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近幾年的房價走勢來看,出現了一個規律:上漲周期越來越短。
在以前,房價是3年一小漲,10年一大漲。
舉個例子,從2008年後,房地產共有3次周期性上漲,分別為2008.10-2012.02、2012.03-2015.02、2015.03至2018.03,每次大概持續3年左右時間。
而從1998年房改算起,每10年就發生一次劇烈變化,第一個10年是居住方式的轉變,和按揭買房方式的普及,第二個10年,是房產金融化,間接變成了一種投機資產。
但是,從2018年至今,房價的波動越來越「扁平」。
即便有反彈,也只是持續幾個月而已。
比如2018年和2019年的3-5月份,幾乎同時出現了所謂的「小陽春」,去年是杭州、廈門和成都,今年是蘇州和南京,還有瀋陽和重慶,地王像不要錢一樣「批發」出來,售樓部里人頭攢動,熱銷的限價盤動輒就是排隊幾公里。
過了這幾個月,樓市就迅速走弱,土地流拍出現了,樓盤降價促銷開始蔓延,特價房的口號越來越多。
從「上漲數年」到「上漲數月」,樓市好比開始「炸丸子」了。
丸子下到油鍋里,有一個變色的過程,時間越長,顏色越深,如果不及時撈出來,就難以避免變焦變黑甚至變苦。
經歷了20年迅猛擴張的房地產,也是如此。
從剛開始的城鎮化催動、農村人口進城,到後來的高槓桿賺差價,在房價動輒上漲數年的長周期下,下到鍋里的「丸子」越來越多。
然而,等到房價保持平穩,上漲時間越來越短,甚至開始「穩中有降」的時候,多套房的投機客,就難免「炸丸子」的命運了。
對房地產市場來說,這個過程中,有3個「麻煩」難解。
第一,房價回落的城市越來越多,趨勢難逆。
從一份數據中就能窺見端倪,統計局昨天發布的70城房價指數顯示,10月份,70個受監測的大中城市新房價格較9月份上漲0.5%,為連續第五個月放緩,也是自2018年3月以來的最小漲幅。
如上文所說,2018年的3月份,恰恰就是房價上漲周期縮短的開始。
更重要的信號是,二手房降價的城市增加到了35個,這是時隔55個月來,70城市中再次出現二手房價下跌過半的情形。
超過一半城市的二手房開始下跌,僅僅是開始。
一二線城市的「限價」,使新房價格已經失真,二手房的成交,更能反映出市場的真實情緒,時隔4年半,過半城市房價回落,意味著新趨勢來臨。
第二,持有房產開始虧錢的事實,進一步強化。
前段時間,經濟學家李迅雷發了個報告,大意是「房價走平即虧錢」。
在百城房價統計中,有一半以上的城市過去一年的房價漲幅不到6%,即使按照3%的租金回報率、5%的資金成本、4%的房屋折舊率來算,在這些城市拿著房子都是虧錢的。
還有未來可能落地的房產稅,房屋持有成本的上升,流動性的下降,給房產既有估值體系造成的衝擊,不容忽視。
以前買房,幾乎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除了交易環節的稅費之外,房子想放多少年都可以,房貸利率銀行爭著打折,在房價躥升的階段,折舊和維修的費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但是,價格一旦開始走平,哪怕房價不下跌,對多套房持有者來說,套利空間已經完全消失,每多一分持有的成本,就意味著會「越虧越多」。
第三,樓市「冰與火」的分化程度,越來越「離譜」。
今年以來,從東北鶴崗的「白菜房」,到西北玉門「無人問津」的房子,從河南南陽的「延期樓盤」,到山東威海沒人買的「海景房」,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露出本來的「面目」。
尤其是鶴崗和玉門,是偏遠小城的典型代表,共同點是人口常年流出,房子大面積空置。
與此同時,一二線城市依舊火熱。
以杭州為例,10月房源登記總量為107686組,比9月49596組的登記量翻了一倍還多,10月杭州樓市平均中籤率僅為9.6%,遠低於9月的21.22%,六大紅盤締造了2個「2萬人搖」,1個「萬人搖」,4個樓盤中籤率低於5%。
還有深圳一高端樓盤,前500號搖號中籤客戶能進場選房,且選房時間不能超過2分鐘,500萬元誠意金、1508萬元入場費,500號人爭奪192戶房源。
該項目的備案均價13.1萬元/㎡,單價區間為10.8萬元/㎡-19.67萬元/㎡,其中,價格最高的預售價達7787.66萬元。
以前的房地產市場也有分化,但從沒有像今年這樣「離譜」。
曹德旺對這樣的形勢早有「洞見」。
他在最近接受採訪時說,房地產誕生之初,是為了解決人們的居住問題,解決民生福祉,到後來才發現,賣鋼筋水泥磚頭等實體企業越干越累,越賺越少,真正躺著賺錢的反而是金融機構、開發商和炒房投機客們。
這也許就是房產過度金融化之後,我們應該接受的後果,房價回落,大幅分化,買房也不再賺錢。
根據經濟學家梁中華前幾天的測算,我國商品住宅廣義庫存在經歷了2016、2017年的連續大幅下滑後,2018-2019年又開始持續攀升,當前已經回到2013年底的水平。
所以,住宅的庫存並沒有那麼低,只是竣工待售的現房特別少,但已經開工,卻還沒賣出去的期房並不少。
廣義住宅庫存的觸底回升,說明隨著價格的上漲,供需關係已經在往差的方向走。而房價走平和下跌的城市逐漸增多,梁中華認為:我們或許正在靠近量價齊跌的「臨界點」。
什麼叫臨界點?還沒到,但是已經不遠了,可能是明年,也可能是年底,具體的時間誰也沒辦法預測,唯一可以肯定的,這可能是樓市迎來新生的重要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