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後的房子,是「升值」還是「貶值」?會降60%?還有另一種答案

2019-11-30     藍白觀樓市

今天看到一則關於住戶槓桿率的統計。

第一財經根據央行與社科院的報告得出結果,住戶槓桿率超過全國水平的省份有浙江(83.7%)、上海(83.3%)、北京(72.4%)、廣東(70.6%)、甘肅(70.1%)、重慶(68.6%)、福建(65.8%)和江西(63.1%)。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城鎮化率與京滬津都有較大差距,但住戶槓桿率卻超過了京滬兩大直轄市。

說白了,就是浙江樓市投機氣氛較濃,除了京滬粵意外,中西部的甘肅和重慶,居民舉債購房的槓桿也偏高。

我覺得,全國住戶槓桿率的分布,與過去幾年的房價漲勢密切相關。

拿長三角來說,是地王湧現最多的地方。

在2016年,全國總價地王、單價地王以及溢價率超過100%的「三高」地塊,扎堆出現在四個二線城市:南京以19席奪冠,接下來是蘇州14席、合肥11席、杭州10席。

三四線城市的表現也不遑多讓。

截止2018年底,100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價為13382元每平,同比增長達8%,如果剔除一線、二線城市的數據,三線及以下城市均價高達10885元每平。

購房者的槓桿率持續走高,這種趨勢持續下去,以後5年的房子,是「升值」還是「貶值」?

筆者覺得,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考慮。

第一,購房者的負債,還有多大的「透支」空間?

房子升值的前提,是越來越多的購房者加快舉債,借的錢越多,欠銀行的負債越多,樓市裡的投機情緒越濃,房價的漲速也就越快。

因此,過去10年以來,居民儲蓄率持續下降,住戶槓桿率持續提升,至於房子升值的速度,大家都有目共睹。

但是,當房貸占據了一個家庭絕大部分的負債,同時這些房貸還都來自於多套房,那麼,維持一個家庭運轉的消費、育兒、養老、旅遊、娛樂的資金,必然會被大大壓縮。

數據顯示,從2009年1季度至2019年1季度,槓桿率從18.96%上升到54.28%,上漲了35.32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上漲3.5個百分點,而且2013年後還在加速。

國際上,一般把70%作為居民槓桿率的極限,現在近60%的全國平均住戶槓桿率,意味著購房者能夠透支的空間已經不多。

這種情況下,別說江浙、珠三角等地,就算是槓桿不算太高的中西部二線省會,房子「升值」空間也是越來越小。

第二,未來5年的調控政策會如何變化?

過去10年,房地產一直呈現出3年上漲,兩年下跌的周期特徵。

伴隨著漲跌變化的,是調控政策「收緊」和「放鬆」。

比如,2009-2011年房價反彈,限購政策開始密集出現,隨後在2014年放開限購,降低房貸利率,推進棚改貨幣化,2015-2017重啟漲勢。

但是,從去年和今年的情況來看,調控的態度一直很堅決。

就頻率來說,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10月份,各地發布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已經達到了482次,超出去年同期20%。

就力度而言,從年中蘇州、西安收緊限購,到房貸利率由降轉升,隨後房企融資大幅收緊,也是以前從來沒有過了。

可以預期的是,未來5年,房地產調控政策依然還會延續「堅定」的態度。

第三,推出房產稅、取消公攤面積、改進預售制,會不會在未來5年落地?

房產稅無疑是市場期待已久的調節政策,最近幾年一直在穩步推進中,之所以還沒落地,是因為還在緊鑼密鼓的準備階段,涉及的工作量繁多。

但是,今年以來,我們看到了諸多信號,比如有消息稱明年可能會有第二次房屋普查,前段時間住建部推進150城網簽聯網,5年內落地的可能性很大。

還有公攤面積的取消,年初住建部網站發布《住宅項目規範(徵求意見稿)》,在第二部分指出:「住宅建築應以套內使用面積進行交易」。

雖然只是意見稿,但公攤面積的取消也是大勢所趨。

去年底,全聯房地產商會秘書長趙正挺稱,全聯房地產商會對預售制若干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報告。

預售制和公攤的改進,對高槓桿的地產行業來說,將是巨大的轉變,即便5年時間內不會取消,也是懸在樓市頭上的「斯摩達克斯之劍」。

綜上所述,5年後的房子,在槓桿率空間有限,調控態度堅決,配套措施完善的前提下,「升值」的可能性很小,對很多城市來說,商品房「貶值」的壓力卻會逐步凸顯。

關於這個問題,最近任正非用行動回應,給出了答案。

11月27日,華為子公司綠苑實業以底價84490萬元摘得松山湖約12萬平方米的商住用地。該地將用作松山湖園區重點及高端企業人才房,精裝修售價不高於10050元每平,且只能在園區內流轉。資料顯示,東莞松山湖周邊房價每平方米約2.6萬元。

也就是說,這個剛剛推出的人才配套房,對比周邊房價,降幅達到了61%!

房價未來會不會降60%?從商品房的角度來看肯定不會,因為大量高槓桿額購房者會受到影響。

但是,任正非與華為的舉動,卻預示了另一種答案。

人才配套房、保障房、租賃房,才是適合未來剛需族的居住模式,產權不必在我,居住權、工作、社保、學區、醫療卻與商品房沒有任何區別,當越來越多的企業、城市加入到保障房建設的行列中,供給端的井噴,加上需求端的弱化,房子失去「升值」屬性,將成必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ytHwG4BMH2_cNUgpBa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