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朝陽,世界上第一隻鳥從這裡起飛

2019-11-13     華夏雲集

世界上第一朵花花開何處?世界上第一隻鳥飛自何方?20世紀90年代的一天,地球上第一隻鳥和第一朵花化石相繼在朝陽發現,震驚了世界。1962年,顧之微教授提出了熱河生物群學說。朝陽地區屬於熱河生物群的中心地帶。到目前為止,朝陽發現的化石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過渡的所有生物門類。其中,鳥類、帶毛恐龍、早期哺乳類和被子植物等的化石發現,被稱為「20世紀最驚人的古生物發現」。美國著名古生物學家奧斯特羅姆說:「世界上沒有其它地方在如此關鍵的時間,保存如此完好的、如此多的化石群落!」

化石王國

朝陽人對於「化石王國」的稱號無比自豪,如果你跟當地人聊起,他們大概會給你介紹家裡都藏有哪些化石,當然大多為昆蟲魚蝦之類的化石。在朝陽,簡直遍地都是化石,也許不經意間在土裡挖個坑都可能找到化石。據數據統計,朝陽的土地面積約為2萬平方公里,其中約1萬平方公里都藏有化石。因為埋藏層位淺、物種豐富、儲藏量大、保存完整、科研價值高,幾乎囊括了中生代所有生物物種。

要了解朝陽化石,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去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原位建設的遺址性化石主題公園,位於距離朝陽市區7.5公里的上河首村,是朝陽化石保護區的核心區域,另外三處分別是北票四合屯、凌源大王杖子、喀左暴龍景區。

1999年深秋的一天,上河首村的一位村民在取土時,意外發現了一塊上面印著酷似鴿子圖案的精美石板。很快,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村莊震驚了世界。2000年初,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學家在此進行了野外化石發掘,發現了眾多魚類、鳥類、恐龍類、昆蟲類、龜類、植物類等古生物化石標本,其埋藏之淺、品種之豐富、科研價值之高,令科研人員瞠目。美國《科學》雜誌載文驚嘆:「世界上沒有其他任何地方,能在如此連續的時間和如此集中的區域內保存如此眾多、如此精美的古生物化石。」

朝陽地區化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火山爆發,大量的火山灰將這些生物瞬間掩埋包裹,沉積壓實,固化成岩,這些岩層被稱為火山灰沉積岩。我們可以想像在距今1.2億年前,朝陽地區火山爆發非常頻繁,致使大量生物集群性死亡並被埋藏。

與其他恐龍化石主題博物館不同的是,朝陽鳥化石地址公園裡展出的化石几乎都是原品,畢竟這裡最不缺的就是化石了。除了各種各樣的化石,這裡還有一條亞洲最大的地質長廊,可以看到最原始的化石挖掘現場,近距離地觀察火山灰沉積岩,上方黑色的土層為凍土層,就是老百姓俗稱的莊稼地。向下挖掘1米左右就到了化石的富集層,富集層中如同書頁般一頁頁的岩層被稱為頁岩,每一層頁岩中間都有縫隙,如果我們沿著其中一個縫隙橫向剖開,就可能會有大量精美化石出現。

最早發現的化石

  1973年3月6日,朝陽勝利公社黃花溝生產隊打井時,一位叫閻志有的社員和別人一起下井清理碎石。忽然,他發現一塊怪模怪樣的紫紅色石頭。社員們有的說這叫狗頭舍利,有的說是無價之寶。最後閻志有拿著它來到勝利公社醫院。醫院大夫趙永光說這可能是化石,是什麼化石他也不知道。他倆決定將這塊石頭郵寄到中國科學院去。幾天後,閻志有接到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恐龍專家趙喜進的來信,說讓保護好現場,他們很快就來。

  3月下旬,趙喜進和遼寧省及朝陽市的考古專家來到了黃花溝。經專家考察認定,這是一種屬於鸚鵡嘴龍的恐龍化石,一億多年前這種動物像螞蟻一樣成群結隊生活在湖泊、沼澤等潮濕地帶。

  鸚鵡嘴龍是一種兩足行走的以植物為食的小恐龍,因長有像鸚鵡一樣的角質喙而得名。  發現了鸚鵡嘴龍化石後,閻志有不管颳風下雨,一有時間就漫山遍野去找「龍」。十幾年的時間,他發現了很多化石點。

  1987年7月18日上午,正在家裡起土豆的閻志有,聽說附近的南爐村出了魚化石,馬上走了十幾里路趕到。與當地農民一起小心翼翼地挖掘著,突然剷出一塊和魚不一樣的東西。他仔細一看,石頭上隱約印著的是一隻少了胸部的小鳥。

後來,閻志有把這塊化石交給了北京自然博物館,經過相關專家的研究,他們認為這隻嘴裡有牙、像麻雀大的小鳥是一種新的古鳥類,把它命名為三塔中國鳥。三塔中國鳥發現於地質學上叫「九佛堂組」的地層中,生活在大約1.2億年前地質上稱為早白堊世的時期。它具有一些恐龍的特徵,很可能是由恐龍向鳥進化過程中的過渡類型。

令人奇怪的是,此前發現的較古老的始祖鳥可能還主要生活在地上,還不太會飛,始祖鳥身上沒有什麼與現代鳥相似的骨骼特徵。而這隻鳥的飛翔能力較強,飛翔結構很發達,在樹上造窩,一般不在地上活動。與此同時,這隻小鳥還有許多原始特徵,如翅膀上還有爬樹用的爪子。

  三塔中國鳥的發現在世界上引起強烈反響,世界各國都爭相報道這一發現。美國的《發現》雜誌把這一發現評為當年全球一百項重大科技新聞之一。朝陽一帶的化石寶庫就這樣被打開了,此後一個個驚人的發現接踵而來。

地球上第一隻鳥

鳥類的起源一直是科學家懸而未決的謎團,有三種假說,認為鳥類起源於槽齒類動物,鳥類起源於蜥蜴,鳥類起源於恐龍。直到20世紀末,朝陽地區出土大量帶羽毛的恐龍化石與鳥類化石,證明了鳥類起源於小型獸腳類恐龍。

在朝陽鳥化石博物館裡,我們看到小型獸腳類恐龍嘴裡有鋒利的牙齒,兩足行走,奔跑能力快,長長笨重的尾巴。爬行動物的特點,是身上沒有毛、長出的是鱗片、冷血型動物。

  中華龍鳥,有爬行動物的特點,嘴裡有牙齒,長長笨重的尾巴,但它的身體上長出了像頭髮絲一樣的一簇一簇纖維狀皮膚衍生物。也就是說,恐龍身上長毛了,從冷血型向溫血型開始進化了。1861年在德國出土的始祖鳥,爬行動物的特點它也有,嘴裡有牙齒,長長的尾巴,但前肢進化成兩翼,出現羽軸和羽片,但是它還不會飛,攀爬在樹上,在林間滑翔,翅膀前段有三個未退化的小趾。

  朝陽出土的中華龍鳥與孔子鳥等大量帶羽毛恐龍化石與鳥類化石,把鳥類起源失去的鏈條都給找到了。證明鳥類起源於小型獸腳類恐龍。那麼奠定這一基礎的就是在1995年朝陽北票四合屯發現的,世界上第一個帶有原始羽毛的小型獸腳類恐龍中華龍鳥。還有一塊中華龍鳥的化石,它的身體表面長出了簇狀的棕褐色的原始羽毛,用於保存體溫,這是羽毛的最原始形態,表示進化的一個開始,證明恐龍從冷血性動物向溫血性動物進化。

中華龍鳥是迄今為止地球上發現的個體最大的鳥化石,體長1.8米。震驚於世界的就是中華龍鳥從頭到尾長有原始羽毛。在進化的某種意義上說,它是最後一隻恐龍,第一隻鳥。在6500萬年前,恐龍並沒有完全滅絕,有一個分支進化為現今鳥類,飛上天空。也是因為中華龍鳥的發現朝陽地區被譽為「地球上第一隻鳥飛起的地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rGwcW4BMH2_cNUgjaI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