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水城的民族飲食與彝族酒俗

2020-08-14     大羅言酒

原標題:貴州水城的民族飲食與彝族酒俗

水城縣位於貴州省西部、烏江南源三岔河上游,鄰接雲南省。屬六盤水市。水城境內山巒起伏,自然景觀與名勝古蹟豐富,有燕子岩古生物化石、硝灰洞古人類文化遺址、屯口古戰場遺址等14處人類文化遺址;有雷禮祿墓、黃金印墓、著名書法家桂天香墓等古墓奇觀;有馬王碑、糧碑、中壩無字碑等石刻藝術;有東嶽殿、觀音閣、羅氏居宅等樓閣宅院古建築;還有古戰場遺址、摩岩石刻等。

水城地處亞熱帶高原山區,得天獨厚的氣候,提供了各種動植物(包括家養和野生)生長的最佳條件,而這些大自然慷慨賜予的動植物,又給各族人民提供了生存和創造飲食文化的原材料,從而形成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獨特飲食文化。

水城烙鍋

水城烙鍋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改革開放以來,烙鍋以地攤的形式出現在了水城街頭。後來,人們又將凸狀黑砂鍋改成了平底的帶邊生鐵鍋,並且是放到煤氣爐上面加熱。1992年後,已經到了無所不烙的程度——海鮮禽畜、雞鴨牛羊、家野蔬菜等各種葷素原料,均被放到了鍋中,蘸碟也比原來單一的五香辣椒麵蘸碟增加了許多,像麻辣折耳根蘸水、燒青椒蘸水等。

水城羊肉粉

水城人早餐的最愛——羊肉粉,滾燙的羊肉湯,火辣辣的油辣椒,細膩的肉片,再配以白玉般的米線,一碗羊肉粉,直叫吃粉人一身大汗淋漓,意猶未盡。當然,羊肉粉在湯的調製過程中也各有各的配方,味道也就不完全一樣;辣椒的粗細,製法不同,味道也各有千秋。最好吃的還是粗辣椒制的辣椒油,脆脆的辣椒、炸至金黃的大蒜製成油澆在白玉般的粉上,麻辣勁爽。水城多黑山羊,全是放養式的。

水城黑山羊成長緩慢,主食野草,飲山間溪流清泉,毛色光滑,肉質細嫩。羊肉具有祛風除濕的作用,對水城這種高寒地區的人來說是一種非常適宜的。正因為如此,地處雲貴高原的水城正是羊肉粉製作口碑最好的地區。毫不誇張地說,到外地出差兩三天的水城人,回來的第一件事一定是吃碗羊肉粉,才感覺回到家鄉了。

布依雞八塊

「布依雞八塊」的製作別致,其吃法也很講究。如「頭」:第一種說法是頭給主人,稱之為「頭不出外」;第二種說法是給客人,表示尊敬;第三種說法是布依族青年男女訂婚時,吃頭的人要把雞腦先剝取出來給大家看,稱之為「吃雞還雞」(因為一個完整的雞腦就活像一隻小雞娃),「卦」兩隻,原則上是主、客人各一隻,稱之為主客平等,表示友好往來。

布依族辦紅白喜事或是過年時,都要看「卦」,測算辦的喜事是否吉祥,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等,稱之為「吃雞看卦」。看「卦」的內容多,道理也比較深奧。其餘部位按對象依次分配,它的解釋也較多。

茶葉宴

水城縣茶文化產業園茶葉宴根據水城縣當地飲食文化以及長期以來形成的茶食傳統,孕育了色澤光潤、香氣四溢、風味獨特的美食文化,比較有特色和深受大眾喜歡的茶葉佳肴有茶醉江山、茶海鳳凰、茶香北盤江、水城春茶餅等等美食。這些美食清淡爽口,有降火、利尿、提神、去油膩等功效。水城縣茶葉宴獨具特色:精巧清淡、綠色健康、富含民族氣息。

水城是一個多民族的聚居地區,彝族是其中人數較多的一族,彝族人有「飲酒不用菜」的習慣。

彝族飲的酒,一般人家都能自己釀製,而且種類很多,有燒酒、水酒、米酒,酒又分玉米酒、大麥酒、高梁酒、粟米酒等等。

彝族青年男女有一種「吃山酒」的婚戀社交儀式。在外出路上,一個小伙如果看中了某一個姑娘,不管是否相識,都可以奪走她的帽子和小的物品,姑娘看中小伙,也可以主動搶走男方的東西。如果被搶的一方不中意,就不會追趕,主動搶的一方只好悻悻地將原物送還。如果被搶的一方也非常中意,就會追趕過來,兩人跑到僻靜的地方,商量好下次約會的地點,由男方買糖果,女方買酒,雙方還要邀請自己的貼心夥伴,到山裡去圍火對唱,飲酒敘情。

酒在彝族的古老習俗中,是人們表示禮儀誠信、聯絡感情不可缺少的飲料。在任何一個他們喜歡的場所,幾個相好的彝族同胞相聚在一起,便會席地而坐,圍成一個圓圈,各自拿出隨身攜帶的酒,喝「轉轉酒」。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e_S7HMBd8y1i3sJ7An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