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來房地產膨脹17倍!房價站在懸崖邊?今年還有1800萬人找工作

2020-04-29     藍白觀樓市

從2000年算起,20年的時間裡,房地產的規模擴大了17倍。

2000年,中國房地產年銷售面積是1億平米,按100平米一套房來算,相當於每年賣出去100萬套房。

2019年,房地產年銷售面積是17億平米,仍按100平米一套房來算,相當於每年賣出去1700萬套房。

按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的說法,現在房地產總市值65萬億美金,相當於450萬億人民幣。我們一年的GDP是90萬億,所以房地產現在的市值相當於GDP的5倍。

是什麼推動了房地產如此迅速的擴張?

筆者認為,一是土地,二是資金。

按以前的玩法,一家開發商現在手裡有不少在售樓盤的回款,這些錢並沒有用於該樓盤的施工,而是被挪用到其他項目上趕工期,或者是投入到土地市場去拿地,在房價持續上漲的階段,這種「套路」可以帶來更大的規模,更豐厚的利潤。

房企拍地的熱情,催生了「借雞生蛋」拿地的套路,這也是最近幾年地王頻出、遍地都是高價地的原因。

地價漲上去了,建成後的成品房價自然會同步上漲。

資金這一塊,則來自購房者持續的加槓桿。

按照克而瑞發布的數據,以住戶中長期消費貸款占GDP比重測算居民購房槓桿率,從10%升至20%花費了將近10年時間,而槓桿率從20%以下升至30%,從2015年至2018年,只用了4年時間。

表面上看30%-40%並不高,如果換一種計算方式,按經濟學家李奇霖之前的統計,把分母換成城鄉調查口徑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結果有點誇張:目前居民槓桿率高達105%,比美國、日本還高,與法國持平。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2個結論。

1,房企是否搶著拍地,決定了房價是否有短期上漲的動力。

2,居民收入和槓桿的升降,決定了樓市能否繼續擴張。

現在,房地產已經站到了「懸崖邊上」。

一方面,是土地流拍率突破20%。

克而瑞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3月份以來重點監測城市的成交規模穩步回升,近三周土地市場成交建築面積均超過了1000萬平方米,基本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

表面上看,土地成交規模在穩步恢復,但是,截至4月21日重點監測城市流拍率已經升至21.8%,較2019年增加了5.8個百分點。

就城市分布來看,流拍地塊主要集中在三四線城市,占比達65%,流拍率亦是最高達16%,其中義烏、金華、洛陽等城市的土地流拍幅數相對較多,均在4幅以上。

二線城市中,合肥、鄭州、青島土地流拍較多,3月份以來分別有8宗、6宗和4宗地遭遇流拍。一線城市有4宗土地遭遇流拍,包括2月份地市火熱的北京也流拍了一宗不限價宅地。

這份數據,說明了什麼問題?

毫無疑問,開發商現在不敢再拍地了,即便工地已經復工,售樓部表面看起來人頭攢動,他們也不敢再往樓市裡投入真金白銀。

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流拍地塊65%都在三四線城市,這說明中小城市的房價上漲「根基」已經開始動搖。

另一方面,今年有1800萬人需要找工作。

華創證券上個月發布了一份報告指出,2020年,可能有1800萬-1900萬人需要找工作。

這個數字是怎麼得出來的?

先算應屆生,今年大學畢業生874萬,去掉考研和專升本的人數,700萬畢業生需要工作。

再算中專、初中高中畢業即輟學這批人,大概是550萬人需要找工作。

還有農民工+復員人員,每年增量大概是500-600萬人。

保守計算,700萬畢業生+550萬中專、輟學生+550萬農民工=1800萬人!

問題是,有1800萬人的工作崗位需求嗎?

現實並不樂觀,每年離退休人員騰退出來的崗位大概是600萬個,缺口達到1200萬個。有人社部專家反覆測算:要保證新增就業10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在4%左右,需要7.2%的GDP增長。

問題是,一季度GDP創出了6.8%的負增長,創造1200萬人的崗位談何容易?

20年來房地產膨脹17倍!房價站在懸崖邊?今年還有1800萬人找工作

事實上,今年餐飲、娛樂、旅遊等各類線下行業,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衝擊。

央行在4月28日發布了一份《2020年第一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其中提到了一個數據:61.8%的居民認為收入「基本不變」,比上季下降8.8個百分點,27.5%的居民認為收入「減少」,比上季上升15.4 個百分點。收入信心指數為45.9%,比上季下降7.2 個百分點。

拿641萬家外貿企業遭遇的情況來看,國外訂單的減少,還沒有在一季度調查數據中顯現出來,至於零售、旅遊、培訓等行業的收入,可能比我們預期的更低。

綜合以上情況來看,房企在土地市場選擇「隔岸觀火」,這是樓市難以大漲的前提。而居民收入出現下滑,在衣食住行等基本層級的消費都受到影響時,不可能再為了買房去加槓桿,房價自然難有大的起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CCBx3EBiuFnsJQVxod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