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趙重波:周圍癱和中樞癱應如何定位診斷?

2020-03-03     中國醫學論壇報

1周前

作為我國首屈一指的百年名校,復旦大學的醫學課程廣受讚譽。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了使復旦學子在家中仍能繼續學業,中國醫學論壇報壹生平台特別開闢「復旦大學神經病學2020春季課程(華山班)」系列課程,復旦大咖名師將集中講授神經系統疾病的總論與各類神經系統疾病的基礎診療知識。

所有壹生的訂閱用戶也非常幸運,本系列全部免費向大家開放,下載壹生並訂閱神經頻道即可隨時追蹤最新課程,與復旦學子共享知識的饕餮盛宴。

趙重波教授關於運動障礙的定位診斷部分的乾貨分享,我們整理成文字,以饗讀者,完整視頻請戳閱讀原文觀看。

表格中是中樞性癱瘓與周圍性癱瘓的5項區別。右側藍色虛線圈出的是上運動神經元通路,它受損會導致中樞性癱瘓;紅色虛線圈出的是下運動神經元通路,它受損會導致外周性癱瘓(遲緩性癱瘓)。

了解癱瘓肌群的分布可以幫助醫生判定運動通路哪個部位受損,上圖顯示了上運動神經元不同部位病變產生的癱瘓分布。臨床上則通過癱瘓分布來倒推受損病變的部位,這就是定位診斷的過程。

例如,大腦皮質運動區的病變可以引起對側中樞性單癱(一個上肢或下肢或面部的癱瘓,相對比較局限);

如果是內囊的病變,由於內囊區錐體束纖維比較集中,這裡的病變容易引起對側肢體完全癱瘓,程度較嚴重;

腦幹病變可以損害同側顱神經運動核,以及還沒有交叉的皮質脊髓束。皮質脊髓束在延髓下部的椎體交叉,因此在椎體交叉水平之上的腦幹病變,同時還可以引起對側肢體的上運動神經元癱瘓,臨床上就表現為交叉性癱瘓——病灶側的周圍顱神經麻痹和對側肢體的中樞性偏癱。不同的腦幹水平會出現不同的臨床綜合徵,如中腦的weber綜合徵,橋腦的Millard-Gubler綜合徵,延髓的Wallenberg綜合徵等等。

脊髓型癱瘓的分布取決於其受損的位置。如一側脊髓病變引起脊髓半切表現,即病變水平以下同側中樞性癱瘓和深感覺障礙,對側出現淺感覺障礙;而在高頸段脊髓橫貫性損害時,由於支配四肢的皮質脊髓束受損,可以引起四肢的癱瘓;頸膨大損害時,雙上肢會出現下運動神經元的遲緩性癱瘓,雙下肢會出現上運動神經元的痙攣性癱瘓;胸段的病變可以引起雙下肢上運動神經元癱瘓,而由於頸段脊髓未受損,雙上肢是正常的。脊髓的功能複雜,除外運動功能受損外,感覺、植物神經功能的障礙也可能出現。

臨床上解決實際問題時,需要將所有傳導通路的知識重新整合在一起,來還原現實中某個神經結構的損害。

同樣地,下運動神經元不同部位受損也會產生不同的受損部位和模式。如:

前角細胞損害時,癱瘓分布呈節段性,圖中顯示的是頸5脊髓節段的前角細胞病變可以引起三角肌的癱瘓和萎縮;

神經根叢病變可以引起遲緩性癱瘓和感覺障礙,損害範圍和前角型相似,也可以比前角型更廣,累及一個肢體或多數周圍神經的遲緩型癱瘓。圖中顯示的是頸5神經根叢的損害所造成的三角肌的無力和萎縮;

神經干型損害,表現為該神經支配的部位發生遲緩性癱瘓,圖中顯示為腓總神經麻痹引起的脛前肌癱瘓,患者表現為足背不能夠上抬,走路時腳尖垂地,仿似公雞走路,因此也成為「雞步」。

末梢型損害,表現為四肢遠端對稱的遲緩型癱瘓,類似手套襪套樣的分布。周圍神經結構複雜,有感覺纖維和運動纖維,如果四肢周圍神經末梢損害,患者會有手套襪套分布的感覺障礙和遲緩型癱瘓。

溫馨提示:《神經病學總論(上)》視頻時長90分鐘,趙重波教授主講的《神經病學總論(下)》將於3月3日(周二)上午10點在壹生準時上線,視頻時長預計90分鐘,歡迎各位感興趣的醫生到時在壹生神經頻道守候新課上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PxIp3AB3uTiws8KmyN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