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麼書?讓孔子都翻爛了好幾次

2019-10-17     答摩健康

本 期 導 讀 :

書是思想的載體,而載體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敬愛的周恩來作有一聯:「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有心人不囿於固定的形式,總能通過各方各面獲得思想的啟發、智慧的啟迪。


如果回到公元前500年前後,在北緯25度到35度區間,是人類文明非常重要的突破時期。


幾乎在同一個時間點上,印度有釋迦牟尼,古希臘有蘇格拉底,而我們中國有孔子。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把它叫做「軸心時代」。三位哲人同時照亮文明的夜空。


釋迦牟尼、蘇格拉底、孔子這三個人都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都是老師,通過培養學生而傳播自己的思想;也都是全憑口傳心授,他們的思想也全是靠弟子記錄流傳至今。


孔子翻爛的第一本書,是生活


朱熹的《朱子語類》中有一句話,「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對中國人的影響很大。


但在孔子三歲的時候爸爸過世,媽媽在他十七歲時也離開人間。五十歲以後,他最好的學生顏回死了,他最愛的學生子路死了,他的孩子死了,他的妻子死了。


可是孔子在遭受這麼多的苦難,遭遇這麼多的人生坎坷後,在晚年留下了他對自己一生的觀察、了解以及對自己的自信。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要有志向,「」這個字,上面是一個士,在古代,我們把士叫做知識分子,他是一個能夠自我學習的人,他對知識有一種熱情,他心中的夢想和理想,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志向。


孔子第78代子孫、台灣孔子學院院長孔維勤教授講,孔子小時很窮,他媽媽顏征在可能就是不停地織布以此養家。在那個時候,織布是女生唯一能做的事情,她很辛苦地織布以後,把布賣了,賺一點生活費。


顏征在不只是把他養大,更重要的是,給了他人生最重要的一個禮物,就是讓孔子在任何痛苦困難的環境中,都要懂得學習。他的母親不但給了他一個健康的身體,還給了他一顆愛學習的心靈。


很多人做了事、掙了錢就高興了,但是孔子不一樣,他做每一件事情,都把它當做一種學習,不管所做的事情是怎樣的辛苦,那件事情就是一本教科書,他在這本書中學到了智慧。


所以第一本書,是生活之書,是我們最容易獲得,也是最需要讀透讀懂的。


第二本書,是明師


古人說:「經師易求,人師難得」。能講解經書、傳授知識的教師容易找到,但能以人格品行影響學生,教育學生怎樣做人,獲得智慧啟迪的老師卻很難遇到和找到。

韓愈《師說》中有「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省郯城縣境)的國君,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官職。

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

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琴。

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習周禮。聃是老子的字。


春秋末年,周室衰微,禮崩樂壞。孔子一生之大志可以說是圍繞一個「」字而展開的。恢復上古之禮治,實行仁政之王道。


孔子三十多歲時,在社會上已經有些影響了,但是他很謙虛好學。當時老子名聲很大,孔子決定去拜見老子,向他請教周禮的問題。今天在洛陽市東關大街北側,還有一座「孔子入周問禮處」的古碑。


老子,姓老名聃(dān),耳長而大,舊說耳垂長者壽高。《史記老子列傳》記載了他是「周守藏室之史」。


這是個什麼職務呢?有人說相當於現代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其實「守藏室」不只是藏書,藏王室典籍,許多竹簡;還藏有王室的禮器、祭祀的祭品,許多青銅器、漆器、絲織物等。所以老子還是當時的國家博物館館長。


既然是「守藏室之史」,必然是王室史官,記錄周王起居,與臣子辦公,出巡征戰等諸多事跡,載入史冊。


從孔子「適周問禮」(去周洛邑問周禮)和《禮記曾子問》記載的孔子「從老聃助喪於巷黨」來看,老子還掌管著禮儀方面的事務,可稱得上是司儀。


總之,老子身兼數職,是周朝王室的史官、圖書館館長、博物館館長、司儀,還負責徵集民間典籍、器物。


老子在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悟其可以縱橫而行之無忌,道之極也」。


所以,「眀師」是孔子翻透的第二本書。


後來,孔子作為老師,他的語錄又被其弟子收集編成《論語》,和《道德經》、《易經》一起,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


第三本書,是《周易》


《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晚年很愛讀《周易》,翻來覆去地讀,使穿連《周易》竹簡的皮條斷了好幾次。所以有了「韋編三絕」這個典故。



伏羲畫卦,文王演易,《周易》成書於周。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他喜歡《周易》的程度不僅僅停留在專心研讀上,也不僅僅是為占卜問吉凶之用。


孔子為《周易》編纂了《彖》、《系》、《象》、《說卦》、《序卦》、《雜卦》、《文言》共十篇,統稱《易傳》(也叫《十翼》),成為解讀《周易》的經典,後來逐漸被編入《周易》,成為《易經》不可或缺的部分。



「潔靜精微」,出自禮記的《五經解》,據說這是孔子整理《易經》以後所作的評價。


南懷瑾老師曾在《易經雜說》中如此闡釋,「潔靜」包括了宗教的、哲學的含義,就是說學了《易經》這門學問,他心理的思想、情緒的變動,是非常清潔而寧靜的。


「精微」兩字則是科學的,所以學《易》的人,要頭腦非常冷靜,有非常精密的思想。


所以,要獲得思想的啟發、智慧的啟迪,有三本書是離不開的。一本來自生活,這是源頭;一本來自眀師,指點啟迪;一本來自歷經歲月淘洗卻依舊煥發無限生命力的那些經典,例如被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經》。


在微課堂「漫談易經的學與用」中,【易道智慧】張琛平老師提到了《易經》的陰陽智慧在生活中的應用:


孩子處在學習階段,要報培訓班,中國古人的易經思想是陰陽和合,追求陰陽和合的狀態,怎麼應用呢?


比如孩子多動,沒有一刻得閒,就可以讓他學一些能讓他靜下來的課程,比如書法。西方人也一樣是認為,一個孩子能夠從動到靜,是他的成長;一個孩子能夠從先天的靜,到後天的融入社會,動起來,是他的成長。東西方文化在教育方面,合流得非常好。


我們每天,靜得多的人,儘量要動一動,比如早上和晚上散散步;動得多的人,就儘量選擇靜一靜;腦力勞動多的人,肢體運動多的人,體育場館的教練和運動員,可以選擇腦部的運動,可以下下圍棋、象棋,體力和腦力相得益彰。


這是陰陽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看起來簡單,其實背後蘊含著大意。」


身為父母,如何讓自己、讓孩子讀懂「書」,如何從古人的無極觀、太極觀、陰陽觀、四象觀,五行觀、八卦觀中汲取智慧,並在生活中真切感悟,培養出具有文化自信、面向未來的孩子?


希望我們都能從一本本智慧之書中得到啟發,從智慧育兒之路走上人生智慧之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azY3G0BMH2_cNUglBQJ.html