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使用哪種語言與自己對話?|賽先生

2019-12-13     知識分子

思考似乎是件很平常的事,人人天生就可以做到。那麼你是否思考過,意識是如何在腦海中流淌的呢?假使真的存在會讀心術的人,正在窺探你此刻的想法,他會聽到什麼呢?「即使獅子會說話,我們也無法理解它。」事實是,自己腦海里的聲音,別人還真不一定聽得懂。


(圖源:Columbia's Zuckerman Institute)

撰文 | hmy

翻開這本淺藍色封皮的《腦海中的聲音》,我沒有找到前言的蹤影,卻被它的目錄吸引了全部目光:有趣的芝士片、打開煤氣燈、話匣子裡、兩輛車……

幾個看似毫無關係隨意排列的詞組,赫然占據著章標題的位置,我一邊驚嘆於作者起名時的細膩可愛,一邊又有些摸不清頭腦,於是迫不及待閱讀下去。

想法的私密性

《三體》世界中,地球人得以取勝三體人的關鍵在於,地球人可以隱藏自己的想法,而三體人彼此間沒有秘密。設想你在某處公共場所,腦海里突然有一個笑話閃過,它平常或者離奇,總之讓你忍不住笑出聲來。於是接下來的幾秒內,你不得不為解釋這一行為去盡力發出一些社交信號去表達:我沒有瘋。儘管笑聲是具有社會性的信號,但這個笑話卻是私人的,這其實就是內心體驗(inner experience)的私密性。

思考似乎是件很平常的事,人人天生就可以做到。那麼你是否思考過,意識是如何在腦海中流淌的呢?假使真的存在會讀心術的人,正在窺探你此刻的想法,他會聽到什麼呢?「即使獅子會說話,我們也無法理解它。」事實是,自己腦海里的聲音,別人還真不一定聽得懂。

一方面來言,有一些思考並不依託語言而存在。許多人認同思考是需要語言承載的,甚至需要具體選擇使用哪種語言來思考;但是同時,我們的很多思考並不具有明顯的語言特徵。有些信息是並不需要和自己溝通的,因為我們已經足夠了解它們,在那些「只有我懂」的信息面前,語言就會失去用武之地。另一方面,思考還是一種「多媒體體驗」。我們可以在腦海里循環播放一首洗腦歌曲、設想或回憶此刻並不存在的畫面,以及獲得其他身體上或者情緒上的感受,這些意識是超出語言的。

DES與蜂鳴器

內省最早屬於哲學的範疇,德國心理學家威廉·馮特把它搬進了心理學實驗室。他將內省分為「自我觀察」和「內在感知」,後者要求觀察者儘可能置身於觀察過程之外,儘管馮特的內省者受到了專業的訓練,但「內在感知」的嚴重缺陷——對無法驗證的自我觀察的依賴——仍使這種方法屢受質疑。由於對大腦工作原理的了解十分有限,被試者難以對自己的認知過程做出解釋。「內在感知」最終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認知革命中被徹底推翻。

「人們可能的確很不擅長報告他們行為產生的原因,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擅長報告他們自身的體驗。……如果我們能運用一種方法來強調某一瞬間的體驗而不去干擾它,確保參與者足夠關注那個時刻他們腦海中的想法,並幫助他們更好的表述那種體驗,我們也許就能得到某種結論。」

羅素·赫爾伯特自1973年開始嘗試用新技術挖掘參與者的想法,他製造出一種蜂鳴器,由被試者隨身攜帶。這個小設備會隨機啟動,並通過耳機發出「嗶」聲,被試者收到這一信息後要儘可能快速地記下「嗶」聲響起的任何想法。研究者後續會對被試者進行訪談,嘗試挖掘更多細節。羅素將這種方法稱為描述性經驗取樣(Description Experience Sample, DES),這也是這本書中大部分探究的基礎。

在研究過哲學方法現象學後,羅素開始恪守「排除假設「的準則。他認為提前做出的假設可能會使得數據偏向於預設,因而不能在研究前就假定一種結果。這樣一來,他突破了傳統心理學對驗證方法有效性的執著,並且可以挖掘到被試者的獨特性,考慮入個體的多樣性。

DES也面臨著一些考驗,譬如回憶過濾後的的可靠性與對內部語言數量的低估。為了克服這些短板,近年來,將DES與精神影像技術、核磁共振成像等其他研究手段的結合正在推進中。

一個有趣現象是,DES不僅可以窺探人的意識,還具有改變人生的神奇功效。對於DES研究者而言,近距離的關注他人的體驗細節,可以獲得閱讀小說般的愉悅感,並且會改變研究者對人類精神生活豐富性的認識。對被試者的影響則更為深遠,嘗試獲取自己對瞬間體驗的真實記錄,往往會讓被試者發現自己獲得了對自身以及他人前所未有的了解。所以,不如此刻,就讓蜂鳴器響起:

「嗶——」

內部語言與自我對話

你使用完整的句子還是筆記式的短語來思考?你腦海里的聲音是溫柔的還是冷漠的?那聲音像是你自己的還是別人的?

思考和語言的聯繫比我們想像的更為緊密,我們在清醒時間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中和自己對話。我們腦海里發出的話語——內部語言(inner speech)——在我們的思考過程中起了重大作用。內部語言有不同的形式,使用著不同的語言,甚至帶著口音和語調。

我常常有這樣的經歷:在成堆的待辦前沉迷於刷手機,這時腦海里突然響起一個嚴厲的聲音:「把手機放下!」接著這個仿佛來自另一個人的聲音將命令我一步一步拿來書本、翻開筆記、打開筆蓋。我在書中找到了最契合的解釋方式,這原來是一種自我對話。

自我對話起源於幼兒時期的自言自語,這種講出來的想法會在童年後期逐步「轉入地下」,發展成為內部語言。事實上很多人還是會保留自言自語的能力,內部語言最早在體育訓練領域被著重研究,很多運動員會在比賽時會進行自我對話,儘管有著對話形式(大聲說出或者心中默念)、人稱(當然第二人稱往往更有利於規範行為、處理社會焦慮)等等差別,對大多數項目來說,自我對話起到的最主要的作用在於控制注意力,這種意義在人們做其他事情時也存在著。

閱讀體驗

讀罷幾章,我才漸漸體會到作者選擇章標題的用心。看起來只是簡簡單單的名詞短語,實際上卻是對每章內容的比喻性概括。書中包含著大量有趣的心理學實驗,並且往往有著令人意想不到得結果。查爾斯·費尼霍的心理學家/作家雙重身份使得這些實驗的敘述絲毫不會令人厭倦,反而生動易懂,並且恰當好處地點綴在行文之間。

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給出了大量貼近生活的事例。相比那些極端情況下的心理學實驗,DES的生活性使得書中的各種理論與解釋幾乎都可以在讀者的生活中找到對應。閱讀此書,文字中的內部聲音、來自記憶的內部聲音……一個個場景逐一在眼前展開時,這更像是一個解謎的過程,謎題是自己的經歷,密碼來自書中,而謎底則是對我們自己大腦中聲音的新的理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n49_W4BMH2_cNUgZ5R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