根與芽會舉行一兩次「兒童環保劇」公演活動,兒童環保劇的公演門票需要小朋友用家裡的舊手機或舊玩具來換。她還和高校學者、政協委員以及民主黨派合作,撰寫建議意見,為城管和環衛部門提供政策建議。一個人的努力,效果也許有限,但一群人影響一群人,人們對垃圾分類就會變得積極主動,用自己的方式為環境保護貢獻力量。

「許多人覺得公益就是分享免費的東西,什麼都給他弄好,其實不是的。比如,別人打你一拳,你流血了。做慈善的會給你貼上創可貼,做公益的會問為什麼打你?怎樣不再成為受害者?從各個方面徹底改變你的狀況。」羅丹說,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會學習並了解到,怎樣的行為和選擇是好的,是對自己、對環境有利的,從而自願做出改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2ncuG0BMH2_cNUg6pv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