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發出「限貸令」!2021年起,48萬億房貸面臨「高壓線」

2021-01-01     藍白觀樓市

原標題:央行發出「限貸令」!2021年起,48萬億房貸面臨「高壓線」

2021剛開年,樓市吹來一股寒風。

據央視新聞報道,12月31日下午,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發布《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將根據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資產規模、機構類型等因素,分檔設定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要求,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

所謂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主要指的是中資銀行,其房地產貸款餘額占比及個人住房貸款餘額占比,應滿足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確定的管理要求,即不得高於監管部門確定的上限。

注意,新規分為兩個部分:房地產貸款餘額占比、個人住房貸款餘額占比。

兩個領域的信貸流向,都不能超過規定的限度,這是樓市將面臨的兩大「高壓線」。

那麼,房地產貸款的「上限」在哪裡?

具體來說,分為5大檔,每檔都設置兩個上限,分別是房地產貸款上限和個人房貸上限,我們先把新規的內容大概羅列一下,後文再分析規定出台後,對樓市會造成什麼影響。

六大國有大行(工農中建、郵政、交通)、國家開發銀行為第一檔,兩個上限分別為40%和32.5%,在5檔中最高。

招行、農發銀行、浦發、中信、興業等17家中型銀行,為第二檔,兩個上限分別為27.5%和20%。

第三檔是中資小型銀行和非縣域農合機構,主要包括城商行、民營銀行、大中城市和城區農合機構等,兩個上限分別為22.5%和17.5%。

第四檔為縣域農合機構,兩個上限分別為17.5%和12.5%。

最後一檔為村鎮銀行,兩個上限分別為12.5%和7.5%。

很明顯,我們經常打交道的大型股份銀行,條件最寬鬆,城商行或縣城村鎮小銀行的條件最嚴。

如此詳盡、嚴格、細緻的房地產貸款占比規定,在2020年最後一天發布,緊跟著在2021年第一天就立即實施,沒給市場一點緩衝期,是以往從來沒有過的,可以說是房改20年來第一次。

以前央行當然也對涉房貸款占比有要求,但大都是規定一個模糊的比例,或通過突擊檢查等方式約束信貸的流向。

比如,2003年銀髮121號文、2004年銀監發46號文、2009年銀監發25號文,樓盤必須滿足「四證齊全、30%自有資金、開發商具有二級以上資質」才能從銀行貸款,這就是所謂的「432」要求。

比如,2015年底,央行推出MPA考核,新增房貸規模及按揭、開發貸占比指標,哪家銀行考核不過關,央媽就不給錢了。

央行和銀保監會認為這些措施還遠遠不夠,還得繼續給銀行加碼,不能讓房地產予取予求,在我們的記憶中,還真沒有像這次發正式文件、分檔、定上限,讓整個市場都感到了一種「壓迫感」。

為什麼央行、銀保監會要對房地產貸款「放大招」?

答案很簡單:房地產貸款占比越來越高,出現了「大而不能倒」的現象,捆綁了整個金融體系。

央行數據顯示,2020年三季度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餘額48.83萬億元,同比增長12.8%,比上季末低0.3個百分點,連續 26個月回落,前三季度增加4.42萬億元,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27.2%,比上年全年水平低 6.8個百分點。

易綱行長前段時間發過一篇論文,其中提到:房地產與金融資產之間存在對偶關係。

一方面,房地產是居民和企業的重要資產,居民和企業又通過房地產融資構成對銀行的負債,銀行的金融資產部分對應著居民和企業手中的房地產。

另一方面,房地產作為抵押品的信貸快速擴張,會導致金融風險向銀行和地方集中,並容易形成自我強化的機制。

藍白當時寫文章解讀過,跟大家舉了個例子:A是購房者,B是銀行,C是城市,D是房企。

城市C把土地賣給房企D,城市C獲得了財政收入。

房企D拿土地向銀行B抵押貸款,蓋房施工。

購房者A把收入、現金充當首付,向銀行B抵押轉換成房產,作為家庭最重要的資產構成部分。

因為發放房貸的原因,銀行B的資產端不斷擴張,居民的房產實際上對應的就是銀行的資產。

漲的時候皆大歡喜,C的財政收入會越來越多,A的資產會越來越優質,並且可以再次抵押獲得規模更大的融資,銀行B的資產也非常健康,很難出現壞帳,D的規模不斷擴張,加大力度拿地,到處都是千億級別的房企,一片歡騰景象。

但實質上看,購房者A、房企B、城市C,他們都把風險和槓桿轉嫁到了銀行B身上,一旦樓市出現流動性危機,無人接盤的城市出現價格坍塌,房產市值縮水,抵押品價值大跌,銀行的資產端必然會惡化,壞帳、集中兌付就會成批出現。

華泰固收張繼強有份統計,2019年,我國香港地區房價收入比高達49.42倍,在全球居首,而我國大陸地區的房價收入比為 29.09倍,也高居全球第二。

對比而言,美國僅為3.5倍、日本為11倍,反映出我國家庭購房負擔已顯著較重,房價不能再漲了。

要知道,美國和日本可是經歷過房地產「硬著陸」的,日本從出台「地價稅」後經濟一蹶不振,經歷了「失去的20年」,美國的次貸危機,最後需要全世界為之買單才矇混過關。

對房地產加碼調控,刻不容緩。

下面聊聊新規對房地產行業的影響。

短期(1-2年)看,影響還真不大。

國盛證券曾整理過有關數據,從房地產貸款合計占比看,在第一檔中,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占比為41.72%和50.01%,需要壓降1.7%和10%。

第二檔中,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興業銀行均有超出,分別需要壓降6.8%、0.6%、1.2%和7.8%。

第三檔中,杭州銀行、成都銀行、鄭州銀行、青島銀行、青農銀行需要壓降2.7%、13.3%、10.5%、9.3%、7.7%。

看得出來,因為央行最近幾年三令五申壓降房地產貸款占比,各家銀行超出的比例並不多,像第一檔里工行、農行、郵政銀行、交行都在「天花板」之下,額度都沒用完。

哪怕建行和中行涉房貸款占比超出限制了,接下來只需要控制貸款增速就行,反正信貸總量是一直在增長的。

分母增長,分子不動,就算超出貸款上限10%以,照樣能達標。

更何況,各家銀行還有過渡期。

涉房貸款占比超出2%的,過渡期兩年,占比超出4%的,業務調整過渡期長達4年,絕大部分銀行都能平穩落地。

但是,長期(5-10年)看,無論對購房者還是對房地產行業,都極其不利。

關鍵詞只有一個:長效機制。

以前調控,控的是現狀,控的是銀行存量,措施一籮筐,一陣風過後,絲毫不影響房產作為優質抵押品的「真香」地位,銀行、房企、購房者,都甘之若飴。

現在的調控,控的是硬性指標,控的是預期和信貸增量,還想把寶貴的信貸資源像以前那樣全部投向房地產,門都沒有。

房企的「三道紅線」,針對了房地產的貸款需求。

銀行的「兩大高壓線」,針對了金融體系的貸款供給。

一邊壓制「需求」,另一邊控制「供給」,用漫長的時間,漸漸「熨平」房地產行業高速擴張帶來的副作用,緩解金融體系對樓市的依賴。

蔣天養有句名言:做大事三個條件,第一銀子,第二銀子,第三還是銀子。

不管開發商資本整合騰挪的手段有多高,購房者突破限購、限貸、限售的本事有多強,沒有銀行源源不斷的「銀子」支持,信用擴張的基礎沒了,說什麼都是徒勞。

因此,央行選擇2021剛開局的時候發出「限貸令」,更是一種態度上的「宣示」:房地產「去金融化」,我們是認真的。

2020年是房地產過去5年來最難的1年,也可能是未來10年最好的1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gx3Q3cBct9sAqDci5Z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