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鏡檢查那些事兒——你的誤會太深了,聽聽消化醫生怎麼說

2019-11-09     中國醫學論壇報

我國胃癌人數約占世界胃癌人數的50%,每年死亡49.8萬例!

在我國高發腫瘤中,胃癌發病率位居第二,死亡率排第三。總的來看,胃癌的發病隨年齡增長呈現上升趨勢,40-60歲年齡段常見,而男性患者大約是女性的兩倍。

如今,全國普遍胃癌發病率增高,且呈年輕化趨勢,二三十歲的患者屢見不鮮。

最好的預防胃癌的方法是及時行胃鏡檢查,和養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

早期胃腸癌經過規範治療,90%病人可得到治癒。

先看一個例子

40歲的劉女士半年前感有噁心、噯氣、上腹不適,到醫院就診醫生建議行胃鏡檢查。但出於對胃鏡檢查的恐懼,劉女士拒絕了,要求先開些胃藥治療。

但過了幾個月上述症狀再發,且伴有黑便、反覆嘔吐。最後劉女士無奈接受胃鏡檢查,結果發現在胃竇部位有一巨大潰瘍,病理活檢為低分化腺癌。

好在還不算太晚,但已經不能微創治療,需要行胃切除術,今後的生活質量肯定大打折扣。

臨床上還有許許多多類似的病人,一提到胃鏡許多人都會覺得害怕,就下意識地拒絕,有的人甚至說:寧肯病死也不願意做胃鏡。結果活生生把一個早期癌拖成進展期,甚至晚期。

其實,這都是對胃鏡的不了解,誤信了江湖傳言。

事實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胃鏡真的那麼痛苦嗎?

現有的發現消化道癌的重要手段主要是內鏡。

通過一個長度約1~1.5米,直徑約一公分的軟管,前端集成了高清攝像頭以及燈泡。這樣就可以將內鏡伸入到消化道管壁中觀察管壁的表面結構和血管等有無異常,以對食道胃十二指腸進行直觀的觀察,從而早期發現病變。

但胃鏡檢查過程中鏡身對喉嚨部的刺激讓人難以忍受,非常痛苦。

事實上,以前的內鏡管徑粗、質地硬,醫生操作不靈活,做一個胃鏡檢查確實需要醫生和患者雙方莫大的勇氣,「胃鏡痛苦難忍」的傳言也來自於此。

然而,隨著胃鏡設備的改進和內鏡醫師技術的進步,現在的新型電子胃鏡已經改進很多,其鏡身細、柔軟,順應性好,再加上醫生操作手法得當,幾分鐘就能完成檢查,患者僅僅感覺有些噁心,並不會有太大的痛苦。

且近年來,無痛胃鏡的開展,可以使就診者在毫無痛苦的「睡眠」中完成檢查。

另外,還有膠囊內鏡,只需要服下一粒膠囊,即可完成檢查。

膠囊內鏡只需要服下這顆膠囊

胃鏡是發現早期胃癌的最好方法

我國是胃癌高發國,全世界有近一半的新發胃癌在中國,相比韓國和日本我們的早期胃癌的比率非常低,大部分病人發現時已中晚期,治療效果大打折扣;

而韓國日本也屬於胃癌高發國,但是他們的早期發現率非常高,使得治癒率也大大提高,這主要因為韓國日本胃鏡檢查的普及。

胃癌的早期表現非常隱秘,最先可能僅有胃粘膜的顏色發生了一點變化,目前的CT、彩超等技術無法捕捉到如此細小的變化,而胃鏡結合肉眼觀察與病理學分析可以對早期胃癌、癌前病變做出準確判斷。

早期胃癌:如此微小的病灶只有胃鏡能夠發現

其他篩查腫瘤的常規手段包括血腫瘤標誌物的檢查,比如說癌胚抗原/CA19-9/CA125/CA724等。

但是這些指標的升高多提示已經出現了中期或者晚期癌,早期癌階段,這些指標可以不升高。

其他的手段,比如腹部增強CT,發現中晚期癌的敏感性較高,也可以檢測淋巴結轉移以及重要臟器轉移的情況。但對於早期消化道黏膜內癌通常不太敏感,容易漏診病變。

而彩超的檢查對於實質臟器比較有利,對於空腔臟器如消化管的檢查通常敏感性就更差了。

因此,發現消化管壁癌最敏感、可行度較高的檢查還是內鏡。

可以說,胃鏡是檢查胃、食管、十二指腸病變,發現早癌的唯一利器,無法替代!

胃鏡還能發揮什麼作用?

胃鏡除了可以發現早期胃癌外,還發揮著很多其他作用。

從食管、胃到十二指腸,胃鏡可能幫助食管炎、食管潰瘍、食管癌、食管靜脈曲張、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炎、十二指腸潰瘍等多種疾病做出診斷。

此外,胃鏡也可以進行內鏡下治療,包括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早期胃癌的內鏡下切除、良惡性狹窄的內鏡下治療、胰膽疾病的治療、支架放置、胃鏡下胃空腸營養管的置入、經皮內鏡下胃造瘺術和空腸造瘺術等。

胃鏡檢查對於早期發現胃癌非常有意義

胃癌的發生髮展是多階段、多因素作用的結果。以我們國家最常見的腸型型胃癌的發展路徑為例。一個年輕的健康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之後可以出現慢性胃炎。當這個慢性胃炎持續存在的時候,幽門螺桿菌持續損傷胃黏膜進一步可以出現萎縮、腸化、異型增生,最終可以導致胃癌。

但是整個過程是非常緩慢的,需要十年甚至好幾十年。

腸型型胃癌的發展路徑

如果我們可以在它癌變前的任何階段發現它,比如萎縮階段或者腸化階段甚至異型增生階段,就可以積極地干預、定期地監控,可以避免其進展為中晚期胃癌。

退一步講,即使出現了早期胃癌,我也可以通過內鏡下ESD等方法完整地切除病灶,達到幾乎100%治癒而又不影響患者的壽命。

哪些人需要做胃鏡?

對於胃癌的篩查,多數亞洲國家設定40-45歲為胃癌篩查的起始臨界年齡,胃癌高發地區,如日本、韓國等胃癌篩查提前至40歲。

我國2014年制定的「中囯早期胃癌篩查及內鏡診治共識意見」建議的篩查年齡為40歲以上。

  • 其中,感染過幽門螺桿菌;

  • 家族中曾有人患過胃癌;

  • 患有胃潰瘍、萎縮性胃炎者;

  • 有胃息肉或做過胃部手術;

  • 長期喜食腌製品及高鹽食物,並有胃部不適症狀者;

  • 長期吸煙者這部分人定義為胃癌的高危人群,是胃鏡篩查的優勢人群。

有以下表現者應立即做個胃鏡檢查:

  1. 有腹痛、腹脹、反酸、燒心等胃部不適症狀;

  2. 近期內突然發現貧血,排除胃部以外出血因素,又找不到其他原因時;

  3. 有嘔血或黑便,以及糞便潛血陽性的患者;

  4. 經其它方法發現有上消化道疾患,需要做病理切片檢查的患者;

  5. 意外吞噬異物,需要取出者;

  6. 突然消瘦,1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5公斤以上,而排除糖尿病或甲亢者;

  7. 有胃癌或消化性潰瘍家族史者;

  8. 已知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及不典型增生者;

  9. 胃切除後15年以上者。

  10. 40歲以上人群,無論有無症狀。

胃癌的高危人群,比一般人更需要胃鏡檢查

1.有腫瘤家族史的人。在兩三代的親屬中,有得過消化系統腫瘤或者其他腫瘤,其得胃癌的幾率就會更高。

2.有胃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胃炎、幽門螺桿菌感染等慢性胃病的人們,患有這些疾病的人應積極治療,防止疾病進展,並定期去醫院複查。

3.長期吸煙、飲酒,特別愛吃燙食、腌制和燒烤食物、高鹽食物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這些習慣會對胃造成較嚴重的損傷,應及時調整生活習慣,並且不應該拒絕醫生胃鏡檢查的建議

4.建議45-50歲以上應做一次胃鏡,沒陽性發現或者沒有高危因素3-5年一般可以不用再複查;

5.做了胃鏡發現有慢性萎縮性胃炎伴有腸上皮化生或異型增生等胃癌的危險因素的人應結合醫生建議進行複查。

總會有人覺得胃鏡很難受,但是相比於因迴避而帶來的後悔,因此該做胃鏡時,千萬別猶豫。

胃鏡檢查前你需要了解:

  • 若檢查安排在上午,檢查前一天晚飯後就不要吃東西了;

  • 若檢查安排在下午,早飯可吃流質或少渣食物,午飯禁食。流質食物具體是指:各種湯類,清淡一些的粥,肉粥菜粥都算。溫軟少渣飲食:是指避免含纖維素多的食物諸如蔬菜中的芹菜、粗糧或者太硬的食物。

  • 年老、體弱者可以靜脈或通過喝葡萄糖等來維持能量;

  • 若是選擇做無痛胃鏡,建議提前 4~6 小時不能喝水,術前應完成麻醉訪視及評估;

  • 抽煙的人,至少在檢查前一天應停止吸煙;

  • 有活動假牙的人,檢查前應取下假牙。

胃鏡檢查後你需要知道:

  • 檢查完成後,早期可能會感覺到腹脹,疼痛以及感覺有一個東西在胃裡的不舒服感覺,還可能會打嗝,不過別太擔心,一般情況下這些症狀會逐步緩解,檢查完了在醫院休息觀察半小時左右再離開;

  • 活檢病人早期儘量以流質飲食為主,避免刺激性食物;

  • 內鏡下治療(息肉切除、包塊剝除、血管套扎)完成後可能需要有一段時間不能吃東西,老年病人目前多數住院治療需遵醫囑。

作者:胃腸病 編輯:老杜 聯繫:dulin666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dVxLW8BMH2_cNUgNIe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